古巴:穷人的幸福感

时间:2022-07-16 02:27:46

提起古巴,你会想到什么?雪茄、朗姆酒、老爷车,还是格瓦拉?当然,如果恰巧你还是位文青的话,你也许还会提到何塞・马蒂、阿隆索、海明威、古巴爵士还有那些殖民风格的建筑……

这片土地上孕育着天然的乐观主义与幸福感。人们拿着出了名的低收入,却有着不匹配的高幸福指数。这似乎在提醒世人:幸福指数与收入无关。

每家每月一瓶食用油

在赶走欧美殖民者后,菲德尔・卡斯特罗与他的好朋友切・格瓦拉经过不懈努力联手了国内亲美的巴蒂斯塔政权,并于1961年成立了革命政府。好莱坞电影《教父2》里古巴的戏份即以这一事件为背景,一群野心勃勃的美国企业家的“发财梦”在古巴就此破灭。1962年,美国宣布对古巴实行经济、金融与贸易封锁,并实施禁运,物资匮乏的古巴不得不实行配给制度以作应对。作为古巴计划经济的一大特色,配给制度采取国家补贴的形式,以象征性价格向国民提供日常用品。

根据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调查研究,从1962年起,每个古巴家庭每月凭购物本供应的食品和日用品包括:一瓶食用油、一袋洗衣粉,每人每天80克面包,每月2.7千克大米,鸡蛋8个,黑豆900克,鸡肉900克,白糖1.4千克,咖啡65克,巧克力粉70克,此外还有肥皂、香皂、火柴各一盒,外加7岁以下儿童的少量奶粉。这些配给品物价比在市场或商店购买要便宜得多。比如,一块香皂,凭本购买只需25分,去市场买则要5比索左右。自这一制度实行以来,政府的配给标准在不同时期也有一定程度的适时提升。正是得益于这一制度,解决了数十年来古巴人的基本温饱问题。

而古巴作为一个加勒比岛国,自身物资非常匮乏,80%的粮食和食品依赖进口,因此政府每年要掏出15亿~18亿美元的补贴,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美国长年的经济封锁与阻挠,外加1990年代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使得古巴失去了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盟友与伙伴的援助,古巴陷入了经济困境,国内实行的配给制度让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配给弊端日益凸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更是让古巴的这一境况雪上加霜。“穷则思变”,对于古巴来说,一场经济领域的变革似乎是势在必行,而这一变革的发起人便是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

“大豆和大炮一样重要”

“头发灰白、留着小胡子、戴着金丝边儿眼镜,作风务实、低调谨慎、平易近人”,这是公众给他贴的标签。同兄长一样,在古巴,他在民众心目中也享有极高的威望。

2006年7月,劳尔从兄长老卡斯特罗的手中接过国家权力重任,成为古巴新一任国家领导人。国际媒体对他的评价是“政治上跟兄长一样强硬,经济上则比老卡有弹性”。

经济学专业背景出身的劳尔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发出过感慨:“大豆和大炮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上任之后的劳尔推行了一系列“获取大豆”的改革措施,并进一步积极推动了一场“更新生产模式”的经济变革。

2006年,政府允许民众用可兑换比索购买彩电、电脑等电器,这一初期的改革措施只专注于一个面,还比较零散。

2011年的4月,古巴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古巴社会经济政策指导纲要》,正式拉开了古巴经济全面“更新”的序幕。有中国媒体将这次会议形象地称之为“古巴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于一向在“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制度庇护下的古巴人来说,要适应政府的经济变革模式,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配给制令政府负担过重,同时又不能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外界评论这一体制是“养懒人”,改变这一体制似乎刻不容缓。不过,古巴民众对于取消生活必需品配给制的反对声非常高,因此政府选择性地先取消了几种生活用品的配给作为过渡。

平均工资约20美元

2011年1月,不堪重负的古巴政府开始陆续取消一些生活用品的配给,牙膏、香烟等非必需品政府已不负责供应,完全由市场提供。大米、鸡蛋等基本食品依然由政府低价供应。如果想多买,民众可以去自由市场,只是价格要高出2~3倍。

政府取消配给,民众生活成本上升,但收入并没有增加,结果自然是生活压力陡增。

自1994年古巴开始实行货币双轨制以来,古巴国内就一直流通着两套货币。一套是古巴比索(简称CUP,1美元约合25比索),这是普通古巴人领取工资、生活消费使用的主要货币,而发行于1995年的可兑换比索(简称CUC,1美元约合1比索)是外国人在古巴消费的主要货币。古巴人平均工资在20美元左右,约500古巴比索。如今,一块普通的肥皂要6比索,一管牙膏也要8比索。工资低,生活成本高,满足基本生活已不容易,更别说能负担得起其他的消费了。笔者去年7月在古巴旅游时,光是在酒吧喝杯莫西多要花费10个可兑换比索(约10美元)。因此,低工资的古巴人对于物价的波动十分敏感。

(陈 芬)

上一篇:客厅装修攻略 下一篇:正月初一到十五戏说齐鲁趣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