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美恶,视道合离

时间:2022-07-16 12:15:42

下面的情境,同学们也许常常遇到:每次语文课代表发作文本时,大家的表情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我的呢――多少分?看看,看看!――哎,真郁闷啊!”“老师,您说我的作文为何总是――在41、42分上下徘徊?”

是呀,这分数,真可谓不高不低,不上不下。其实,38、39分也好,即或是42、43分也罢,确无本质的区别,即,文章流于平庸,位列“基础”等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平庸背后,其实是作者思维的懒惰与惯性。说到底,作文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于“思”。勤动笔,不如勤于思考,勤于体悟。

我们确实要思考、琢磨这里面的“门道”。那作文如何从“基础”等级一跃到“发展”等级呢?为此,我们特邀请北京市东城区优秀教师尹龙国老师,从文章境界、立意、构思等角度,帮助大家寻找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方法与途径。

(编 者)

作文,于教、于学,确是一大难题。

作文难,难在技巧的学习吗?我们有那么多的范文示例,技巧手法,林林总总,但是为何我们的文章却愈来愈“匠气”;作文难,难在语言的表达吗?锤炼语言,选用词藻,我们却发现我们的文章愈来愈“小气”;作文难,难在文章的结构吗?我们也知道文章应是“凤头、猪肚、豹尾”,应是“骤响易彻,清音有余”,可是我们的文章还是那样单薄无力……

有一天,我们静下心来,问自己,你思考过什么是文章之“本”吗?你――为何而写作?

(一)

我们先从古人论述文章的作用来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文以载道”,《荀子》中有“文以明道”,韩愈有“文以贯道”,《昌黎先生序》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周敦颐《通书・文辞》说“文,所以载道也”。

我们再从评价文章的标准来看。黄宗羲先生一言以蔽之,“文之美恶,视道合离”。意思是说,文章是否有价值,关键看是否有“道”。 可见,这“文”与“道”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合二为一的关系。

我们为何而写?为“道”而写。

当然,这“道”的内涵与外延也是因时因人而改变的。我们觉得,按照现代人的说法,这里至少应包括三点:理,情,时。

文章应合为理而论,要彰显情理、事理、伦理、真理,即人类的通识性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文章应合为情而作,要论述事情、心情、人情、亲情;文章要合为时而著,要有着现实的价值和功用,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气息、承担时代的责任、履行时代的使命。

(二)

书归“正”传,我们再来看高考。从高考命题的规律和方向来看,我们也不难探究出这其中本质性的东西。我们来看几道作文命题:

2007年广东卷:“传递”――直指“传”

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直指“跨”

20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直指“记”

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直指“看”

2006年安徽卷:“读”――直指“读”

2006年四川卷:“问”――直指“问”

2006年天津卷:“愿景”――直指“愿”

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着你的手”――直指“握”

2006年浙江卷:“生无所息/生有所息”――直指“息”

2006年江西卷:“燕子减肥”――直指“弃”

2006年辽宁卷:“肩膀”――直指“扛”

2006年广东卷:“雕刻心中的天使”――直指“愿”

2006年江苏卷:“人与路”――直指“走”

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直指“停”

2005年广东卷:“纪念”――直指“念”

请看,近年的有些题目,这“传”“跨”“记”“看”“读”“问”“愿”“握”“息”“弃”“扛”“愿”“走”“停”“念”,分明清晰明确地直指情感、态度、价值立意,都要考生回答“谁,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三)

“千古文章意为高”。文章之境界,即是思想的境界。换言之,人活着就要思索,考生的文字就是考生思想的载体,有思想了,你的文章就有分量了。

我们来看两篇考生的文字:

文章示例

(2005年广东卷,以“纪念”为话题)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

生者在对往昔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则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靖国神社“拜鬼”的丑剧发生……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波涛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得分:25+23+10=58)

文章示例

(2003年全国卷,以“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莫以亲疏断是非(节选)

当美国呼啸的导弹如流星般闪耀在阿富汗的上空时,许多国人竟为“恐怖大王”拉登捏一把汗;当日本遭受特大级灾难――地震时,许多人在心中默默地喊了一句:“该你倒霉,小日本!”而当朝鲜在试验核武器问题遭世界非议时,国人在网上纷纷贴上了“支持朝鲜人民!”的帖子。

一切问题都有是与非,孰是孰非?不少人不以问题本身为出发点,仅凭个人的喜爱或厌恶就投了支持或反对票。这样做,对吗?

还记得“9.11”那晚,看完电视报道,我无法入眠,于是打开电脑,想上网“发泄”一番。打开“‘9.11’网友评论”,我傻眼了!“打倒美帝国主义!”“拉登好样的”……多少激昂的标语口号扑面而来,令我不知所措。在我面前,无数次地重复着大楼轰然倒塌的一幕;在我耳边,轰鸣的警车声,人们的尖叫声,还有那少女的哭泣声。我不禁要问:假如灾难降临我们头上,我们该怎么办?是喝着可乐,吃着汉堡,打开电脑,再高喊几句“×××万岁”吗?还是那时你已无言以对,正如电视上那目光呆滞,口中不断呢喃“上帝呀,上帝呀……”的老妈妈,被悲痛的巨大影响而笼罩。

……

这两篇文章是非常成功的。前一篇文章,并没有特别创新的形式,没有特别新颖的材料,没有引人注目的手法;但是,我们看到了考生的理智与情感,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从“理性”着眼,有如此冷静的思考,令人赞叹;后一篇写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事情,“一切问题都有是与非,孰是孰非?”这不正是孟子的人性四端之“是非之心”吗……我们不禁为这样一个勇于坚守道义的考生暗暗叫好……

这两篇文章,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什么样的文章算是有高远的境界?我想,文章的境界应有思想的深度,文章的境界应有人格的高度,文章的境界应有感情的浓度,文章的境界应有文化的厚度。

(四)

那么,在境界高远的文章中,具体言之,应彰显什么样的情感价值观念呢?这些情感价值观念,又都从何而来呢?

精神世界更需要一个涵养的过程。

由此,我觉得,同学们要读好两部书:

我们要读好有字之书,书本是我们精神的食粮。由近及远,我们先不说其他经典巨著,在平时的学习中,单是1~6册的《课本》与《读本》,……本身即是经典,千万不要小看。

我们也要读无字书,生活是我们灵魂的滋养。有人说初中时代,我们要和生活对话,高中时代我们要对话生命、人生、人性、社会、世相、自然、环境、情感、理智……有一句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以《读本》为例,这些文章,你读过了吗?

在《鱼,我所欲也》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从中我们得见“道义”,在取舍中,我们可以得见传统的生命价值取向……

其他,再如:

第1册读本:孙中山《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上的演说》,如玻利瓦尔《自由幸福和荣誉》,贡纳贾恩《诺贝尔和平奖授奖词》,马丁・路德金《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顾拜旦《奥林匹克精神》……

第2册读本:刘易斯・托马斯《作为生物的社会》,卡尔萨根《为地球呼吁》,劳伦兹《对动物的恻隐之心》……

第5册:葛兆光《从“礼”到“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伏尔泰《论平等》,雪莱《论生活》……

第6册:匹夫有责篇《毛遂自荐》《淳于髡》《优孟传》……

这些文字,无不承载着人类几千年历史文明之精华。这些文字是我们作文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给养。

我们再以课本为例: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们从夫子“与点”中,不难看出他的“礼序”的思想。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申之以孝悌之义”句,我们可以进一步想,这“孝悌之义”以外,还应有哪些“义”要申诉。

你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单是“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你可以从他身上读出勇义与果敢,你可以从他身上读出智慧与谋略,你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你可从他身上读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看佚之狐、郑伯、子犯……

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命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与低等的。” “我确信,现代人的理性必能创造出伦理的观点。”由此,我们可以发掘出生命平等、理性、伦理的观念。

从房龙的《宽容》中,我们可得知:在社会的发展中,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我们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我们不妨再以鲁迅的作品为例,具体言之。你将鲁迅的文章换一个视角读了吗?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鲁迅?

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的视角去看:

鲁迅的《自序》:“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下面,是现实生活中并不陌生的画面:

镜头一:

沈阳皇姑区一名男子因家庭琐事想不开威胁要“自焚”。让这名轻生男子没想到的是,自己赌气的举动居然引来了数百名看客,老爷子、老太太居然搬来了小马扎坐下围观。

――摘自搜狐网

镜头二:

几年外出打工,哪知刚回到家乡重庆,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就全被骗光,只见刘姓打工仔气急不过,精神恍惚之下爬上雨棚要自杀,并挥刀自残,其间竟有围观者大喊:再来一刀。

――摘自《重庆时报》

《自序》文中那些“麻木的神情”“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与现实中“看客”那种集体无意识,分明回答了70年后,我们学习鲁迅的现实意义。如此,我们如能找出这文字与文字,文字与现实,现实与现实的联系,我们的思考也便有了纵深,我们的思想、文章也便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除此,我们还可以着眼于传统道德,从中汲取养分:信诺、气节、承当、勇义、仁爱、礼序、和谐、孝养、敬忠、根本、良善……

我们还可以着眼于现代观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理性、宽容、良知、悯怀、亲情、人格、尊严、自助、敬畏、感念、秉持、民主、法制、科学、自由、协作、规则、非暴力、平等、乐群、发展……

我想,唯作如此的思考,抓住根本,方有可能写就大器之作。想起了清代学者沈德潜《诗说语》中的一句话:“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这“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正应是道之所载吧。

上一篇:高考备考攻略(八) 下一篇:鼠行天下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