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跳远运动员起跳腿不同高度跳深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2-07-16 12:14:25

对跳远运动员起跳腿不同高度跳深的实验研究

摘要:为探寻反应力量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本文以20名男子跳远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进行不同下落高度的单腿跳深的测力台实验。将采集、处理后的数据与跳远成绩进行的相关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员的适宜下落高度(R=0.742,P

关键词:跳远;力量训练;跳深;反应力量

中图分类号:G8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4—0125—04

但在运动训练中如何运用跳深练习更为有效的提高运动员专项力量,发展起跳能力还有待研究。因此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不同下落高度跳深的踏跳过程,分析和探索反应力量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对合理、有效的发展运动员的反应力量、提高起跳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跳远专项男生20人。平均年龄为21.2岁,体重为(67.73±4.54)kg,跳远成绩为(7.106±0.171)m,运动等级为二级的运动员12人,一级运动员8人。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方法 Bosco Test中的Drop Jurnp测试。Drop iump测试是针对运动员的反应力量进行评价的手段。Drop jump测试分5个下落高度,分别从20cm、40cm、60cm、80cm和1m高的跳台跳下,以检测反弹跳起最大高度,并确定适宜下落高度,以适宜下落高度作为评价运动员的反应力量的指标依据。测试要求:运动员在台阶上静止开始,直腿落下,尽快反弹竖直跳起,争取最大高度。在下落过程中和跳起落回时腿必须保持伸直状态。在本次测试中,当进行到80cm下落高度时,全部运动员难以按测试要求完成动作,且反弹高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即80cm已经超过了他们的适宜下落高度,因此取消了1m下落高度的测试。实验仪器采用kistler9290型三维测力台,采样频率为500Hz,测试指标包括时间和力值。

1.2.2数理统计法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所测的数据进行BIVARIATE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对不同高度跳深练习数据结果的分析

图1是跳深踏跳过程中测力台反映出来的力一时间曲线变化图。运动员从脚接触测力台开始(A时刻),力值迅速上升达到力F(B时刻),然后出现力值的持续下降到力到C时刻,又经历一次力值的上升和下降,到D时刻力值恢复为0,表明运动员此刻从测力台跳起腾空,在E时刻测力台又出现数值表明运动员落回到测力台上。在图的时间轴上AD段为踏跳时间,DE段为腾空时间。

随下落高度的增加,平均腾空时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踏跳时间和F逐渐变大,AB时长缩短。在20cm下落时的平均腾空时间为0.480s;在40cm的平均腾空时间最长,为0.516s;在60cm和80cm腾空时间呈持续下降趋势。运动员的反弹腾空时间随下落高度的增加成倒u型曲线。

适宜下落高度是运动员在进行不同高度的跳深跳过程中,反弹跳起高度最高时所对应的下落的高度。运动员在测力台DE段的最长腾空时间即是最大的腾空高度,对应的下落高度就是适宜下落高度。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依据每个运动员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个人最大腾空时间来判定出其个人的适宜下落高度,通过再一次整理每个人在适宜高度下落时的实验数据,得出运动员在个人适宜高度下落时的数据结果。表1中的(47±11.743)cm为每个运动员的适宜高度的平均值。本次实验中,个人适宜高度为20cm的有1人,40cm的有11人,60cm的有8人;适宜高度的平均腾空时间为(0.526±0.028)s。

2.2对不同高度跳深与跳远成绩的分析Bosco跳深实验是以适宜下落高度来评价运动员的反应力量。反应力量是参与活动的肌群在快速的“离心拉长一向心收缩一周期”中爆发出的巨大力量。反应力量产生的力量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肌肉弹性能量的产生、储存以及再利用;2)运动神经中枢对肌肉的反射性调节作用。肌肉在刺激作用下产生缩短反应。由于肌梭对速度变化特别敏感,牵拉的速度越快,引起的肌梭反应越强烈。被动员的肌纤维数量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产生的力值也随之增大。当运动员在低于最适宜高度的跳深时,由于外部刺激小,被动员的肌纤维少,弹性元部分储存的弹性势能亦较小,致使蹬伸阶段产生的力值小,影响了反弹高度。当超过适宜高度后,刺激频率和刺激强度过大,肌肉强直收缩曲线高度降低,运动员下肢肌收缩元部分被过度拉长,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处的横桥断点增多。同时由于弹性元部分被过度拉长,弹性恢复性能降低,影响了能量的储存和利用,致使肌肉收缩力量下降,降低蹬伸效果,最终影响起跳效果。

跳远起跳动作是一个拉长一缩短周期过程,即反应力量或超等长收缩形式。本实验从跳深适宜高度方面反映了不同水平运动员对于刺激强度的差异。跳深不同的下落高度相当于运动员处于不同的助跑速度情况下,起跳动作的完成效果。本次实验中,运动员各自的适宜下落高度与跳远成绩成显著性正相关(R=0.742,P

本次实验中,较高水平的运动员表现为:在更高的下落高度上,可充分的动员肌肉,顺利的完成起跳;对于较低水平运动员来说,更高的下落高度的刺激超过了自身的起跳能力,增加了完成起跳动作的难度,破坏了起跳动作,进而影响了起跳效果。由此得出:适宜下落高度间接的反映了跳远运动员转化水平助跑速度为腾起垂直分速度的能力,即起跳能力。这个能力是跳远运动员在更快助跑速度条件下合理完成起跳动作的保障,是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高度概括和跳跃能力的充分体现。

当今跳远运动的发展趋势是以速度为中心。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在完整技术中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助跑速度快,腾起高度高。低水平运动员表现为助跑速度快但起跳垂直高度低;或者助跑速度本身就慢。研究显示: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呈现高相关性(R=0.96,P

2.3对适宜下落高度中F/体重/AB的分析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相比,具有产生张力的速度更快,绝对力值更大的特点。起跳过程中,离心收缩的作用是缓冲外力,抵抗外加负荷,阻止人体重心进一步下降,使人体快速转为向心收缩,完成反弹跳起。比勒认为爆发力可用F—T曲线中的最大斜率来表示。F/体重是在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相对力值,AB时长是达到最大力值的时间,F/体重/AB即离心收缩阶段的爆发力。表2结果显示,适宜下落高度和F力值与跳远成绩成显著性正相关,F/体重/AB与跳远成绩间成非常显著性正相关(R=0.788,P

随下落高度的增加,F力值增加,且AB段时长缩短。尽管在更高的下落高度上F/体重/AB会进一步增大,但运动员在高于适宜下落高度的跳深时,跳起高度下降,无法将AB段时间内表现出来的爆发力转变为对跳起高度的贡献。所以在超过适宜高度后讨论F/体重/AB的值没有意义。而低于适宜高度的跳深中,F值也必定小于适宜高度的力值。因此必须在自身的适宜下落高度上对F/体重/AB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级水平的运动员F/体重/AB的比值都超过420,二级水平的运动员无一人超过400。可见这种在短时间内动员肌肉抵抗外力的能力对一名跳远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根据相关参数推导出计算离心收缩阶段爆发力的方程。为了便于方程的实际应用,避免由于无法精确测量出腾空时间、AB时长和F等需使用测力台测量的指标,而影响对离心爆发力的推算,所以只将跳远成绩,体重和适宜高度三个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3435.209—383.75P-13,238W-0.512H,(P为运动员跳远成绩;W为体重;H为跳深适宜下落高度)。此方程可作为教练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推算和衡量运动员的离心阶段爆发力的工具。

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该依据其运动项目的特点安排力量练习,即专项力量训练。专项力量是指运动员完成专项技术时,神经一肌肉系统表现出的力量。不同的专项需要不同的力量素质,专项力量体现在对某一种力量特质的优先需求。目前,多数力量训练是针对运动员的向心收缩能力安排的,离心收缩能力一直是训练的薄弱环节。教练员需要从训练观念上提高离心收缩阶段对于起跳作用的认识水平,重视离心收缩力量的训练安排。反应力量收缩形式不能简单的拆分为一个离心收缩加上一个向心收缩,因为在反应收缩过程中有肌肉对弹性能的储存和再利用。在训练的原则上:一是提高离心收缩的绝对力量水平;二是缩短离心收缩的时间。肌肉拉长一缩短周期的转换时间越短,越有利于取得更好的跳跃成绩。跳远运动员的体重也应引起教练员的重视。从体重与跳深腾空时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回归方程的建立可知,运动员的体重的增加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水平或是起跳能力的提高必须面临在外加负荷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如何更为有效的缩短离心一向心收缩周期时间的问题。无论从实验研究的角度还是实际的运动训练中,如何更为有效的提高离心收缩绝对力量水平和离心爆发力的方式、方法都是有待探索的方向。

3 结论

1)不同高度跳深实验中,运动员随下落高度的增加,反弹高度成倒U型曲线,踏跳时间和F逐渐变大,AB时长逐渐缩短。2)运动员各自的适宜下落高度与跳远成绩呈显著性相关(R=0.742,P

上一篇:绿城有支绿茵“小虎队” 下一篇:能踢好球的孩子一定能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