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行远和他的“朝霞工程”

时间:2022-07-16 11:43:09

蒋行远和他的“朝霞工程”

2009年,59岁的蒋行远继续担任六盘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发起的“朝霞工程”六盘水市负责人。在蒋行远悉心照料受“朝霞工程”资助的孩子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继续资助孩子们读书。10余年来,蒋行远以“父亲”的名义,照顾着22个孩子……

情牵“朝霞工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蒋行远为拍摄反映民俗文化的照片,就跑遍了六盘水的山山水水。多年的探索、追寻,让蒋行远对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盘县彝族长约1米5的大筒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要手脚并用才能演奏的乐器;围着一口大锅跳苗族芦笙舞的张文友,上世纪60年代进京汇报演出时还受到的接见。”

对民俗文化的研究越深入,就让在文联工作的蒋行远感到越揪心:传统的文化遗产,传承的人越来越少,像“传男不传女”的盘县大筒箫,更是濒临失传。能不能培养一些少数民族孩子来传承民俗文化?蒋行远陷入思索。

1999年,由中国文联发起的“朝霞工程”,使他得偿夙愿。“朝霞工程”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发起,由贵州等12个西部省(区)文联具体实施,依靠社会捐资培养有文艺天赋、就学困难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

当时作为贵州省六盘水市“朝霞工程”的负责人之一,蒋行远了解到,“朝霞工程”是资助7~15岁的具有文艺天赋、上学困难的少数民族孩子,让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把本民族的音乐、服饰等民族文化传承下来。蒋行远眼前一亮,贵州省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不是有传承的希望了吗?他积极响应“朝霞工程”。这一响应,让蒋行远忙碌了10年有余。

1999年的一个冬日,天大寒。为寻找具有艺术天赋且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儿童作为资助对象,蒋行远带着干粮,穿行在六枝特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密林、高山和深谷间。他来到箐口村一个特困彝族同胞的家庭,12岁的女孩吴娅琴穿着单薄的衣服。蒋行远四处打量:四壁透风的屋子里,用一块塑料布遮着雨,床铺潮湿冰冷。“姑娘,冷不冷?”“冷。不怕的,等太阳出来就热乎了。”蒋行远落泪了,他拉起吴娅琴,紧紧的抱在怀里。

吴娅琴成为了六盘水市第一个得到“朝霞工程”资助的特困学生,也成了蒋行远的“第一个”孩子。

梭戛乡长角苗女孩杨明珍不仅民歌唱得好,而且擅长吹三眼箫,由于家庭困难正面临辍学。他听说后,便立即往梭戛赶去。

深夜,浑身泥泞的蒋行远找到了杨明珍家……

经过层层选拔,1999年12月,彝族的吴娅琴、吴丽娅、石孝军。苗族的竺晶晶、竺金燕、杨光兰,仡佬族的刘喷、罗芸,布依族的、伍开艳等来自7个民族的22个儿童相继得到“朝霞工程”的资助。

从此,作为“朝霞工程”的负责人,蒋行远与22个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22个孩子一个家

张才珍、杨兴惠是六盘水市民族中学民族艺术班的学生。她们七八岁时,由蒋行远带到市区来读书。来自盘县的杨兴惠对市区感到陌生:“蒋伯伯为了不让我觉得孤单,刚来的时候天天都要抽时间陪我,他去哪里也都带着我,慢慢地,我消除了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在孩子们眼中,蒋行远对她们的关爱远远超过了父母。

每年大年初一,蒋行远就到去看这些孩子们,了解他们对民族语言、风俗、乐器、民族手工艺以及民歌的学习情况。在十余年的时间里,蒋行远照顾着受“朝霞工程”资助的22个孩子的衣食住行,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子。

2002年,22个孩子中已有初中毕业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所享受的“朝霞工程”资助巴结束,面临着因贫困再次辍学。但这些孩子毕业后才15岁左右,他们对蒋行远说:“伯伯,我们还想再读书!”

在受资助的这22个孩子中,除3个男孩之外,其余19个女孩都是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如果让她们就此辍学,按照当地少数民族的习惯,她们只有选择早婚的道路。

如果没有后来蒋行远的继续资助,那么这22个少数民族孩子的命运将会改写。2002年,蒋行远的一个“女儿”杨明珍打来电话说,父母给她订了娃娃亲。她不从,已离家出走。老蒋心疼得晕倒了,醒来后看到医生在给他输液,他二话不说拔掉针头就往杨家赶去。没找到杨明珍,另一个“女儿”杨光兰却哭着跑来告诉他,她父母收了人家的4000元彩礼,要逼着她嫁给大她十岁的一个残疾人……这两个孩子都还不到10岁。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绝大部分女孩子的命运。

为了这些孩子,蒋行远再次陷入沉思。蒋行远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这样的命运。

为给孩子们筹集资金,蒋行远利用自己擅长写美术字的特长,在工作之余,替别人出专刊、办板报,赚钱给孩子们作学费。2002年6月,他在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后,完成了“南昆铁路通车仪式”8个8米高的大字,得到800元的酬劳,全部用在孩子们身上。为孩子们呕心沥血的同时,蒋行远住在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里,过着极其简朴的“苦行僧”生活。这么多年他几乎没有积蓄,大部分的工资和稿酬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从2003年7月开始,先后资助孩子们到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读高中、中专和大学。

蒋行远说:“如果没有社会上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仅凭我一己之力,恐怕也难以撑到现在。”感动于蒋行远,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们慷慨解囊,加入了资助这些孩子继续读书的行列。香港国际语言学校詹爱平教授,为孩子们捐款1.25万元港币,目前仍在捐助;多年来,90岁的老中医王镇远为孩子们看病分文不取……

高原的新朝霞

在孩子们眼中,“蒋伯伯”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他甚至比我们的父母还要好。”这是孩子们不约而同说到的一句话。

,现就读六盘水师专艺术系。最让她感动的是,她读完中专后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不准备再读大专了,“蒋伯伯知道后,让我先上学,他又去找师专的领导,帮我减免了书杂费,我才得以继续我的学业。”说她毕业后要当一个好老师,“像蒋伯伯那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对于1996年以前还处于刻竹、结绳记帐的陇嘎长角苗寨来说,受“朝霞工程”资助的杨光兰让他们羡慕。2006年,医学专业毕业的杨光兰,用苗、汉两种语言消除着苗族病人和汉族医生之间的障碍,影响着陇嘎苗族同胞。现在陇嘎苗寨的姑娘们,都纷纷走进学校读书,希望像杨光兰那样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除去少数学生辍学之外,大多数孩子没有让付出心血的蒋行远失望。不少孩子成了民俗文化的传承者,这圆了蒋行远当年的梦。

2005年11月,受“朝霞工程”资助的张才珍、张光飞、竺金燕等将竹乐器、大筒萧等快要失传的少数民族器乐演奏搬上了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舞台。2007年7月,杨明珍、杨光兰、熊金光、竺晶晶、竺金燕等参加“朝霞工程”汇报演出,演出的节目就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三眼箫合奏、芦笙合奏、苗族芦笙“滚山珠”等。

经过蒋行远多年的努力,六枝梭嘎长角苗特有的大筒箫,终于打破了“传男不传女、无男就失传”的传统,把“口吹、手脚并按箫孔”的大筒箫吹奏技艺传给女孩杨兴娅、杨兴惠和王咏。通过6年的学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筒箫得以传承。2006年,大筒箫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专题节目中成功演奏。苗族女孩杨明珍,在2004年“世界博物馆日”大会上,不仅被选为“长角苗形象大使”,而且用苗语、汉语两种语言主持贵阳主会场,深受来自世界各国代表的赞誉。

谈到竺金燕,蒋行远很是欣喜。苗族女孩竺金燕在“西部苗族笙王争霸赛”上,是唯一一个荣获“优秀芦笙手”最高奖的女生。就读于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的竺金燕,多次参加省级文艺演出。她演出的芦笙舞在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荣获金奖,成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人。

水城县海发村的张才珍,曾经获得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芦笙金奖,在民族职业学院艺术班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民办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将本村特有的芦笙班发扬光大;盘县苗族少女杨兴娅师范毕业后,放弃了在县城打工月薪千余元的待遇,饶有兴致地当起了大铜箫和直箫特长双语教师……

看着逐渐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目光穿越高原那抹新的“朝霞”,蒋行远的脸上写满慈祥、回味与满足……

上一篇:热血化冰冷 真情润贫瘠 下一篇:悬崖上的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