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16 08:41:42

关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100-01

摘 要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生、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尽管人类社会发展到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当今时代,贫困仍然是远没有解决的世界性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反贫困的途径和办法。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救助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在社会救助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否进一步发展、完善,关系到广大人民能否分享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成果。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社会救助实施过程中几个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救助 资金分担 责任主体 社会排斥 救助对象 救助标准

一、引言

社会救助是国家立法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中国进入全面转型以来,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深入地的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社会救助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中国当前社会救助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得成就,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在保障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一定得作用。但是,社会救助政策在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一)社会救助的项目比较单一

现行的社会救助重在保障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是比较单一的生活救助。尽管某些地区在实行一些专项救助,比如说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但是目前成效还不明显。

(二)资金分担和责任主体不明确

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在政策上实行的是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规定县级以上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救助工作。现行的社会救助在制度规定上过于强调地方责任。农村集体福利事业所需资金筹措的主体是乡镇和村集体,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支付。

(三)社会救助的水平偏低

现行社会救助或者沿用十几年前的救助标准,或者有意制定偏低的救助标准,在实施社会救助时过分强调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全国很多地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比当地的实际贫困线低,一般只占贫困县的79%,有的地区低保标准只占实际贫困线的54%。

(四)社会救助管理缺乏有力的统筹、监督

由于我国社会救助没有统一的设计和专门的立法,各项救助制度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救助的管理表现出缺乏统筹和协调的特点。首先,是没有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其次,由于部门分割,导致社会救助缺乏联动机制,难以有效的满足救助对象的各种救助需求。再次,由于不能适当地区分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常常将它们捆绑在一起,由此导致一些迫切需要获得专项救助的人不能享受救助。

三、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议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但是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势在必行。就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责任与义务:社会救助是政府的义务、公民的权利

社会救助是政府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是公民应获得的帮助和应享有的权利。社会救助首先是政府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它体现了政府的一种社会政策取向――社会公平。政府的责任还应让每个公民意识到权利的存在,并保证公民行使权利的自由。

(二)用科学的方法划定贫困线,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

社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的确定的标准,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划定贫困线:贫困线以下的获得救助。关于贫困线的测定,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四种:恩格尔系数法、生活形态法、国际贫困线法和菜蓝子法。目前较科学的方法就是综合采用生活形态法、市场菜蓝子法和恩格尔系数法来确定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贫困线。

(三)收取个人所得税,开征社会保障税,是解决基金短缺的最好方法

救助基金的筹措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救助水平高低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收取个人所得税,开征社会保障税。这样做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利于强化制约手段,从根本上保障基金来源。有利于统一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保障了效率优先。

(四)完善社会救助的法律支持系统

加快我国社会救助领域的立法,现阶段我国社会救助的法律层次不高,内容不完善,国家立法建立全民的社会救助体系迫在眉睫。健全社会救助的法律救济,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对在社会救助过程中权利受到侵害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保证公民救助权的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邵云娜.济贫与人文关怀――对低保对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8(5).

[2]祝建华.可及与可得:我国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8(8).

[3]周彬彬.向贫困挑战――国外缓解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下一篇:低碳经济时代我国外贸的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