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7-16 08:15:03

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贯彻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提高。

一、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十五”以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城镇居民消费额占全省的85%。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794.7元,比2000年增加2773.87元.增长69%。城镇居民消费成为带动我省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因。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取消福利分房、医疗及养老保险社会化和教育收费市场化等改革措施的出台。人们的消费观念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汽车、住房、教育、通信、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迅速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845.45元、800.22元、733.5元和675.77元,比2000年增长1倍、74.4%、1.49倍和70.6%,这四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5%,比2000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7%,比2000年下降4.7个百分点。

二、消费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有些方面还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总体来说,我省消费需求依然偏淡,消费需求不足。

(一)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1.居民消费率偏低

吉林省2004年居民消费率为43.8%。根据国际一般规律。人均GDP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应为61%。我省与国际一般规律数据相差近20个百分点.从总体上说明吉林省消费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2.居民消费倾向偏淡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人们职业的稳定性下降,收入不确定性大大提高;同时随着养老、医疗、教育等制度改革的推进,原来由单位或国家承担的养老、医疗和教育费用越来越多的由居民个人承担,再加上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社保制度不健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即期消费。

(二)当前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偏低。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9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02元。

2.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这是导致消费率低的长期因素,从而影响消费需求的启动。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旺盛消费需求但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拥有较高购买力的高收入者消费需求已基本满足。消费弹性下降。各占10%的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4.7:1扩大到2003年6.9:1。 3.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吉林省是老工业基地,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的改制、改组、破产等力度加大,带来一大批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职工收入的保障和稳定增加。

4,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由于道路狭窄、车位缺乏、收费过高、住房拥挤等原因,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对私人汽车、新型家电等的消费。保护和服务消费的观念比较淡薄。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市场秩序不健全,以及价格欺诈、强制消费、乱收费、乱罚款问题仍比较突出。除了上述制约消费增长因素外,消费体制、政策改革滞后。产品结构不适应需求的变化。居民消费观念保守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的增长。

三、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培育和增强居民购买力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在省财力可支撑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职131资增长机制,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

(二)努力扩大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新的就业岗位,鼓励并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准入限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社区服务、教育等服务业。以带动就业增长。进一步落实财政资金、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各项再就业政策,全面启动小额担保贷款。督导检查促进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强化再就业服务工作。加大促进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的工作力度。改善就业服务,培育和规范劳动力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创业培训率。努力开拓省内外和境外劳务市场,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预期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成果。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范围。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安排.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并保障社会保障资金专款专用;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相应提高低保线、扩大低保范围。

(四)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供给结构

产业和产品发展以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为出发点。鼓励企业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特点,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适应各类需求的产品。努力扩大服务性消费。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便民、高效的服务性产品,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扩大居民对服务性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培植壮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电子等支柱优势产业,日用化工、食品、电子家电、药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等大宗商品也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尽快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使一些具有拉动经济增长功能的商品尽快成为消费热点,把居民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需求。

(五)努力改善消费环境,为居民扩大消费创造条件

破除垄断,依靠竞争的市场规则来提升有效供给的质量,吸引更多的消费。继续加大市场规范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消费者放心消费、乐于消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通过各种形式公开收费项目、标准,杜绝乱收费和不合理收费。努力创造便捷合理的消费方式,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改善消费的服务环境,鼓励银商联手、银旅联手、大力普及银行卡消费,提高中低档次餐饮业的食品卫生质量和服务环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加强城市道路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搞好居民小区配套设施和社区建设,加快养老院、卫生院、娱乐、健身、家政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城市社区服务领域,以适应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六)加大消费政策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着力解决消费领域存在的各种不合理因素,坚决取消汽车、住房、信息消费中的不合理收费,抓紧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培育扩大教育、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热点。正确引导教育消费,在搞好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对非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严禁乱收费;改革办学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外资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简化完善贷学制度,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的教育消费机会。努力培育汽车市场,加速启动汽车金融、汽车租赁业务;促进汽车私人消费增长,住房、道路、停车场的建设应充分考虑轿车进入家庭的需要,留置足够多的空间。加速住宅消费的发展,简化交易手续,进一步加快房地产制度的改革。尽快取消各种不利于住宅消费和流通的制度和政策,重点发展适应居民承受能力的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使普通居民买得起房。扩大居民家居消费,带动建材、室内装饰装潢品、家具、家电等商品的销售。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景区接待能力。建设大型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的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娱乐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速建立和完善消费信息服务制度。规范消费信息服务的提供和消费行为,扩大居民信息服务消费的比重,促进消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改委综合处)

上一篇:浙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下一篇:品牌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