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之我见

时间:2022-07-16 06:37:5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之我见

云南省易门县小街乡小学(651100)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1]“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课的导入呢?下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1以旧引新导入法

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古人曾经说过:[2]“温故而知新”。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很容易获得新知识,这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授课前认真备课的前提下挖深教材,准确地确立好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精选前提测评试题。在引入新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让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设计了找最小公倍数的题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通过做这两道题学生复习了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通过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后列式得出新课题。又如,四年级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将整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醒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为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以旧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达到知识的迁移。

2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法

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但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实际来讲述相关的小故事,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给给学生讲“唐僧分饼的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9/12,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6/8,沙僧说要吃这个饼的3/4。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这无疑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教师便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几分之一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我给学生讲分西瓜的故事: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悟空找到一个西瓜,唐僧说:“悟空吃这个西瓜的1/4,八戒吃这个西瓜的1/2……”话还没说完,八戒就嚷起来了:“不行,猴哥分的多,我分的少,不公平。”话刚说完,唐僧、悟空、沙僧就大笑起来,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三人为何会笑?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再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用画表格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其实课本呈现的例题学生早就会做了,但在上课前,我先是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讲完之后我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喝瓶子里的水?”,这时,教室里热闹了,都在七嘴八舌的说着,有的孩子满脸的疑惑,今天老师怎么了?数学课竟然给我们讲语文里的故事,孩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孩子甚至就等不急了,“我会用手拿起瓶子来喝水”,“我会用吸管吸”,“我把它导进杯子里喝”……,方法五花八门,都能喝到瓶里的水。我趁机告诉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

精彩的课堂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3巧设游戏导入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3]“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在教学“2、5倍数的特征”一课时,课前可设计“是2的倍数的学号”的游戏,组织学生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所带来的会是兴趣、欢乐和自由,并营造了学习氛围和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课前我设计了“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握握手”的游戏,老师和同学握手,会出现有的握过3次,有的握过2次,有的握过1次,有的一次都没握过的情况,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知。在如,在教《可能性》一课时,可以利用摸彩球游戏,老师按不同比例把几种颜色的球放在一个盒子里,由学生摸球,老师猜或学生猜出球的颜色,从而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一游戏活动,既能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同时又可以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4实际表演导入

《标准》中提到:[3]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施加表演,更为学生探索数学模型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景,也能将单纯的符号、繁琐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直观化。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组织学生上台实际表演,充分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两 试论高中化学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然后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5设置乐学问题导入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红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军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样通过“激疑”,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有人说好的老师一定要是一个“好的编剧,好的演员”,与其它职业相比,老师的职业有很多地方都是与众不同的,他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他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时刻在意,即所谓的言传身教,而且在每个40分钟内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尤其是课前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多样。总之,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新课导入都必须起到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作用,导入得成功与否就是看一上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大脑兴奋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在迫切求知的心情下进入新课。也就是说导入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法,都离不开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启迪性。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徒有其表,这是应该引起教师充分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教育文丛》.

[2]孔子《论语》十则.

[3]《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

上一篇:深入挖掘教材在音乐鉴赏中的作用 下一篇:提高《建筑施工》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