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教学法”为初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增效

时间:2022-07-16 06:16:48

“四步教学法”为初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增效

“四步教学法”(诵读诗文―动笔解读―开口阐述―重构诗文)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有效地增强初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效果。

一、诵读诗文,有助于让学生解读诗文时胸有成竹

诵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亦是重要的一环。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通过目视口诵,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认识文本,熟悉文本,才能体味作者的匠心。

笔者曾听过许多位老师教授古典诗词的课,发现有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把握不住作品的感情基调,往往开始就以范读展示。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很容易出现相反效果。老师的优秀范读虽然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也很能获得学生热烈的掌声。但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角度作理性分析,这份热烈掌声背后却是教师的范读很容易令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老师的语速、音高、抑扬顿挫处往往就是学生着意模仿的地方。这种教学法,实际上是教师于有意无意中抢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反而成了一个附和者,或者说是一个看客。笔者认为这种范读改在学生对该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师生品读诗词、交流心得”环节上操作则更适宜。

一般来说,诵读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读准字音。这个层次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只有读准字音,才能把诗句中每一个字词准确、清晰地印入脑海中。第二个问题是认准字形。第三个问题是读出节奏与韵律。在古典诗词中,近体诗所占的比例最高。而近体诗一般都讲究平仄押韵,且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春望》中首联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该诗四联的最后一个字押相同或相近的韵:en(深)、in(心)、in(金)、an(簪)。这种平仄押韵会产生良好的音响效果,配合或趋或徐的节奏,就会产生一种扣动人心的音乐美。当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后,学生就会对该诗词熟悉,因熟悉而产生爱意,因爱而产生解读、赏析的欲望。这是人的情感发展规律。如果学生对诗词不熟悉,则谈深入解读诗词就仿如缘木求鱼,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动笔解读,促使学生深度理解诗文

动笔解读是一种深层次的文本阅读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突出的是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讲究的是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阅历、体验而进行情感演绎,并把这种体会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其实,学生动笔解读的过程也就是整理思路的过程。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学有所得。这个“得”就是把获取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整理、归纳而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动笔解读环节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笔者在教授杜甫的《春望》时,一个学生把它解读为:

春天来临,站在昔日繁华的长安城上,满眼所见都是长得很高且杂乱的荒草。是谁把这大好河山弄成这个样子的呢?都是国运衰微、战乱频频造成的啊!你看,因战火连绵,百姓有的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则因亲人离散而音信全无。一封家书、一条亲人仍在的消息,无不是弥足珍贵,足以抵得上万两黄金。看到这些人间悲剧,连怒放的花儿也不由得流下伤感的泪水,连那本无忧无虑的鸟儿也忍受不了这悲情而唱出哀歌。面对如此惨况,情何以堪啊!我的白发是越抓越短了,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很显然,这名学生并没有按诗文的写作顺序来解读,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现诗文。但是从其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是从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入手,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厚重的忧国忧民情感。亦从其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名同学已思接千载,站在作者当时创作的情境中抒发悲愤之情。其对该诗解读之深可见一斑。

三、开口阐述,利于激思启智

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以不断完善其获取知识与提升能力的体系,增长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效果最明显的应是创造机会让他们开口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使他们在表达与聆听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已的见解,增知长闻。

在教授杜甫的《春望》的时候,一个学生对首联作出这样的解读:国家被灭亡了,但河水还在汹涌奔腾,青山仍然满目翠绿;昔日繁华的长安城现在却长出了杂乱的青草。这时,另一个学生就提出意见说他解读得不准确。笔者抓住这个契机,让这个学生讲出理由。他认为诗句“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有特殊含义:“草木深”是指这些草木生长得很高、很茂盛,这也就清晰、准确地反映了国家遭受战火的摧残已有一段较长的时间,百姓亦早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忽略了这个“深”字,则难以表达出诗人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悲叹之情。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学生亦非常认真地倾听发言学生的表述,对照文本判断其有否分析错或漏,比较自己的解读,找出异同点,然后展开讨论。

有学生在解读该诗颔联时不理解“花儿为何会落泪”,而且是用“溅”来描述。对此问题,很多学生都不能作出准确、清晰的解答。这时,教师就适时点拨:这个“泪”并非花儿的眼泪,而是水珠,作者是采用了拟人手法,把心中之悲借花儿之“泪”表达出来。花儿的“泪”其实就是诗人之泪,一个“溅”字,以夸张的手法,突出诗人内心之悲的浓重。

四、重构诗文,有助于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初中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模仿能力亦不弱。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大胆创作。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诗词的特点,自己动手多角度展示学习古诗词的心得,重构诗文;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差异而教”。在学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该诗的感受,自己设计作业。有的学生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画了一幅画。有的学生为这首诗配乐,在班里朗诵。有的学生则把诗改编成优美的散文。

在学生重构诗词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点:虽然古诗词在结构、语言运用及韵律安排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但对于初中学生,在这方面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他们所写的诗词具有一定的模样,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学生学习古诗词之火点燃、烧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让“以人为本”进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下一篇:课堂精彩,由我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