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建设

时间:2022-07-15 10:56:39

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建设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功能体系要不断加强以完善,尤其要加强图书馆馆员知识结构体系建设,使其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还要通过加强对图书馆馆员隐性知识的培养、训练和应用,来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知识化服务水平,以实现图书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图书馆 隐性知识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在学科型、工程型的基础上强调技术型、实用型的高校。这种高校的教师,既要有精深的学术素养,又要有丰富的学科实践积累。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传统本科生所必备的理论根基,而且要有满足市场经济所急需的高专业技能。从人才结构角度分析,它主要是培养深具理论素养的技术中坚,进而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图书馆是人才建设的知识库,如何增强其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知识技术信息体系,全面提升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是今后一个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隐性知识的涵义

对于隐性知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明确和公认的概念。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及隐性认知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探讨和分析的著作。他首先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波兰尼是从知识科学的角度来研究隐性知识的。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隐含在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隐性知识不但包括技能类隐性知识,而且包括认知类隐性知识。技能类隐性知识包括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认知类隐性知识表现为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前者与个人经验、行为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后者与知识所有者的受教育情况、性格、个人经历、修养等因素有关,会影响到个人行为方式和个人对组织的认同感。总体而言,隐性知识通常是指那些我们虽然知道却难以直接表达的知识。它包括隐性感知、隐性记忆、隐性学习、隐性社会认知、隐性知识加工等在内的诸多内容,在知识管理与研究中,对于提高人的综合学习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

1.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的内容

(1)图书馆员以隐性知识服务的方式对读者进行管理的技能与知识。有不少优秀的图书馆员对读者的管理很有方法,能很巧妙地在工作中用自己独特的管理技能与方法使读者不知不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调节行为,起到知识导航的作用。这种知识与能力是图书馆员很典型的隐性知识。

(2)图书馆员对读者进行阅读辅导,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技能和知识。图书馆员对读者每一次成功的辅导或参考咨询往往是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的结果。

(3)图书馆员在科研、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技能与知识。属于图书馆员的这类隐性知识,指的是图书馆员个人的科研方法与治学策略。

(4)图书馆员在指导读者学习与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教会读者学习、教育读者做人,这些常常与馆员个人的学习方法与处世态度有关,优秀的馆员能善于针对读者个体情况进行服务。这类知识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同样属于隐性知识。

2.隐性知识的特点

我们应了解隐性知识的一个普遍特点,即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难于发觉,而且比显性知识更重要,不易衡量其价值,不易被他人所理解和掌握。图书馆员拥有的隐性知识和其他职业,特别是企业员工拥有的隐性知识不同。一方面,相对企业员工而言,图书馆员的流动性小,而且工作性质相似性很大,因此,他们的隐性知识较易获取并被创新利用。另一方面,图书馆行业的经济差别不像企业员工那样显著,加上图书馆职业本身对图书馆员知识奉献的内在要求。所以,一般的,图书馆员不会为维护个人地位和权利进行知识封锁,因而,属于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更具有共享性和流动性。博学多才,是读者对图书馆员的潜在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尺度。优秀的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图书馆知识财富传媒的重要媒介,可以通过这部分知识的积累、交流、共享来促进图书馆各项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图书馆中,应当把图书馆员群体作为一个学习的组织来建设,建立图书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渠道,重视工作人员的隐性知识的搜集、储存和流动,营造和谐上进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有力氛围。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建设方向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及定位,图书馆的功能体系要不断加强以完善,尤其要加强图书馆馆员知识结构体系建设,使其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图书馆个人知识管理的服务方式之中,进而满足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读者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学术顶尖级用于领先学科发展,研究级应用于专项科研,高等应用级用于基础教学。从发展的趋势看,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印刷版本收藏,电子化步伐越来越快,网络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日臻完备,与传统的文献情报服务相比,现代化的信息服务速度更快、内容更新、存量更大、信息更全。这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馆员的个人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应用最终要以服务来体现,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服务体系应包含文献、馆员、读者的最佳组合,具体来说要达到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图书文献资料不但要区分学科类别,还要按照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等级,实现按级别管理;二是对重点学科资源体系不但要区分专业,还要以服务深度区分层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掌握各类型读者需求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提供特色服务,即图书馆对重点读者“为人找人”,馆员对读者“为人找书”、对信息咨询者“为书找人”。总之,要通过加强对图书馆馆员隐性知识的培养、训练和应用,来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知识化服务水平,以实现图书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桂琴.图书馆知识管理.

[2]王兰敬.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机制研究,2008,(1).

[3]陈莉.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2005,(11).

上一篇:抽象艺术:生命的原创 下一篇:如何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