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氯地平临床应用进展

时间:2022-07-15 10:41:24

氨氯地平临床应用进展

【摘要】目的:介绍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疾病的降压及靶器官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综述文献,分析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和对血管、心脏、肾脏及代谢的保护作用。结果与结论:氨氯地平作为一种长效二氢吡啶类,具有强效、长效、平稳的降压作用,并且有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动脉弹性、逆转左心室肥厚、治疗心绞痛、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肾脏功能等作用。

【关键词】氨氯地平;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胰岛素抵抗;肾脏功能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340-01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脑卒中、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有效的控制血压可以明显降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常,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首选。近年来较多抗高血压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包括利尿药、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α受体阻滞剂等6类药物。无论选用何种药物,其治疗目的均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预防或减轻靶器官损害。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降压药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情况,参考以下几点做决定:(1)治疗对象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2)治疗对象是否已有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的表现;(3)治疗对象是否合并有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4)与治疗合并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之间有无可能发生相互作用;(5)选用的药物是否已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证据及其力度;(6)所在地区降压药品种供应与价格状况及治疗对象的支付能力。氨氯地平是现今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钙拮抗剂,本文谨就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疾病的降压疗效和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做一综述。

1降压疗效

氨氯地平是第三代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具有与受点缓慢结合,缓慢解离的内在特点,且半衰期长,口服吸收好,无明显首过效应。这种独特的药动学特征,从而和缓的产生血管舒张效应来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可显著降低血压的波动性,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刘宏[1]通过动态血压仪监测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高血压患者120例总疗程为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做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24h ABPM的结果,降压幅度大,降压作用强。收缩压降压谷峰比70%,舒张压降压谷峰比80%,均大于2/3,表明氨氯地平具有更高的血压控制达标率和较好的平稳降压作用。这种强效、长效又平稳控制血压的特点优于其他短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缓释或控释制剂。

2靶器官保护

2.1抗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的危害主要在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过早的发生心血管事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作为预测心血管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曹佳宁[2]等观察氨氯地平与安慰剂吲达帕胺对照,在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仪测量CIMT。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氨氯地平组CIMT显著低于吲达帕胺组。在PREVENT研究中,采用二维超声技术观察氨氯地平与安慰剂治疗冠心病患者的IMT变化。发现氨氯地平组颈动脉IMT平均减少0.013mm,安慰剂组平均增加0.033mm,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

孙尚文等[3]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A组(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n=207)B组(氨氯地平+替米沙坦,n=211)患者在治疗12和24月后血压CIMT、血管内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血流参数及Crouse积分。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可以较早的的改善血管内膜,国外单用ARB治疗12月研究发现并不能逆转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12及24月随访时两组药物组合都能明显降低斑块积分。

国外研究显示氨氯地平是唯一采用血管腔内超声技术(IVUS)显示能有效阻遏和消退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降压药物。平滑肌细胞增生是致使IMT增厚的关键因素,氨氯地平良好的降压作用,改善动脉内皮功能,同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与游走,可能是氨氯地平有效阻遏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进展的机制。

2.2改善动脉弹性

陈卿等[4]观察76例高血压病患者,服用氨氯地平治疗36月C2(3.80±2.09)ml/Pa较治疗前C2(2.60±0.77)ml/Pa显著增加。提示氨氯地平能恢复受损的动脉血管弹性,改善血管功能。

2.3逆转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个有力的预测指标,它独立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LVH的逆转与患者的预后有关。谢祖宏等[5]观察45例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口服氨氯地平24周,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其机制可能为(1).能有效降低血压,尤其是收缩压和脉压,从而减轻左室后负荷,减轻或逆转心肌细胞肥大;(2).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且不激活交感神经,这可能与中枢作用有关;(3).氨氯地平能延长NO半衰期,达到抗氧化作用。因此它能改善动脉高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4).阻断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阻断蛋白激酶使转录因子蛋白磷酸化,从而逆转心肌肥厚。

2.4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存在于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压治疗对改善胰岛素抵抗非常重要。鲁永菊等[6]观察51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分两组,单独服用卡托普利和卡托普利+左旋氨氯地平平行治疗12周,加用氨氯地平组空腹血糖和血中胰岛素、餐后血糖和血中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升高。氨氯地平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改善内皮功能,从而改善IR,还可以通过抑制钙内流,扩张骨骼肌内血管,增加外周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2.5治疗心绞痛

徐鹏等[7]对三篇随机对照实验进行Meta分析,总体显示:氨氯地平组用于治疗变异型心绞痛时,有比地尔硫卓组和贝尼地平组效果更佳的倾向,临床有效率优于消心痛,用于变异型心绞痛的治疗时,可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钙离子代替氢离子更多的进入细胞内,导致冠状动脉壁肌纤维中的三磷酸腺苷酶激活从而引起痉挛。CCB能抑制Ca+内流,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对有冠状动脉痉挛参与的心绞痛治疗作用明显,而氨氯地平作为第三代长效二氢吡啶类CCB的代表,不仅作用于L型Ca+通道,还可以阻断N型Ca+通道,因此用于治疗变异型心绞痛时,能有效降低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中风致死、脑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6保护肾脏功能

高血压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高压力及高滤过而促进肾小球硬化,是损害肾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项好的治疗高血压策略应该既能稳定降压,又能为肾脏提供保护作用,预防、延缓因高血压而受损的肾功能进一步恶化。临床研究表明,氨氯地平在降压同时有肾脏保护作用,且与ACEI类药物作用强度相同。在尿β2微球蛋白、24h尿微量白蛋白、24h尿白蛋白、24h尿蛋白等肾功能疗效指标上,氨氯地平单药治疗与ACEI/ARB单药治疗作用强度无显著差异。关理[8]研究发现,替米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用药可以更好改善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为(1).减少肾血管阻力,持久扩张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2).对肾功能有损害者,能增加肾小球虑过率;对进展性肾病患者,能延缓肾小球虑过率的下降速度(3).抑制肾小管细胞的高代谢,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未下降得情况下,氨氯地平仍能延缓、预防肾小球肥大、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降低残余肾单位的代谢需求来减少肾衰的进展速度。

3结语

氨氯地平作为一种长效二氢吡啶类CCB,与其他CCB相比,降压作用强效、长效、平稳。同时有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动脉弹性、逆转左心室肥厚、治疗心绞痛、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肾脏功能等作用。但氨氯地平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外周水肿,1%~15%的水肿患者因此影响高血压治疗。国外研究报道,80%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方能使血压达标,且更显著降低高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延缓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进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大力提倡采用氨氯地平联合其他降压药或制成固定复方制剂的方式,作为高血压患者理想的起始降压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宏.动态血压监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48-49

[2]曹佳宁,方蔷.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10-11

[3]孙尚文,路方红,孙颖等.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对比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63-767

[4]陈卿,吴健.各种降压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5):404-407

[5]谢祖宏,寥雨阳,庞春芳.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逆转左心室肥厚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81-82

[6]鲁永菊,周蜜,宋微.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09,26(1):21

[7]徐鹏,张国柱.氨氯地平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2010,21(24):2230-2232

[8]关理.替米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治疗对肾性高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7(6):711-713

上一篇: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下一篇:医疗器械仪器的计量检定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