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

时间:2022-07-15 09:40:14

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

摘 要: 历史地名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并通过行政区划的固定而强化,对后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史上,遵义重要的地名与行政区划关系密切,本文对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做了梳理,探讨其影响。

关键词: 遵义; 历史地名; 政区沿革

中图分类号: K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64-01

黔北重镇遵义,是国务院列入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其名称最早出现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遵义所辖地域的历史地名有“夜郎”和“播州”,其次有“柯”、“鳖”。地名的变化反映了遵义地区政区沿革历程。

一、夜郎、柯等地名与遵义古代政区

春秋时期,遵义所辖地域属柯、鳖、等小邦国;战国时期,遵义一带属夜郎国。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首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滇王、夜郎王都曾经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家喻户晓的成语“夜郎自大”由此而来,夜郎作为政区名一直存在至南朝。古代乌江被称为“柯”,是比夜郎更早的较小古国之名。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周之季世,楚威王遣将军庄,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柯系舡……因名且兰为国。”

汉武帝通西南夷后,在遵义建置郡县。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鳖县,含今遵义、桐梓、湄潭、正安、凤岗等县。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夜郎地置柯郡。魏晋南北朝时期,遵义地区为蜀汉和南朝属地。晋建兴元年,分柯郡置平夷郡,鳖县地属之,宋、齐、梁、陈相沿。[1]贞观九年(635年),柯县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个县。十一年(637年),废郎州及所领6县建置;十三年(639年)复置播州,改原柯县为遵义县(今遵义市),为播州的治所。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为夜郎郡,夜郎县为治所,五代时废。此外历史上叫夜郎的古县还有三个,一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唐武德四年置,贞观元年废;二在今贵州关岭县境,南朝梁大宝以后废;三在今云南宣威县境,汉置,南朝梁大宝以后废。

二、播州地名与唐至明末遵义政区沿革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复置郎州及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省并后为遵义(县治在今绥阳境内)、带水及芙蓉三县,将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这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播州之名,由此播川郡正式纳入大唐帝国版图,中央委任职官刺使(太守)治理播川郡。《遵义府志》载:“(唐贞观)十四年(640年),更恭水曰罗蒙,高山曰舍月,贡山曰湖江,柯盈曰带水,邪施曰罗为,释燕曰胡刀”。

贞观十三年(639年)至广明一年(880年),先入播的罗氏家族和乾符三年入播的杨氏家族,为播州侯,世袭镇守和屯垦开发播州。罗氏在大历年间占有今绥阳、遵义、桐梓县境,后被闽族所占,杨氏从闽族手中夺回罗氏的失地,加上原据有的仁怀、赤水、习水等地,从而占据了黔北主要地区。杨氏入播两代后唐朝灭亡,五代时杨氏势力继续发展。而宋代是杨氏势力迅速扩大的时期。宋大观二年(1108),首领杨光荣、杨文贵各献其地附宋,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宣和三年(1121年)废播州为城,隶南平军;废遵义为砦,隶珍州。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复设播州路和播州安抚司。

元朝时经过杨氏杨邦宪、杨汉英、杨嘉桢对少数民族的军事征讨,辖地不断扩大,包括今黄平、今都匀与贵定交界处、施秉、余庆、开阳、綦江、道真、正安、瓮安、沿河、凯里等地的部分区域共计三十余处,主要分布在今遵义地区及黔东南州,在遵义到黄平以及黄平到贵阳的古驿道上,播州杨氏势力发展到顶峰。[2]元十二年(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招抚。十四年(1277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地降,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抚司充播州安抚使。杨邦宪卒,子汉英袭职,赐名杨赛。二十八年升为播州宣抚司,隶属于四川行省。次年,以赴京取道湖广为便,改隶湖广行省。宣抚司统辖黄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宁、旧州草塘等十九个长官司和诸峒寨。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杨氏附明玉珍。明洪武五年(1372年)降明,六年升为播州宣慰司。

播州因境内有播川得名,播州地名历经唐、五代、宋、元,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存在了962年,影响时间久远。至今人们常习惯用“播州”称古代的遵义,而播州自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成为杨氏土司割据政权,到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叛乱被平定,共计725年为杨氏土司世袭统治。播州作为遵义地名的历史时期基本上是杨氏土司统治时期,因此播州土司成为遵义的主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三、遵义地名与改土归流后遵义的政区演变

贞观十六年(642年),改罗蒙为遵义。其名取自《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之意。遵义这个地名虽然出现较早,却是三级政区。成为二级政区是在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役”后,朝廷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地为二,设遵义军民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遵义军民府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二十九日设立,府署设于遵义老城,内设职能机构齐全,配知府、同知管理军、政、民、刑等各项事务,实行了与全国职官配置和工作方式的完全统一。遵义军民府改播州长官司为遵义县,真州长官司为正安州,设桐梓县、绥阳县、仁怀县,共辖一州四县。府管一州四县包括今遵义红花岗区、汇川区、桐样县、赤水县、习水县、仁怀市、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等地域。当时今遵义地区的务川县属思南军民府;湄潭县、余庆县属平越军民府;凤冈县属石阡军民府。府内设置机构与中原地区各府机构一致,规范了作为地方政府对内对外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平越军民府改黄平安抚司为黄平州,余庆长官司为余庆县,瓮水安抚司为瓮安县,新设湄潭县,共辖一州三县。新设龙泉县今凤冈划归石阡府。改土归流的另一个变化是由朝廷在遵义军民府留中央驻军、设囤卫、恢复驿站、恢复生产等。平播后,朝廷立即恢复驿道、驿站等交通通信网点,根据重要与否配置马匹与人夫,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了解和控制。[3]

清康熙年间取消“军民”二字,直称遵义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宣统三年(1911年)11月4日,贵州宣告脱离清政府统治,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11月9日,遵义军政分府成立,府下设县。直到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之名也由此名扬天下。1949年11月,遵义解放,撤第五行政督察区,建立遵义专区,后改遵义地区;划遵义县城区及邻近郊区建遵义市。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改建为遵义市(地级市,1997年11月挂牌),原遵义市改建为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领辖的县、自治县即归新建的遵义市领辖;赤水市、仁怀市为省辖市,由遵义市代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红花岗区和遵义县北部划出部分地区,在原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新成立汇川区。至此,全市共辖2区、2市、8县和2民族自治县,遂成今日遵义之政区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祥光.播州建置沿革与杨氏始末[J].贵阳师院学报,1980(2):23-28.

[2] 王兴骥.播州土司势力的扩展和地域考释[J].贵州文史丛刊,1993(2):20-26.

[3] 史小波.改土归流及遵义军民府的建立[J].贵州文史丛刊,2006(4):76-78.

上一篇:国内外Micro Course(微课程)教学设计对比研究 下一篇:建水紫陶文化属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