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哲理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时间:2022-07-15 04:40:23

例谈哲理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哲理散文是作者把自己的独特体察、感悟,通过某些常识性故事来表达的一种文体。那么哲理性散文如何来进行课堂教学呢?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呢?又该如何让学生感悟文中的哲理呢?

我以《人生》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究,尝试从这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

一、细读文本,认识生活

哲理散文并非向我们生硬地灌输某种道理,而是讲述一个生活常识,让道理蕴涵其中。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先能读懂文本,进而读懂生活,所以我尽力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上课伊始,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思考作者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生活故事,然后让他们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们踊跃回答,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攀登高塔”。

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的攀登经历,谈一下这里的“攀登高塔”有哪些特别之处。学生开始细读文本,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如下:

学生1:“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人到达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说明攀登的过程很难,不易到达目的地。

学生2:登塔的阶梯随时都可能从脚下消失。这种攀登是危险的,有不确定性。

至此,我发现学生已经完全读懂了课文前四段的内容,并借机进行深入引导,转入文本阅读的第二个环节。

二、多元解读,感悟哲理

什么是哲理,即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它饱含作者的感悟,是思想的火花;它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它寄寓于人生百态、家常里短之间。既然是哲理性散文,让学生理解其蕴含的哲理,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初读《人生》,我被文中充满哲理、意趣的文字所打动。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了人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备课时,我总有一种冲动,急于把这种哲理告诉给学生们。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既要做一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呢?我想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于是,我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哲理与写作技巧。为此,针对前四段内容研读,我请学生思考、回答:

(1)作者谈及的“攀登高塔”,或许你没有亲历,但其中哪些内容,你有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和经历呢?

(2)作者谈的“攀登高塔”的特别之处,有哪些情形你很认同?哪些地方不认同?

同学们打开话匣子,争相发言。有的谈自己的登山经历,有的谈去沙漠探险的经历,虽然经历各异,但对攀登过程中的体验大致相同,甚至于与作者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我进行导问:文章的题目是《人生》,前四个段却写高塔,“人生”与“高塔”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看法。

从学生跃跃欲试的动作和喜悦的表情上,我感到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大多有了自己的感悟,于是我请几个学生回答。

学生1:文中“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我觉得这就是讲人生,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去呀!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我马上对他们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表扬他们。

三、掌握写法,激趣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运用这种导读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学完《人生》的其它内容。学生们也真正理解了作者以 “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写三种人的深刻寓意。在此基础上,我顺势深究,写作技巧的讲解便水到渠成――比喻,即紧紧抓住甲乙两个事物的相似点,以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一个哲理的手法。但深刻的内涵,往往学生很难理解与体会。鉴于这种现实,在选择哲理散文的教学内容时,常常易陷入先入为主的困境――即把文章要表达的哲理告诉学生,但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所以从这点来说,领会作者的写法,让学生通过文本去体会作者的意图,形成自己的人生体验是哲理性散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综上,我认为要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要抓住散文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来确定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及其表现这种深意的写作技巧。当然,在散文教学中,还应该因具体的文章而异,因学生而异。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上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下一篇:浅谈古诗词审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