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策划合理性的探索

时间:2022-07-15 04:08:43

建筑策划合理性的探索

摘要 :本文从建筑合理化角度出发对建筑策划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建立符合建筑活动规律的、具备合理思维方式的建筑策划现代涵义和原理。首先对相关理论作以综述,并对“合理性”作以解释。 其次结合建筑策划的原始思想起源,探讨了建筑合理化的涵义及特点,本文从建筑设计中的经济理念入手,阐述了建筑设计合理性理念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建筑设计的合理化策略。

关键词: 建筑策划 非线性 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策划合理性问题并不是一个近期才出现的新问题,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周围世界的思维方式。对于建筑领域中日益兴起的建筑策划研究,其思维方式是从单一的、多角度对复杂的建筑问题作还原论和旧的系统论的思考,这样的倾向即不符合建筑活动的规律,同时对建筑师和参与者来说不易掌握,理论框架不符合建筑活动的要求,在“合理性”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因而从科学角度出发对建筑策划的合理性进行探索,通过对建筑策划思想起源的分析、结合建筑策划的目标和位置对建筑活动过程的重新认识,建立符合建筑活动规律的和思维方式的建筑策划。

一、建筑策划涵义和特点 。建筑策划的涵义特指在建筑学领域内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建筑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在建筑的总体布局、空间组合和技术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有限的经济条件达到建筑的建设要求,或在限定的经济条件下创造出较多的使用价值。因此,全面地分析建筑消耗、合理平衡建设成本和消费成本是从建筑学的学科角度出发,由于建设可用资源的有限性,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对建设投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高效利用,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要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人民生活的现状等因素,确定建筑的建设标准,要善于把技术问题经济指标相结合,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技术与经济合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筑设计师只要能把控制好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设计阶段的每个环节之中,不仅依赖于经验和规范,更以实态调查为基础,通过运用计算机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最终得出实现既定目标所应遵循的方法及程序的研究工作,这是建筑策划的主要特性。其次建筑要考虑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良好的经济回报是建筑发展得以不断延续的必要条件;而社会资源的优化和高效利用则是建筑发展由粗放型转入集约化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与环境、社会两大效益的相互关联中,经济效益起到的是基础性的作用。没有经济效益的建筑,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反过来,建筑活动只有在有效地塑造出舒适的空间环境、体现出良好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其经济效益。这也是建筑合理化的特征之一。二、建筑合理化遵循的原则

1(一)节约原则

1材料的节约。意在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具体体现在建筑空间组织、利用的高效化方面。在全球推进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合理利用建筑资源的战略进程中,建筑节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节约能源。设计中应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提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要积极结合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以减少空调、照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二)适宜性原则 。

1充分考虑居住着的需要。建筑体现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演变。建筑设计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建筑技术和现有的各种资源,结合设计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业主的要求和设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筑。总体定位要打造一座最合适人居住生活的社区,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创造适于人工作、生活、休憩、交往的场所,使人心情愉悦,获得精神享受城市空间环境。场所特征要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居住需求,提供多元的居住场所,注重不同场所的人性化。

2强调“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原则,使三者的对话与交流达到真正的和谐与自然之美。建筑的意义只是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媒体,担负着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使命。技术设置要做到切实可行、经济有效,就必须从地域经济的客观条件出发,与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相适宜。

3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扩大居住空间,把单一的条形布置调整为具有较大空间的整体住宅。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设计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公共空间。

4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习俗、信仰、审美、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要从技术合理化角度出发,融合社会人文要素,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还要以经济实用性为的基本前提。

(三)合理调整的原则。由于对建筑活动过程认识的变化,建筑策划的涵义也应做出调整,使其涵盖整个建筑活动过程。 调整延伸建筑策划的原理,使与其涵义一致,均应该体现出有限性和相互作用原则才能满足合理性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早期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对结构构件、照明设施、管道设施、各类设备以及砖石构件的合理调整实现再利用。再循环是指建筑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经过一定调整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这表现在对旧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形成建筑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环境的维护,对于提高建筑的合理性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博. 建筑设计中地方风格与追崇主义之间的矛盾关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 (4):523~534.

2王立. 浅析“适用、经济、美观”在当今国内建筑设计中的理解[J].甘肃科技,2007,23 (4):184~185.

3曾春雷. 建筑设计中的经济和逻辑思维[J].中国住宅设施,2009,(9):23~25.

上一篇:煤炭企业在物资供应计划管理的创新探索 下一篇:直饮水进入小区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