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虎门港立沙岛东部湿地规划设计

时间:2022-07-15 02:32:09

东莞市虎门港立沙岛东部湿地规划设计

摘 要:对虎门港立沙岛东部湿进行了规划设计,其属于人文景观湿地,占地面积22.2万平方米,规划好的湿地具有蓄水防洪、优化土方投资、防治污染、美化景观、生态环境修复的功能,本规划对适度的合理利用开发滨海湿地,发挥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提升。突出湿地的净化水体,改善空气质量状况的优点,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湿地;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湿地的概念

湿地(wetlands):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 湿地公园的概念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3人工湿地的概念

人工湿地包括水产池塘、水塘、灌溉地、农用泛洪湿地、盐地、蓄水区、采掘区、废水处理场所、运河、排水渠、地下输水系统等。

4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4.1安全原则

设计水位要符合湿地公园所在地的常水线,要考虑到洪水线的范围,以防百年一遇的大降水,设置防汛墙以保证湿地公园在高水量期不受到影响。保证驳岸的稳定性。

4.2适用性和多用性原则

设计系统是为了功能的发挥,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和多用性原则,因此我们在营建湿地的发展过程中,要考虑湿地功能最初的目标的完整性。使整个湿地演替进行正常的更替。

4.3综合性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综合性。

4.4生态协调原则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应将人类作为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湿地之外。

4.5地域性原则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环境背景,地域的差异和特殊要求在湿地生态系统。要因地制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貌条件设计湿地生态系统。营造湿地溶入自然景观中。

4.6景观美学原则

设计的湿地系统一般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在湿地营建工程中,除考虑主要目标外,要特别注重对美学的追求,同时兼顾旅游和科研价值。景观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和可观性等方面,是湿地价值的重要体现。

5湿地设计内容及功能分区

此区域暂定规划面积222081.4m2,属于人文景观湿地,在该区内设计水面、湿地、植被几个部分,并在高程上形成深水区、浅水区、裸地到植被覆盖区的由低到高的布局。可建设表流或潜流湿地,种植具有较强除污能力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采用成片栽种方式,以利用湿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同时,在水陆交替带和陆地上可选种一些具有良好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根据功能我们设置了:①主入口及科普景观区、②休闲娱乐区域、③落雨杉景观区、④芦苇红滩区、⑤浅水景观区、⑥生态竹林区、⑦湖泊湿生植物区、⑧水边植物区、⑨生态保育区等9大区域。其中前4个区域为湿地公园的主景点,其他5个区域为次景点。

图1:方案总平面分区图

①主入口及科普景观区:该区为主入口广场和科普管结合的景观区域,其主要的功能是集散与休闲娱乐的作用。主要以硬质铺装为主,同时运用空间开放的手法,设置游船码头和科普展览馆,通过这个码头将湿地公园的岛屿、水、树林等景观环境引入主入口,成为整个景区的大背景;而科普展览馆主要为游客接近自然,了解自然,提供科普教育的好场所。

②休闲娱乐区域:在这个区域设置了灯塔和木平台,以供游人浏览,而亲水木平台的作用是,可为人们提供一个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通道,在尽量不破坏湿地的自然环境的前题下,我们采用了木平台,让人工观景设施更能溶入湿地的天然环境。

③落雨杉景观区:这块主要以落雨杉为主题,运用植物的季性变化而出现的色相变化。其落雨杉的色叶景观别坚一格,独为一景。

④芦苇红滩区:在海堤外及岛屿两边可规划5-10m宽以上的红树林防护带,建造木栈道供旅人浏览,造林树种包括桐花树、秋茄、海榄、红海榄、榄李以及芦苇、茳芏和卤蕨等草本植物;堤内种植木麻黄及黄槿、海漆、海芒果、杨叶肖槿等半红树林植物。种用植物造景,形成芦苇红滩区。

⑤浅水景观区:湖中花景利用多种水生植物,如浅水、浮水、挺水植物等,形成水生花卉观赏区。

⑥生态竹林区:工业园区内种植竹林可减少噪声、大气环境的污染,可作为工业园区和生态公园的隔离区域,种植当地的青皮竹、毛竹为主,辅以其它种类。

⑦湖泊湿生植物区:在靠近人工湿地的周围,可种植一些耐水湿环境的植物种类,病营造一定的景观效果,如水杉、池杉、美丽异木棉、无忧树、柽柳、乌桕、水石榕、桑树、朴树、白千层、芒箕等。

⑧水边植物区及⑨生态保育区:这二个区域为都为生态保育区的范围,区域内引入体现岭南低于特色的植被,如莞香、落羽杉、水瓮、香樟、秋枫、凤眼果、芒果、荷花、小叶榕、蒲桃等。

6湿地公园生境的创造

6.1竖向设计

场地的竖向设计基于现状调查及规划用地情况综合考虑,设计方案竖向设计暂时以相对标高考虑,各地块均以相邻道路人行道标高为零,整体控制水面标高为负1.5-2.0,园路、木栈道、亲水平台等亲水设施与水面高差控制在0.3-0.5m,充分满足游人的亲水要求,在水深部位局部设置栏杆,保证适用安全。河底设计成曲折的凹凸形式,水深变化不一,为各种水中生物、鱼类提供天然的栖息觅食场所,更利于湿地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

6.2驳岸设计

景观湿地布局多以自然曲折的岸线、绿岛为主,驳岸亦相应采用自然驳岸设计,使得水陆生物自然过渡,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生态驳岸的几种形式:自然缓坡、木桩驳岸、自然石驳岸、水生植物驳岸,几种方式可结合穿插使用,形成生态自然的景观。

6.3景观建筑小品设计

人工化的景观建筑小品根据的整体定位、布局设计,景观建筑小品均以满足人们使用为建设强度控制,尽可能以软质的水系、绿地、湿地、泡状绿岛为主,景观建筑小品的布局穿插在绿荫、水面、湿地植物之中,形成具有较强整体感的生态湿地景观。景观建筑小品的整体风格控制尽可能与水系、湿地发生联系,多以木质、石材为主,造型以现代、新颖、轻巧为主控制。主要的景观建筑小品类别如下:

生态停车场、入口广场、喷泉水景、廊架、亭子、观景平台、亲水木平台、木栈道、景观小桥等。

6.4景观水系规划及绿地给水设计

湿地公园作为景观补水,在经过进一步的泡状湿地净化后通过闸门结合排洪蓄水的要求进行调控排放到湿地公园东面的立沙大运河。湿地公园水系可作为绿地灌溉的直接水源利用。各地块的绿地给水水源均以本地块湿地水系为直接水源,使用时直接抽取浇灌,不专门设置绿化给水管道,以节省投资。

7湿地公园主要的植物配置

7.1树种选择原则

7.1.1适地适树、选树适地的原则

7.1.2安全防护的原则

7.1.3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

7.1.4经济适用的原则

7.2整体构思

本项目三大块场地周边均以石化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为主,植物规划设计前提应以安全防护为主,通过多层次的生态防护林将地块与周边进行隔离、防护形成绿色屏障,利用植物的生态作用将周边不良条件的危险降低,只有在安全的环境条件下,公园的建设才有现实的意义。由于三大地块均以水体为主要设计元素,应结合湿地绿岛的设计选择适半水陆条件的湿生水岸植物构建绿化整体骨架,加上湿地植物构成完整的绿化系统。整体绿化布局应结合实际的水位线、生态岸线进行系统设计。

生态防护林树种选择应以抗污染、吸收有害气体为主,同时应突出地域特色,反映出立沙岛的地方特色。

7.2.1抗污染树种

① 抗二氧化硫(SO2)树种:主要有高山榕、樟树、芒果、厚皮香、蒲桃、法国冬青、苦楝、油茶、桂花、紫薇、山茶、海桐、红背桂、九里香、米兰、凤尾兰等。

② 抗氯气 (Cl2)树种:主要有假槟榔、棕榈、蒲葵、罗汉松、水杉、木麻黄、细叶榕、苦楝、广玉兰、山茶、重阳木、夹竹桃、九里香等。

③ 抗氟化氢(HF)树种:主要有棕榈、银桦、火力楠、橡胶榕、樟树、红花油茶、乌桕、珊瑚树、广玉兰、桑树、蓝桉、木芙蓉、夹竹桃、鸡蛋花、石榴、紫薇、含笑、海桐、小叶驳骨丹等。

④ 抗氯化氢(HCL)树种:主要有冬青、樟树、合欢、枇杷等。

⑤ 抗臭氧(O3)树种:主要有樟树、枇杷 冬青 夹竹桃等。

⑥ 吸收有害气体能力强的树种: 主要有桂花、夹竹桃、合欢、海桐、樟树、重阳木、冬青、紫薇、栀子花、石楠、乌桕等。

⑦ 吸滞粉尘能力强的树种:主要有竹类、紫薇、樟树、广玉兰、桑树、高山榕、小叶榕、刺桐、乌桕、黄槿、黄槐、夹竹桃、鸡蛋花等。

乡土乔木林带:

形成绿色背景、提供绿荫、减少水面蒸腾、吸收粉尘、降低噪音、改善陆地小气候。选种具有当地特色的物种种植,恢复岭南特有植物群落,如莞香、木麻黄、南洋楹、白兰、广东润楠、候耳环、五月茶、藜蒴、山乌桕、枫香、榄仁树、假苹婆、柠檬桉、大叶相思、广东油桐等。

7.2.2湿生植物带(半水陆植物)

水陆过渡结合、为水陆动植物提供栖息、庇护场所。选种如:水松、落羽杉、池杉、小叶榕、蒲桃、串钱柳、水石榕等。

7.2.3挺水植物带

挺水植物根系发达、通过根系向沉积物输送氧气,改善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减少磷等营养盐的释放,增加水体净化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挺水植物的选择如:莞草、芦苇、荷花、菖蒲、水葱、千屈菜、水芋等浮水植物:

7.2.4漂浮植物

通过漂浮植物的快速生长和覆盖水面来营造强厌氧环境,促进污水中的污染物厌氧分解和生物吸收、还可降低水流速度。浮水植物带除了增加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控制浮游植物发展外,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可选择:睡莲、荇菜、茨、萍蓬草等。

7.2.5沉水植物

水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藻类植物组成,对水中沉淀物、水中动植物、鱼类排泄物进行吸附、分解、吸收转化成水中动植物、鱼类的食物,构成生物链。沉水植物的存在使得泡状湿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系统。主要沉水植物选择如:苦草、穗花狐尾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湿地公约履约指南[M].林业出版社,2000

[2]陆健健《中国湿地》上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潮洛蒙,俞孔坚.《城市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规划师,2003

[4]《中国湿地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中国湿地植被编辑委员会

[5]日本土木学会编,孙逸增译,《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6]俞孔坚,李迪华,孟亚凡.《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的营造》中国园林[J],2001

上一篇:暖通空调中通风与防排烟设计探讨 下一篇:浅谈住宅小区地下汽车库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