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零的香格里拉 湖泊之国与“消失的地平线”

时间:2022-07-15 12:16:12

高原湖泊的王国:泸沽湖、黑雾海、马湖、邛海……

山间有无数奇妙绝景:虎跳峡、黎明丹霞、老君山原始森林……

丰富的植物资源曾吸引了西方学界众多“植物猎人”前来,法国人特拉佛、英国人弗瑞斯特、奥地利人韩马吉,还有那位被称为“西方东巴文化研究鼻祖”的探险家约瑟夫·洛克……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

金沙江在进入云南西北部后,开始与澜沧江、怒江在一系列群山之间奔行,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景观——三江并流。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不但拥有丰富的地质地貌和生物物种,还是各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故乡,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形成中国最著名的民俗风情大舞台。

从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开始,一直到四川屏山县新市镇这长约1220公里的金沙江流域,被称为金沙江中游。泸沽湖、黑雾海、邛海等湖泊,在这里组成了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群;丽江老君山拥有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区;香格里拉的童话世界和奇妙的“女儿国”位于其中,旁边是神秘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以及世界上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

湖泊王国中的高原丹霞

“世界十大经典入门级徒步线路”

在金沙江中游地区的所有自然景观中,最大的一个主角当属“高原湖泊”。

作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聚集带,金沙江中游被称为“高原湖泊王国”,湖泊在这里星罗棋布,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泸沽湖。

泸沽湖在纳西语中叫作“谢纳咪”,意为“母湖”,湖的西北面,矗立着雄伟的格姆山——它被纳西族人尊称为“格姆女神”。湖的东南面与草海连接,牧草丰盛,牛羊肥美,每到冬季,天鹅、黑颈鹤等珍稀候鸟数以万计地栖息于此。湖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豹、獐、鹿、岩羊、小熊猫、短尾猴、斑羚羊等珍稀动物出没其间……

除了泸沽湖这样的著名景点,这里也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境之湖”,比如传说中的“黑雾海”——黑雾海位于丽江永胜县中部,这个仅有20公里长的湖泊,竟然是世界上天然生长螺旋藻的三大湖泊之一(还有两处为墨西哥的坦克斯可可湖,以及非洲的乍得湖),每年清明节令前后,黑雾海的湖水都由清澈而变成蓝绿,散发出螺旋藻的特殊香味,因而又名“香水之湖”。

老君山是金沙江中游的另一个自然主角。尽管中游山脉比之上游的大雪山少了几分壮观,但山中秘境众多,比之上游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古“花马国”遗址;再比如万亩林海中的黎明丹霞地貌——黎明丹霞地貌总面积达250平方公里,是国内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在第27届联合国遗产年会上,国际自然联盟(IUCN)具有极高国际威望的吉姆·桑塞尔博士称其为“世界一流”……

有山自然就有峡,世界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也位于中游地区——金沙江在遭遇玉龙与哈巴两座雪山时,被雪山挤成了只有数十米宽的湍急河流,两山与江面海拔高差近4000米,世界罕见;整个虎跳峡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金沙江在峡内连跌七个陡坎,形成险滩21处,惊涛拍岸,蔚为壮观。

虎跳峡地区也被国内外户外爱好者视为圣地,其中的峡谷险道入选“世界十大经典入门级徒步线路”,徒步者可以立于绝壁之上,俯瞰数百米悬崖。值得一提的是,也曾有人企图开辟虎跳峡的漂流史,但结果却以悲剧收场——1985年,乐山人尧茂书和他的探险队漂行了1270公里后,在虎跳峡触礁身亡,这一事件震惊了当时的科考界,从此虎跳峡被立为漂流……

永远的香格里拉

“我宁愿死在香格里拉的花丛中……”

香格里拉在哪里?就在金沙江中游。世居金沙江中段两岸的少数民族共有11支,包括纳西族、白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傣族、壮族、苗族等,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又相互交融,和谐生活,构成了金沙江中段丰富璀璨的民族文化,而他们的生活,因上世纪20年代来到这里的某位探险家串联了起来,形成了香格里拉文化的核心要义。

那么,世人是如何知道香格里拉的呢?答案与一位美籍探险家息息相关。

探险家叫约瑟夫·洛克。1922年秋天,受美国农业部委派,洛克为寻找抗枯萎病的栗子树种来到金沙江中游,把大本营设在丽江雪嵩村村民李文彪家中。他很快在这里收集到60000件植物标本、1600件鸟类标本及60件哺乳动物标本,同时对周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访和研究,在美国《国家地理》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图片——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正是在阅读了他的这些文章后,才激发出了无限创作灵感,完成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让“香格里拉”在世界范围内闻名遐迩。

1923年起,洛克率领一队忠实的纳西卫士对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区域进行了探险考察,拍摄了大批令人啧啧惊叹的精美照片。1934年,他开始着手撰写其代表作《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在1946年完成,并于第二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洛克的著作也引来了众多“西方植物猎人”,如法国人特拉佛、杜各洛、叔里欧、孟培伊,英国人弗瑞斯特、金顿、爱德华、安德烈,奥地利人韩马吉,美国人喜纳特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弗瑞斯特和金顿,他们甚至在这里设立了长期据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僻远的金沙江畔,竟然能听到贝多芬、施特劳斯、瓦格纳、舒伯特的音乐——这些美妙的洋音乐,正是从这些外国人带来的装有电池的留声机里传出来的。1931年,世界著名报人埃德加·斯诺随同洛克通过茶马古道前往大理的时候,将洛克写进了自己的见闻录中,引起国际广泛关注——这本见闻录就是他驰名全球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

洛克向《国家地理》编辑格雷夫斯写信时,曾如此描述了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压抑,谋生很容易。这里不缺什么,没有乞丐,我从来没见过纳西乞丐,人们所需购买的东西甚少,很少有现金交易,无论银价高低,农产品和自织的麻布价格却不变。这里没有工厂,没有汽车,没有人像工业社会那样为生活而奔波劳碌,这里没有经济萧条,也没有中国东部沿海及上海的动荡和战乱,我们就像生活在月球上,吃自己种的菜,吃自己饲养出的禽肉,这里的人不知道中原地区的洪水。他们不看报纸,一是没有,二是不会读,即便能读也根本对混乱不堪的外部世界不感兴趣……”

成昆铁路

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象征

金沙江中游流域物产资源丰富:江北是素有粮仓之称的川西平原,以及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还有攀枝花大型钢铁基地;江南则拥有新平,墨江,兰坪等埋藏着煤、铁、铜、铝、锌等多种金属矿的县市。这一切,都需要一条跨江穿山的铁路,为人们发掘开采利用资源提供交通保障。

于是,成昆铁路的建设开始了。

1952年的一天,凉山州出现了一支带着各种器械的勘察队,领头的人叫蓝田,是西南铁路设计分局的科学家。勘察队冒着遭遇自然灾害与土匪人祸的危险,深入整个金沙江流域——蓝田毕业于唐山工业学校,是茅以升的同班同学,也是当时中国铁路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他们此行的目的正是为成昆铁路选择路线。

勘察队翻高山、越深沟、过栈道、跨吊桥、甚至攀登悬崖绝壁……他们渴了喝山泉,饿了就吃冷饭,或者到当地人家里买些又黑又粗的干粮啃。就这样,足足花费了13年时间,经过对超建成线路10倍的“比较线”的勘测,最终提出了东线、西线和中线三个方案。

西线是操作难度最大的,但因为沿线少数民族聚落众多,所以铁路意义重大,故蓝田希望西线工程得到通过。此举遭到了苏联专家捷列申科和波波夫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沿线地质条件根本不适合修建铁路,争急了眼双方还爆粗口,让翻译人员十分尴尬。最后双方将方案交与中央,总理召集各方商讨,最终否定了苏方提出的方案——对此,苏联专家曾肯定地说:中国人要修这样的铁路简直是疯了。

铁路开工后进展缓慢,原因是因为金沙江沿线不良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滑坡、危岩落石、崩塌、岩堆、泥石流、山体错落、岩溶、岩爆、有害气体、软土、粉砂……而如此恶劣的地质条件,正是地理学界所谓的“修路”,灾难可能随时威胁工人的生命。

由于山高路险,成昆铁路修建桥梁近1000座,隧道427座,铁路有7处盘山展线,13跨牛日河,8跨安宁河,49次跨过龙川江,以此克服巨大的地形高差和绕避重大不良地质地段。沿途复杂的气候也是铁路修建过程中极大的阻碍,其中有气温高达摄氏四五十度的“火沟”,常年积雪的雪山,10级大风劲吹的峡谷……

在1970年铁路通车的时候,可谓举世震惊,一座以成昆铁路为主题的牙雕被中国政府送往联合国,联合国将它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的月岩、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模型摆放在一起,称为“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和进入宇宙空间的三件礼物”……

上一篇:千年俄查村 探访黎族最后的船形屋部落 下一篇:一半是刺激一半是惊喜 在南中国丛林追拍两栖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