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剑影的冷兵器收藏

时间:2022-07-15 08:45:46

如今,刀光剑影的冷兵器时代早已远去,但冷兵器的神话却依旧延续着,人们不仅可以在影视剧和武侠小说中领略它们的风采,而且在各大拍卖会上也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虽说以刀剑为首的冷兵器相比瓷器、书画、现当代艺术品在收藏市场上显得有些落寞。但是,这个颇具冷艳色彩的收藏门类在近几年也开始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人类在原始社会晚期就有战争,我国也不例外。和战争相随而生、相促相长的兵器,在我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明和创造史不绝书,无论是冷兵器还是火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技术成就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如同颗颗璀璨的叫珠,至今仍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的辉煌殿堂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展析异彩纷呈的冷兵器

通常人们所说的冷兵器,是指用人力和机械力操持的直接用于斩击和刺杀的武器,如刀、矛、剑、弓箭等。冷兵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它经历了石兵器、青铜兵器和钢铁兵器三个发展阶段。

石兵器

我国古代的冷兵器,最初是由原始社会晚期的生产工具发展演变而来的。那时候,各氏族、各部落之间因纠纷而引起的武力冲突日渐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终于发展成部落之间的战争。在这种战争中,单纯地利用带着锋刃的生产工具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有人用石、骨、角、木、竹等材料,仿照动物的角、爪、鸟喙等形状,采用刮削、磨琢等方法,制成最早的兵器,或者说是胚胎形的兵器。它们以石制的为多,所以称作石兵器。这类制品出土的不少,主要有石戈、石矛、石斧、石铲、石镞、石匕首、骨制标枪头等,有的还把石刀嵌入骨制的长柄中。这些石兵器,大致经过选材、打制、磨琢、钻孔、穿槽等丁序制作而成。

石器时代的兵器虽然制作粗陋,但是已经形成了冷兵器的基本类型,如:长杆格斗兵器戈、矛,短柄卫体兵器刀、匕首,射远兵器石镞等。这些石兵器的制作虽因年代久远没有确切记载,但是在先秦、西汉的一些典籍中也有所反映。如《世本・作篇》说“蚩尤作兵”,《管子・地数篇》称蚩尤之时已有矛、戟、芮戈(一种短戈)之类的武器。《越绝书・记宝剑》留下了神农氏、赫胥氏“以石为兵”、黄帝时“以玉为兵”的故事等等。它们和出上实物相对照,在制作年代上是大致相吻合的。石兵器虽然制作简单,但是它们却为第一代金属兵器一青铜兵器的创制开了先河。

青铜兵器

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初步掌握了冶铜技术,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一件锡青铜刃小刀表明,我国大约在公元前2740年前后,已经能够使用一些锡青铜器具了。作为装备军队的青铜兵器,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的夏王朝已经问世。到了商代,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青铜兵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制品有长杆格斗兵器戈、矛、斧,卫体兵器短柄刀、剑,射远的复合兵器弓箭,防护装具青铜自、皮甲、盾等。商代以后,铜的采掘和青铜冶铸业得到比较大的发晨。《考工记》中关于“六齐”的论述,已经总结出春秋时期一些青铜兵器中铜和锡的组配比例,其中斧斤是五比一,戈就是四比一,大刃是三比一,削杀矢是五比二。有了这些组配比例,就能保证所制各种兵器适当的坚韧度,满足作战的需要。此外,《考工记》的“冶氏”、“桃氏”、“函人”、“庐人”、“弓人”等条,还记录了杀失、剑、甲、戈戟、矛、弓等一些兵器的材料选择、尺寸大小、形制构造和规范等内容,表明当时制造的兵器已经向标准化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青铜复合剑的制造技术,这种剑的脊部和刃部分别用含锡量不同的青铜铸成。铸造时,先铸造剑柄和剑脊,后铸造剑刃,再把剑刃同剑脊的榫部结合成一体。经过对这种剑的实物测定,脊部的青铜含锡量是百分之十,刃部的青铜含锡量是百分之二十。含锡量比较低的脊部韧性比较大,不易拆断,便于久用。含铜量比较高的刃部坚而刚,利于刺杀。这种脊韧刃坚、刚柔相济的复合剑,既有比较高的刺杀力,又经久耐用,是青铜兵器制造技术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铜制的射远兵器弩,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钢铁兵器

我国虽然在春秋晚期才进入铁器时代,但是河北藁城出土的铁刃铜钺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商代,已经能够使用陨铁制成比较锋利的钺刃,以后再在浇铸青铜钺身时合在一起,制成铁刃铜钺。出土实物还表明,我国在春秋晚期,已经使用人工制造的铁器。到战国晚期,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炼钢技术,炼成质地比较好的钢,为制造钢铁兵器提供了原材料。这时,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和三晋地区,已经使用剑、矛、戟等钢铁兵器和用于防护的铁片兜繁。到了西汉,由于淬火技术的普遍推广,钢铁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军队装备钢铁兵器的比例不断上升。考古界在西安市汉都长安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座建于汉高祖时的兵器库,内藏铁制的刀、剑、矛、戟和大量箭镞,数量远远超过了青铜兵器,生动地反映了铜兵器和钢铁兵器的消长情况。

从东汉到唐宋,钢铁兵器进人全面发展的时期。坚韧锋利的各种钢铁兵器层出不穷。步兵使用刀、盾作战,具有攻防兼备的作用。骑兵使用双刃马稍,可直透敌兵的铠甲。射远兵器弩,继西汉出现带刻度的望山后,又在东汉出现了腰开弩;三同时期的诸葛亮创制了连弩,使蜀军的射远兵器得到了很大改善;到庸代,射远的强弩已经发展成为重型的床弩,杀伤力大大增强。晋代创制的马蹬,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使用,提高了骑兵的骑术和战斗力。官兵披着的铠甲五光十色,唐代的制式铠甲已多达十三种,被称作“唐十二甲”。这一时期钢铁兵器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制造的标准化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军队装备的制式化方面。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当时一名士兵的基本装备是:“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唐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部署篇》中说,当时一个军编有一方二千五百人。又在这部书的《器械篇》中记载了一个军的全部装备,共有弓一方二千五百张(配箭三十七万五千丈),弩二千五百张f配箭二十五万支),枪一万二千五百支,佩刀一万把,陌刀二千五百把,桔二千五百杆,甲七千五百领,战袍五千领,牛皮牌二千五百面。从上述装备的数量可知,刀、枪、弓、铠甲和战袍是士兵必备的装备,平均每人一伴,每张弓配箭三十支;弩每五人一张,配箭一百支;牛皮牌是遮挡型防护装具。就全军装备的兵器来说,种类齐全,用途多样,有格斗兵器、卫体兵器、射远兵器和防护装具,具有攻防兼备、轻重结合、长短互补的特点。如果全军出征,各种兵器配合使用,便可发挥综合杀敌的作用。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刊印的《武经总要》,全面记载了北宋初年制造和使用的钢铁兵器,有长杆刀枪各七种,短柄刀剑三种,专用枪九种,兵器和工具合一的五种,斧和叉各一种,鞭锏等特种兵器十二种,防护装具四种,护体甲胄五种,马甲一种,弓四种,箭七种,弓箭装具五种。弩六种,复合式床子弩八种。它们实际上是集宋代以前发展的各种冷兵器的大成。人们常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镜、棍、槊、棒、鞭、锏、锤、挝、拐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来形容中国古代兵器之多,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兵器远远不止这十八种,说它多得数不清是不算夸大的。宋代以后,钢铁兵器虽然仍在发展,但是它们的战斗作用同逐渐发展的火器相比,便退居次要地位。解析冷兵器市场

古兵器的收藏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足一般的古玩,更多的是因其集中了一段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因素。在我国,历朝历代良好兵器制作的成品率很低且成本高,限制了其产能,时至今日能够得到一把几近完整的古代兵器已经十分难得。

在纽约、伦敦、巴黎、香港等地的世界拍卖市场上,古兵器的价格一路飙升,悄然成为收藏热点。2012年10月至12月的两场拍卖中,乾隆御制宝刀天字十七号、天字十二号相继拍出惊人的4830万人民币和120万美元的高价,这距离两件藏品分别以6000欧元和20万美元起始价首次进入拍卖场仅仅不到10年。

从近年来的拍卖记录来看,刀剑拍卖产生了一个个艺术品拍卖神话,并逐渐在传统艺术市场中抢占了一席之地。从1995年,一把距今2400余年的勾践剑在香港被国人以120万元回购开始,到2002年香港佳士得上成交价为35万港元的清乾隆御制痕都斯坦式仪仗佩刀,再到2010年法国艺术品拍卖会上481万欧元、高出底价3倍多的拿破仑镀金宝剑,冷兵器收藏的记录频频产生。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古兵器如此惹人眼球的魅力?

古兵器的收藏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般的古玩,更多的是因其集中了一段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因素,远可以溯源求知,近可以把玩傍身。在很多国家刀剑几乎都作为高端收藏品进入上流社会,例如日本最大的刀剑收藏群体就是当地的著名财阀。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再加上国家博物馆的馆藏,自由市场上的古兵器存世量少之又少,这一因素似乎也使得那些流入藏家手中的藏品更像是一种保值理财产品。而从技术角度来看,历朝历代良好兵器制作的成品率很低且成本高,限制了其产能,再加上兵器历代均由政府控制,很难流进寻常百姓家。因此,时至今日能够得到一把几近完整的古代兵器已经十分难得,甚至于圈里人也只能通过熟识的圈子互相流动交易手中藏品。尤其唐代以前的完整刀剑全国都没有几把,元代以前的完整刀剑随随便便都能够卖到10万元以上。

或许,造成刀剑持续升温的原因不限于此。一把古剑从刀柄到刀身再到刀鞘,无处不散发着集古董、军事、历史、科技、技巧等合众为一的艺术气息。刀剑不再是武夫的代名词,古刀剑用它所代表的独有的文化、气节、尚武精神吸引了一大批的藏者接踵而至,这种把杀气和情趣、威势和财富、气节和尚武精神熔为一炉的生活方式,也注定了它们一旦被藏家收入囊中就很难“吐出来”的现实。

如果说是500人在玩1000把刀,一点都不为过,作为收藏“主产品”的中华古兵器虽然稀少,但圈内的藏家数量与其他收藏大军相比也不是很多。业内人士说:“由于运输困难、国家刀具管制及市场不重视、升值速度慢等因素影响,据我所知国内最早进入这个圈子的大藏家中已经有8、9个退出了。进入这个圈子的人比市场容量要小很多,相当一部分普通藏品20余年的涨幅基本没有超过一倍。”

在藏和修间徘徊的收藏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是这样介绍乾隆十七号宝刀的。“木座要先做一把宝刀的木样,然后玉座来做宝刀的柄,把这些个都做齐全了以后再到武备院完成整把的刀。我们看到档案上记载,乾隆49年开始做,到乾隆58年才做好,整整耗时10年之久。”

十年磨一剑不过如此吧。目前存世的古兵器95%-98%都需要修复,而去修复一把破损度较高的兵器所耗费的精力小哑于重新打造一把新的。例如,一把没有包浆和无鞘的宝剑价值会大打折扣,但修复后的宝剑又往往不再是单纯的古董原件,所以刀剑收藏就在藏和修之间徘徊着。

以前,国内的藏家普遍认为,中华兵器只有锈迹斑斑的才会更富有历史沧桑感,这和日本刀类的兵器被研磨成新品一样才会被人们认可是极为不同的。于是现在,他们在“修旧如新”的同时也在慢慢的尝试为别人“修旧如旧”。“修旧如旧”是以许一兵为代表的绝大多数藏家普遍接受的不影响其价值的一种古兵器维护方式,既不损害刀剑本身又很好的保留了其自打造之后的历史斑驳。

探寻冷兵器名品

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三大巅峰之作

青铜剑时代的巅峰――一秦剑

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作为青铜剑铸造工艺的最后巅峰,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再看剑身造型,整把剑由八个平面组合而成。通长三尺,由剑尖至剑柄,厚度各异。这更增强剑身弹性,使其在遇到剧烈撞击时不易断裂。

铁器时代的转折――两汉环首刀

西汉是铁的时代,蓬勃兴起的炼钢业将汉军队铸成那个时代罕见的钢铁雄师。钢铁提供了兵器更为坚韧的骨骼,而从中亚引进的“百炼钢”锻造技术更是加强了钢铁坚韧的特性,催生出长达1米左右的环首刀。

所谓的“百炼钢”就是将铁胚反复折叠锻打,就像揉面团一样,从而将钢铁中的杂质和气泡排除,增加其轫性。1974年7月,在山东临沂苍山地区出土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刀身上还刻有18字的隶书铭文:“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涑”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技术将钢材折叠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经过“淬火”。“淬火”是将刀刃加热到某一高温,再用水、油或空气使其急速冷却,并让工件表面硬化。

冷兵器时代的顶峰――唐直刀

到了唐朝以直刀为代表的制刀技术发展到了顶峰。唐朝的直刀不同于汉朝的环首刀,它去掉了在汉刀尾部的环,并延长了短柄,改为可以双手使用的长柄。

唐直刀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包钢技术,所谓包钢,简单说就是“软包硬”,采用来自中亚的优质钢材来制造刀刃,外覆以极具弹性与韧性的庖丁铁。而一把直刀的成品必须经过三十次左右的反复锻造。

锻造复合成刀形后在下水淬火前覆以一层特制泥土于刀身上,靠近刀背部分覆较厚泥土,依次渐薄而下,刃口处则不包泥土。刀身下水淬火时刀口未包泥土处直接与水接触可增加其硬度,包覆泥土部分并未与水直接接触可增加其韧性与弹性,使刀身具有良好弹性,使刀口坚硬不易缺口。唐直刀具备了软硬兼顾、攻守皆宜的特点。因此它是一款十分可怕的武器,一般的铠甲根本无法阻挡唐直刀劈砍。

唐直刀流传到日本后,当时的日本贵族都以拥有一把唐直刀为荣,日本的武士刀就由其演变而来。

世界公认的三大名刃

世界公认的三大名刀为“大马士革钢刀”、“马来克力士剑”、“日本武士刀”,国人有不甘心的,把这三种之后加上中国刀剑,并称为“世界四大名刀”。这事儿,还需努力。

先说说大马士革钢刀

大马士革钢其实不产在大马士革,而是大马士革作为港口城市是这种钢材的集散地。这种钢厉害的地方在于,其他地方想打制追求韧性与锋利完美结合的刀具需要反复折叠锻打,然后把不同钢材焊接在一起,最终淬火而成。人家是另外的技术,叫做“结晶花纹钢”,是粉末冶金技术。大马士革刀上的花纹是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交错而成。白的是雪明炭铁,硬度极高。发黑的地方是沃斯田铁和波来铁,具备很高的韧性。两者纵横交错,使得大马土革钢刀具备了韧性与锋利,加上其刀刃边缘所产生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锯齿,切割能力超强。

近代两方的指挥刀,大多数依然是大马士革钢所制。德国克虏伯兵工厂所生产的指挥刀与马刀当中,就有大量的大马士革钢作品。

再说说马来克力士剑

金庸在《碧血剑》当中塑造了一位从未出过场的主角:金蛇郎君。其人手持的金蛇剑貌似灵感就来自马来西亚那边的克力士短剑。东南亚一带爪哇、马来等地都有土著自己所用的形状奇特的兵器,流风所及,日本没有大规模受到巾同文化影响前的武器,就带有明显的东南亚风格。但马来克力士剑则有专指,具体而言就是满者伯夷王国在13世纪兴起后,所独特铸造的蛇形、直型短剑。

克力士是世界上所有精工铸造的花纹刀剑中唯一一种糙面花纹钢产品,其他刀剑你用眼睛可以看得到花纹,但手摸上去则感觉不到,而马来克力士的花纹摸上去能够感觉得到。这是由于其独特的工艺与材料所形成的特点。马来古代不产铁,所有铸造用的铁都是来自陨铁。陨铁当中含镍比较多,经过高达500次以上的折叠锻打后,形成的独特花纹绚烂夺目。

克力士除了锋利绝伦之外,由于打制的时候形成糙面,表面上有缝隙,土著人多用毒药或者香料浸泡,称为“毒刃”“香刃”。为了表现刀刃的花纹绚烂,土著人甚至用砒霜水清洗刀身,更增加了杀伤力。

最后说说日本刀

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日本刀的雏形自隋代就传人了日本,后来通过大规模的遣唐使,再次带回中原地带的先进技术。日本皇室以镜、玉、剑三者为传国神器,其中的剑名为“天丛云剑”,器型与世传唐刀或者隋刀的样式极为接近。但是日本刀渐渐走上了一条与最初的技术发源地完全不同的路径,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锻造技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日本刀的制作工艺里解决锋利与韧性兼备这个问题是用了复合钢材。包在中心的被称为“心铁”,外层被称为“皮铁”,刃部则叫做“刀金”。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工艺:淬火。淬火是通过把高温的钢铁按照不同的部位涂上不同的保温层,然后猛然放在低温的水或者油中,使得刀刃部分坚硬的一种方式。由于所使用的钢材配比以及保温材料的不同,会在刀身上形成不同的纹路,这就是日本刀的“平面花纹钢”的效果。

日本刀的研磨甚至比制刀还要重要,因为要靠着研磨师对于一把刀的理解,把刃纹等研磨、表现出来,而这个是要用多达数十种研磨石料才能做到的。日本刀的装具也非常精美,无论是镶金嵌银还是铁器雕花都表达了某种文人意趣。这也难怪,日本武士是文武合一的阶层,这是他们必须学习的修养之一。

走进冷兵器收藏

在收藏界,冷兵器收藏家人数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市面上藏品不多,二是许多人并不具备看古董的眼力。

在火药火器发明之前,古代利用钢铁铸造的武器叫冷兵器。主要包括铁剑、铁杖、铁锥、铁鞭、铁锏、铁枪等。随着炼钢术的不断进步,铁兵器的质量和形制及种类也不断发展、完善,其形状逐渐趋于统一和定型,但性能仍没脱离近战的以直接杀伤为主的范围。铁兵器直到火器出现并发展后才逐渐消亡。

中国古代历来有“十八般兵器”之说,而“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据《五杂俎》和《坚集》两书所载,“十八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今天,武术界普遍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从以上说法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分长兵器和短兵器,一般将等于身长或超过身长,多用双手操持的冷兵器列为长兵器。一般将不及身长,多以单手操持格斗的冷兵器列为短兵器。此外还有抛射兵器,如投掷弹、狼牙锤、投石带、投矛器、弓箭等。

一般认为收藏冷兵器者多为阳刚之人,这些沾染着历史陈迹的兵器除了杀伤力大之外,外表也气势非凡。因此,收藏冷兵器不仅是一种爱好,常常还是一种个性气质的外化。

古兵器材质大多为铜、铁、钢等,由于历史悠久,再加上很多埋存于土壤之中,出土后往往会锈迹斑斑,甚至出现破损,历来是古兵器爱好者较为头疼的事隋。那么,该如何来养护和保存呢?古兵器收藏家艾春海表示,刀剑的正确使用和保养尤为重要。古兵器放置在刀鞘内久了,终究会慢慢出现一层薄薄的氧化层,这层氧化膜若是不除去,将会日渐恶化为深层的锈蚀。因此,藏家拿到―把古兵器,需要进行必要的除锈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对古兵器进行保养。

对于古兵器的清理,类似打粉除锈、上油防锈的例行工作还是不能免除。必要时清洗刀剑身可选用汽油,清洗干净后再上防锈油。具体步骤为:一是清洗,以纯棉毛巾布、绒布或鹿皮擦去刀剑身上灰尘,再以棉纱沾少许试剑油涂抹器身。三分钟后以原棉布用力擦拭,持续约2至3刻钟,去除刃面杂质所起化学变化。这一步务必专心,以避免被割伤或戳伤。二是盘剑,在桌上垫长条毛巾,将刀剑身平放其上,以布或皮包裹一小木块在刃面上用力来回盘擦使其微微发热。三是打粉,随后再加少许拭剑粉继续盘擦,可以去除刮痕及增加剑身毛细孔的收缩速度。四是上防锈油,如果不是每天保养,刀剑归鞘前需涂上一层薄防锈油,以避免与空气接触。如果是每日保养,则不需上油。

此外,古兵器的保存同样需要用心。存放一般刀剑多以“合鞘”存放,但若鞘身为皮革等经化学处理过的质材,就最好与剑身分开。存放在控温、除湿的金属柜是最好的,一般的铁柜也可以,而木柜盒水分比较多,容易让刀剑生锈。总之,湿度一般以65度为佳,温度则以25℃至28℃之间为合适。刀剑若无暇经常玩赏或保养,亦应随时翻动,以免刃身与鞘粘连。如果刀剑挂在墙上,也是别致典雅的装饰。怎么挂没有标准,但在卧房、厨房、厕所就不妥,因为容易让刀剑老化。很多藏家会将刀剑摆在刀剑架上,一则可供观瞻,二则方便取出玩赏,三则可摆之于相关位置,以为避邪、镇宅之用。所谓“卧刀立剑”,指刀要横卧于刀架上,剑则需立于剑架中。

上一篇:游戏识字乐趣多多 下一篇:漫读《题西林壁》《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