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氨匹林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和安痛定注射在小儿高热中的退热效果探讨

时间:2022-07-15 08:19:18

赖氨匹林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和安痛定注射在小儿高热中的退热效果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赖氨匹林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和安痛定注射在小儿高热中的退热效果。 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50例高热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赖氨匹林静脉滴注组)50例、B组(赖氨匹林肌肉注射组)50例和C组(安痛定肌肉注射组)50例,然后将三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构成及治疗前后的血清PCT、hs-CRP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 结果 A组及B组的退热时间构成优于C组,A组则优于B组,A组及B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血清PCT及hs-CRP均低于C组,A组则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关键词] 赖氨匹林;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安痛定;小儿高热

[中图分类号] R72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54-03

小儿高热对小儿的不良影响极大,其主要由于感染引起,可导致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等严重情况[1],因此对于高热小儿的退热需求极高,其中尽快退热是极为重要的方面。临床中近年来采用赖氨匹林及安痛定进行小儿退热的效果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于上述药物的比较性研究相对不足,且对于用药方式的研究也较为少见,因此对其进行探讨的价值较高[2]。本研究对氨匹林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和安痛定注射在小儿高热中的退热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50例高热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赖氨匹林静脉滴注组)50例、B组(赖氨匹林肌肉注射组)50例和C组(安痛定肌肉注射组)50例。A组的50例患儿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0.5~10.5岁,平均(6.8±1.1)岁,体温38.5~41.2℃,平均(39.4±0.4)℃,病因:上呼吸道感染30例,肺炎15例,其他5例。B组的50例患儿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0.5~11.0岁,平均(6.9±0.9)岁,体温38.5~41.3℃,平均(39.3±0.5)℃,病因:上呼吸道感染29例,肺炎15例,其他6例。C组的50例患儿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0.5~10.8岁,平均(6.7±1.0)岁,体温38.6~41.3℃,平均(39.5±0.3)℃,病因:上呼吸道感染30例,肺炎16例,其他4例。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温和病因构成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儿以赖氨匹林(陕西西岳制药有限公司,H20046736)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退热治疗,以15~20mg/kg赖氨匹林加入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B组患儿则以赖氨匹林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退热治疗,以15~20mg/kg赖氨匹林进行肌肉注射;C组患儿则以安痛定(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41025237)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退热治疗,根据患儿年龄选取0.5~2.0mL安痛定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然后将3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构成及治疗前后的血清PCT、hs-CRP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的数据处理软件包为SPSS15.0,其中的计量资料(年龄、体温、血清PCT、hs-CRP水平)和计数资料(男女比例、病因构成、退热时间构成)分别进行t检验与x2检验,P

2 结果

2.1 3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构成比较

A组及B组患儿

2.2 3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PCT、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儿的血清PCT及hs-CR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治疗后1h及2hA组和B组的血清检测水平均低于C组,A组则低于B组,P均

3 讨论

小儿高热的临床发生率极高,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其中感染性疾病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而临床中对于小儿高热的研究较多[3],其中较多研究显示,此类患儿因感染及机体应激的存在,多表现出PCT及hs-CRP等高反应指标的异常,表现出异常升高的状态,而随着高热状态的改善,这种应激得到有效控制[4-5],PCT及hs-CRP在血清中的表达也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对高热患儿进行上述血清指标的监测价值较高,同时也可以作为评估治疗干预方式有效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与指标[6-8]。近年来,临床中采用赖氨匹林及安痛定进行小儿高热退热治疗的相关研究均不少见,且研究对于上述两类药物的效果均基本持肯定态度,但是对于两种用药的效果比较仍相对欠缺,且对于赖氨匹林用药方式的争议也较为突出,因此对此方面的探讨价值相对较高[9-11]。

本研究就赖氨匹林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和安痛定注射在小儿高热中的退热效果进行探讨及比较,比较结果显示,赖氨匹林在小儿高热患者中的退热效果明显好于安痛定,同时采用赖氨匹林静脉滴注的效果又明显好于肌肉注射,主要表现为赖氨匹林静脉滴注患儿在短时间内的退热效果更好,且血清PCT及hs-CRP降低速度相对更快,降低幅度相对更大等方面。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与赖氨匹林能有效地抑制环氧合酶及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而前列腺素是临床中介导炎性介质的有效指标,故认为本药为从此方面达到有效快速退热的作用[12-13]。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赖氨匹林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效果好于安痛定,且静脉滴注的应用方式效果相对更好。

[参考文献]

[1] 黄智军.赖氨匹林静脉注射佐治小儿发热性疾病8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249-250.

[2] 张宁.对乙酰氨基酚和赖氨匹林治疗儿童发热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和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134-135.

[3] 王梦.赖氨匹林静脉滴注和肌内注射退热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35.

[4] Szu SC,Klugman KP,Hunt S.Re-examin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and estimation of anti-Vi IgG protective threshold against typhoid fever-based on the efficacy trial of Vi conjugate in young children[J]. Vaccine,2014,32(20):2359-2363.

[5] Stagi S,Bertini F,Rigante D,et al.Vitamin D levels and effects of vitamin D replacement in children with periodic fever,aphthous stomatitis,pharyngitis,and cervical adenitis (PFAPA) syndrome[J].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2014,78(6):964-968.

[6] 谢飞,叶云.PCT、HsCRP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中的诊断意义[J].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2):1496-1497,1549.

[7] 应冬菊,朱国珍,蔡国华.血清PCT与CRP检测在孕妇发热待查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9):1423-1424.

[8] 李晓明,武英伟.联合检测CRP、NAP、WBC、NC在门诊发热病人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3):248-249.

[9] 侯莉.赖氨匹林治疗45例小儿高热惊厥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2,9(5):6-7.

[10] 斯尔格灵,阿斯娅・帕塔尔.赖氨匹林在急诊儿科发热性疾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61-62.

[11] 王红梅,杨鲲.安定联合赖氨匹林直肠给药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急救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0,25(13):2090-2091.

[12] 周丽.注射用赖氨匹林治疗小儿高热[J].临床医学,2009,38(5):111-112.

[13] 彭爱琼,黎松湘.赖氨匹林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高热惊厥36例[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8,13(5):366-367.

(收稿日期:2014-05-19)

上一篇: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 下一篇: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复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