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噩梦纠缠的女孩

时间:2022-07-15 05:04:16

被噩梦纠缠的女孩

一般来说,敏感且内向的孩子遇到挫折往往不会直接表达。珍珍经常做噩梦,是她内心恐惧的外在表现,而这种恐惧一定来自现实生活的某种挫折,找到它,就找到了打开珍珍心扉的钥匙……

以梦解梦

珍珍是一个胖胖的7岁女孩,在珠海某小学上二年级。这天下午,她被妈妈戴女士带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

戴女士说,珍珍近一段时间接连做噩梦,梦见青面獠牙的魔鬼,以至于不敢睡觉,每晚睡前都要哭闹很长时间。开始,戴女士认为小孩子做噩梦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没想到问题越来越严重,天一黑珍珍就惶恐不安。前一天晚上,戴女士和丈夫被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惊醒,跑过去打开灯一看,珍珍蜷缩在床尾的墙角,抱着被子,紧闭双眼,大哭:“妈妈……妈妈……有鬼……”戴女士把女儿抱到自己的床上,一直哄到天快亮了才算哄睡。

或许是没睡好的缘故,我和戴女士聊的时候,珍珍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戴女士一边抚摸着女儿的头,一边继续介绍情况。她告诉我,珍珍是个听话的孩子,只是性格有点内向,见生人害羞,不过挺聪明,老师和同学都挺喜欢她。班主任反映,最近珍珍好像有什么心事,也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一般来说,敏感且内向的孩子遇到挫折往往不会直接表达。珍珍经常做噩梦,是她内心恐惧的外在表现,而这种恐惧一定来自现实生活的某种挫折,找到它,就找到了打开珍珍心扉的钥匙。

戴女士告诉我,她是一名银行职员,丈夫马先生在一家IT企业做软件工程师。在外人眼里,马先生儒雅有学问,戴女士漂亮能干,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但是戴女士却说,他们结婚后矛盾越来越多,现在的感情并不好。或许是没有心理准备,戴女士不愿多谈夫妻关系,她关注的焦点是珍珍。

“这段时间珍珍入睡可难了,能在这里睡着,真是缘分。”戴女士笑道。

“那就让珍珍接受我的催眠治疗吧,找到她恐惧的根源。”我说。

“催眠?对孩子没伤害吧?”

我告诉戴女士,催眠疗法是用催眠的方法使人的意识与潜意识进行有效的沟通,借助暗示性语言修补潜意识中原有的消极意念,从而消除病态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催眠疗法目前在心理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对被催眠者没有伤害。

戴女士答应了。我们约好两天后对珍珍实施催眠。

魔鬼不可怕

两天后,戴女士带女儿如约前来。

催眠是从轻松的对话开始的。

“和阿姨说说,珍珍除了学习,平时最喜欢做什么?”我用轻柔的嗓音问。

“喜欢……”珍珍略微思考了一下,“看电视,玩电脑游戏。”

“玩电脑游戏呀?阿姨也喜欢。你都喜欢玩什么游戏?”

“愤怒的小鸟,还有植物大战僵尸。”

见珍珍越来越放松,我开始实施催眠。我拿出一个漂亮的水晶球,放到珍珍的手里,说:“现在,你抬起手,托住这个水晶球,看看水晶球里有什么画面?轻轻转动一下,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漂亮的画面。”

珍珍专注地看水晶球,目光迷离起来。她说:“我看到了灰太狼和喜羊羊。”

我说:“你现在可以闭上眼睛,休息一下。”

珍珍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一步一步引导她进入睡眠状态。

“听妈妈讲,珍珍经常做梦,梦到魔鬼。是这样吗?”我问。

“嗯。”珍珍点点头。

“告诉阿姨,魔鬼长什么样?”我开始引导珍珍释放恐惧情绪。

“特别丑,特别凶,牙齿特别长。”说着,珍珍的眉头开始皱了起来。我能感受到她的紧张。

“是吗?牙齿有多长呢?”我接着问。

“好长,好长。”说着,珍珍用手比画起来,她比画的牙齿足有一尺长,“啊!我害怕,妈妈,快来救我啊……”珍珍猛地惊恐起来,身体紧紧地缩成一团,嘴里一个劲地喊害怕。

我继续引导:“魔鬼的样子让你很害怕,不过,你再仔细看看,魔鬼一共长了几颗牙?”

“不,我不要看!”珍珍的紧张在加剧,身体开始抖动起来。

我并没有刻意干扰珍珍的紧张,因为催眠不只是放松,而是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我用更加轻柔的嗓音和更加坚持的态度问:“不要害怕,阿姨在你身边。你再仔细看看,魔鬼长了几颗牙?”

珍珍慢慢在恐惧中放松下来,怯生生地回答我:“6颗。”

“是吗?有6颗牙啊,那多好玩啊!来我们摸摸看,有什么感觉?”我缓缓地帮助珍珍抬起她的右臂,去摸眼前那虚幻的长牙齿,“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滑滑的?有意思吧?”

此刻,珍珍脸上的表情完全放松了下来,蜷缩的身体也逐渐舒展开来。

“珍珍,你再看看,这个魔鬼长得还有哪些地方好玩?”

“他长着长长的舌头。”珍珍说,语气里已没有了恐惧。

“真的吗?太可爱了!是不是有点像木偶剧里匹诺曹的鼻子啊?”我启发她的想象。

“嗯。”珍珍被我的话逗乐了。

“来,我们再来摸摸他的舌头吧。”我又一次帮助她举起右手,“什么感觉?”

“好软,好滑!”珍珍脸上露出了笑容。

接下来,我引导珍珍抚摸了魔鬼头上的角、有鳞片的身体和尖尖的爪。最后珍珍几乎把魔鬼当成自己的伙伴了。第一次催眠的目的已经达到,我叫醒了珍珍。

第二天,戴女士打来电话,激动地说珍珍晚上入睡很顺利,睡得很香甜,没有做噩梦。昨天我给珍珍实施催眠的时候,戴女士一直远远旁观,听到了我和珍珍的全部对话。她在电话里问我:“没想到小孩子的想象这么丰富,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都有,需要不需要消除呢?”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头,不需要破坏。”我说,“催眠的重点不是消除孩子想象中的东西,而是改变孩子对幻象的看法。我们基本做到了,珍珍之所以睡得好,是因为魔鬼不再是令她恐惧的东西。不过,这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探寻孩子内心深处恐惧的根源,否则,孩子会出现其他恐惧的幻想。”

父母的暴力

一周后,戴女士带着珍珍再次来到我的咨询室。这次,我不打算给珍珍催眠,而是要单独和珍珍面对面谈一谈,以搜寻她内心恐惧的真正原因。

“珍珍这一周过得怎么样?有什么高兴的事要告诉阿姨吗?”我问。

上一篇:父母强推“感恩教育”,儿子患上“情志障碍” 下一篇:让孩子走出“半途而废”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