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语言关”,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学习能力

时间:2022-07-15 03:50:48

突破“语言关”,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学习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低年级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能力差,教师教学难度大,教学举步维艰。

新学期开学了,五十个七周岁儿童整齐地坐在了我校一年级的教室里,穿着新衣服,脸上甜甜的微笑,双眼充满了渴望与期待。一会儿,老师来了,标准的普通话:欢迎同学们来到学校,从今天开始我们都是一年级的学生了……(学生茫然),下面我们开始发新书了,一本本崭新的汉语教材发到了学生面前,欢迎词说完了,新书发完了,学生脸上的微笑也不见了。怎么会这样呢,原来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汉语日常用语都听不懂,(这些孩子长这么大,没接触过汉语言氛围,更没说过一句汉语),他们不知道老师说了什么,更不认识面前的教材是些什么。到少数民族聚居区一年级学生的老师都会担心同一个问题:这群学生能承提一年级汉语教材的学习任务吗?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低年级识字量大幅增加,困难很为突出,学习质量实在令人担忧,引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消除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言关”,提升学生汉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已经成为摆在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区语文教师面前的刻不容缓的课题。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语言关”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质量呢?

一、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双语教学”模式

老师在教学中,以普通话教学为主线,既在教学及与学生的各种交流中以标准普通话为主,同时,以本民族语言为辅线,在教学及与学生的交流中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则以本民族语言予以协助过渡,帮助学生跨过理解难关。如在教学“衣服”时,学生从课本上知道了画在这图上的就是衣服,但有时他就会认为只有这图上画的叫“衣服”,这时老师就需要用本民族语言过渡一下:小朋友身上穿的都叫“衣服”,这样学生才能完全理解“衣服”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这样一主一辅的“双语”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很大帮助的。“双语”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关”的燃眉之急,但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言关”所带来的学习困境。

二、大力兴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前幼儿教育

学生进校出现“语言关”学习困境,这除去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没有汉族居民,缺少汉语氛围之外,笔者以为,另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一年级之前,普遍都未进行学前幼儿阶段学习,这不仅使学前幼儿失去了学前智力开发的机会,更失去了从根本上消除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关”学习困境的良好时机。让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与理解困难消化在学前幼儿教学阶段,保证进入一年级的适龄儿童都能进行简单的汉语日常用语表达与交流,听懂老师所讲的话,基本能够看懂汉语教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起点,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因“语言关”所带来的学习困境,顺利完成以后的学习目标,大幅度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能力与质量。

三、加强学生的汉语表达与理解能力训练

低年级语文老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汉语表达与理解能力训练,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形成周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学习质量。我在一年级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1)进门一句话:每天早晨学生走进教室,在老师的组织下,每个学生用一句话表达一件事或一种感受,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就进行了百余句“一句话”训练。(2)早读一文:要求学生在每天朝会的8分钟时段,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或诗词,既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养成了良好的早读习惯。(3)“一句表扬”游戏:利用班会或队会让学生用一句话表扬你最喜欢的同学。因为是最喜欢的同学,所以说的同学会竭尽全力说到最好,同时,受表扬的同学也会认真倾听,通过这个游戏,所有同学都会得到最棒的语言训练。⒋班级故事会:学生在经过其它途径慢慢具备一些语言基础后,就安排班级故事会,内容上可从简单到复杂,时间上可从每月一次逐步到每周一次。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活动,我班学生的汉语表达与理解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夯实学前幼儿学段的汉语学习与表达基础,稳步实施“双语教学”方法,教师多途径开展丰富的语言训练活动,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关”学习困境将不复存在,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作者单位 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小学)

上一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下一篇:浅谈可视化C++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