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断章取义”断了理性后路

时间:2022-07-15 01:45:12

一段时间以来,断章取义掀起的风波,并不鲜见。而类似“放水抗日”的反转,也常常发生。比如六小龄童“被过世”,我国锂电产业“被亏损”,上海购房信贷新政“被出台”……看似不起眼的字句、随手而发的消息,既可能影响一个人,也可能影响一个行业,甚至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

这种现象中,有两个因素尤其需要重视。一方面,名人八卦、劲爆内幕、激烈冲突、离奇故事常常在舆论场上有天然的“眼球效应”,导致一些网站和网友为夺眼球而罔顾事实,为赢点击而不惜争当“标题党”。另一方面,互联网塑造下的现代传播体系,使得今天的信息和扩散更快捷、更高效,成本也更低廉,因而不实信息产生的舆论杀伤力,也超过了以往。无论是年初的上海女逃离农村故事,还是广为流传的“残酷底层物语”;无论是洪灾期间以讹传讹的谣言,还是被吹捧上天的“德国防洪神器”,都教训深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就像这次被断章取义的“放水抗日”,在网友和一些媒体的主动核实中,还原了真实,还了当事人清白,也显现了网友的成熟及互联网的自净功能。这也提醒我们,置身于互联网时代,面对呼啸而至的各类信息,每位网友不妨让消息在言论市场中多飞一会儿,跟帖点评表态时不妨多想一会儿,转发时不妨慎重一点儿,从而避免被不实内容蒙蔽双眼,走向极端。

在今天“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变革时代,信息平台和媒体对舆论的导向作用并未减弱。作为“源消息”提供者,他们也往往借助新媒体、自媒体进一步放大声音、提升影响力。因此,一旦信息平台和媒体忘记了最根本的责任,放弃了最基本的专业精神,而只是专注于雷人的标题、添油加醋的细节、刻意取舍的转载、挖空心思的虚构,走向“眼球经济”,难免带来消极后果。

少一些眼球效应,多一点职业精神;少一点恶意传播,多一些责任意识;学会一事当前,先问事实、再断是非,才能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天空更清朗。

■观点运用:责任意识;专业精神;理性判断;“断章取义”应反思;反对和抵制网络暴力……

(本文原载2016年9月22日《人民日报》,本刊有删节)

上一篇: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 下一篇:探索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