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迹飘扬共青林

时间:2022-07-15 01:00:10

在今天,共青团干部究竟是什么形象?应该是什么形象?我们郑重向全国向全社会推荐此文,推荐一个新的时代英雄一一

杨志贵进山去种树。树是一棵一棵种的,日子也是一天一天过去的。7年前爬进荒山时是7个人,7年后杨志贵一招呼,从28公里长的山林中会钻出上千个男女林工。

如果在黔西南州向人介绍他时,说:“这是共青团州委杨书记。”不熟悉?“这是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杨志贵。”还不知道?那你听着:“这是共青林场场长……”对方一定会立刻说:“知道知道,你就是扬场长,杨书记啊。”杨志贵一定会说:“有机会到我们林场去看看。”

我换了双胶鞋,就跟着个头不高的杨志贵进山了。

双江创世纪

这里有山,也有水。

山也曾“森森古木,千里浓荫”;水也曾“商务盛时,帆樯林立”。但这只是记载在古书上的历史,而且很可能是文人的夸张。杨志贵进山的时候,南北盘江怀揽着莽莽荒山,也就抱守着让人心痛的贫穷。这里老百姓们的“家”,只不过是天底下有个棚,茅屋里阴暗潮湿,空空荡荡,干草铺上卷着破棉絮,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没有穿过新衣服,有的一家人吃饭时只能轮流用那唯一的老土碗。老人的眼睛已经浑浊了,孩子的眼睛却忽闪着,这最让他心酸看不下去。

7年前的一天,他们来到布依族老村长家,老村长看到贵客临门,可是空落落的家中竟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招待他们,就说:我给你们做鸡吃。杨志贵忙说不行不行。可是老村长把杨志贵按在板凳上,就到门外去抓那只跟鸟差不多大的小鸡。小鸡扑楞着小翅膀吱吱地叫着,杨志贵心口一热,眼睛也潮湿了。苞谷饭和那一碗小鸡肉端上来了,杨志贵夹起一块放在口中,他看着老村长,心想:总有一天,我再进这个门,让老村长能轻轻松松地摆上一桌饭菜!

那一年冬天,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共青团州委副书记杨志贵走出了机关,一头扎进黔西南最贫困的册亨县群山环抱的小镇坝赖。因有南北盘江环抱,这里原为双江区,到现在,人们还习惯称这里为双江。这里文化交通落后,经济发展几乎停滞,人无厕所牲畜无圈,依然是刀耕火种,赶山吃饭,在没有生气的寂静中展现着原始的贫穷。1988年11月27日,在坝赖民族学校一年级的一间教室里,黔西南州共青林场宣布成立了。望着窗外的孩子们,杨志贵好像看到一棵棵小树在荒山上欢快地伸枝吐叶,那时,山绿了,人不穷了,双江的布依族、苗族的姑娘们可以穿上鲜艳的服装跳舞了,就连山里的女娃娃们也背上书包了……

这不是梦想,杨志贵坚信。

可是这时的林场,除了杨志贵和他的伙伴,几乎是什么也没有。

杨志贵说:这就叫创业,这才是拓荒。

这时杨志贵手里攥着热乎乎的2000元钱,这是省林业厅彭厅长特地拨给他们的。除此之外,衣袋里还装着6000元钱,这是全家省吃俭用多年的全部积蓄。加上大家的集资,一共是两万多元。要租地,要买苗,要招用林工,这点钱远远不够。杨志贵心一横,就把最后的宝押上了:他以自己住的房子做抵押贷得6万元。到了这一步,杨志贵可以说自己什么也没有了。

告别了妻和儿,扛着砍刀、锄头,带着火种,杨志贵领着由青年团员、复退军人组成的70多人的拓荒队伍,在一面火红的团旗引导下进山了。

有人说,当杨志贵在荒山上挥刀砍下第一蓬茅草,双江的“创世纪”就开始了。

首先是炼山。荆棘、灌丛和野草被共青人用大火烧掉了。对于炼山,林场的秀才蒋伏利这样写道:“香木架火,共青人也在燃烧自己。有人说这叫做‘凤凰涅pan’。在我,无论双江还是共青人,都注定要做一次火鸟。只有火中再生,他们才能获得永恒与不朽。”

杨志贵和大家整天在山上跑着干着,吃最简单的饭,喝涧中的水,冬天的风从领口钻进汗湿的衣服,冷冷的让人难受。晚上在茅棚里大家一起摆谈,说着说着就响起了鼾

就这样一天天地干着,山下响起了鞭炮,杨志贵想起来要过春节了;鞭炮响了几天,又稀稀拉拉地停了,杨志贵抬起头向着家的方向叹了口气,又使劲地挥起锄头……

这时,杨志贵的妻子正生病住在医院。

该种树了。这一年杨志贵36岁。

印在山顶上的绿色团徽

山路极滑。

有人不理解杨志贵:不舒舒服服地做你的副处级干部,干吗抛家舍业地跑到这穷山里受罪?

穿过一个布依族寨子的时候,杨志贵说:“我一看到这里的老百姓受穷,就觉得特别压抑。所以我来种树,这里的土肥得流油,只有种树,才能脱贫。原来在机关里,总是号召别人干这干那,后来我想,整天坐在机关里能干出啥来?不如自己去实实在在干一场。话说回来,我杨志贵就是不干林场,也总要干点什么。”

杨志贵最能体会贫穷的滋味。上小学的时候,他没穿过一双新鞋子,家里太穷,一家8口,爷爷奶奶和瘫病在床的父亲,还有4个孩子,全靠母亲一个人卖小菜来维持生活。杨志贵每天放学回来要去找猪草,喂猪,下田种地,帮助妈妈做饭。

杨志贵不怕吃苦,长大了的杨志贵要让双江的乡亲们吃上饱饭,住上好屋,用上明亮的电灯,看上电视,让山里的娃们不再像上一辈们一生只在这大山里窝着。

要想富,先种树!

1989年2月,杨志贵兴冲冲从安龙县买回第一批杉树苗。由于树苗第二天才运到山上,此时天晴了,土也没有松开,栽下的苗成活率不到60%,第一次栽苗失败了。

杨志贵立刻找人请教,翻阅资料,知道了杉苗要就地移苗就地栽苗,要少起快栽,不能栽隔夜苗。此时已是3月,移苗季节快过去了,杨志贵带人赶挖了40亩地做苗圃,可是不知是土生还是种子有问题,600斤种子埋到土里就再没有动静了,6元钱一斤,3600元啊!这前后就损失了10000元。

杨志贵不死心,没有苗栽,这一年就要耽误了。到了10月,杨志贵雇了辆车到广西去拉苗。在回来的路上,杨志贵拉痢疾竟虚脱昏了过去。时间不等人,杨志贵没有休息,和大家栽了三天三夜。可是4万株苗最终只有30%成活。

树苗死了,杨志贵也脱了一层皮。

转眼到了1990年,共青林场用科学方法培育的杉树、杜仲、椿树、桉树苗终于成功了。看着绿绿的小树苗,杨志贵也终于笑了起来。

上一篇:如日中天范志毅 下一篇:为了民族不能淡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