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14 09:39:23

民族地区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探索与实践

[摘要]卫生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到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素质拓展的核心原则、内容规划、活动规划以及实现形式探讨卫生管理人才素质拓展的实践。

[关键词]素质拓展;核心原则;内容规划;活动规划;实现形式

[作者简介]赵云,右江民族医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4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86-03

卫生管理专业是右江民族医学院六大本科专业中唯一的非医学类管理专业。自2003年专业创办以来,本专业围绕三类知识、四种素质、五项技术、六本证书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经过素质拓展能力培训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现将经验形成论文,供兄弟院校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参考借鉴。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内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教育工程。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并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帮助同学们全面成长成才的素质教育工程。在这个定义中,课外活动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主要途径;德、才、能、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扩大人力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医科类院校为了加快实现综合性大学战略,纷纷兴办了非医学类小型涉医专业。经过充分的调查发现,非医学类专业往往是在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细化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的,在建设时期缺乏相应的体制设计与机构建设,在发展时期缺乏相应的教学基础设施配备,结果大都出现了人才培养的瓶颈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右江民族医学院自2003年卫生管理专业创办以来,大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千方百计提高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经过8年的努力,卫生管理专业已经从弱势小型专业发展成为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特色优势专业,其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二、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核心目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个性与共性的共同体,不同的专业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培养核心原则体现在“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四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为人之道(诚于为人)。为人是治事、为官、治学之先。为人之道在本质上是内在高尚品格的外在行为表现。要深刻领会与践行为人之道,培养高尚的人格与修为是内核,而掌握合理有效的人际技巧与塑造符合礼仪的伦理规范行为是外核。所以,我们培养学生为人之道的关键是内养善心、外塑德行。为人之道是卫生管理人才的首要素质,因为其关系到领导的权威性影响力与管理中组织协调的有效完成。

2 培养学生的治事之能(能于治事)。事者,问题也。管理的内涵是管人理事,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深刻地思考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具有治事之能的人才是管理学专业的核心目标。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的就是能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治事之能,我们根据卫生管理职业的特点将治事之能力概括为“五子”:一是“活脑子”,也就是快速把握问题的本质,并迅速提出解决对策的思维能力;二是“嘴巴子”,就是厚积薄发的理论水平、淡定自如的心理素质和能说会道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心、口、脑三位一体的互动能力;三是“笔杆子”,妙笔生花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四是“泥腿子”,上传下达的活动能力、脚踏实地的办事作风与敢于办难事、乐于办杂事、勤于办小事的被管理者素质;五是“人样子”,符合社交礼仪与卫生管理职业的言谈、举止、着装、打扮。总之,内在的善思、能说、会写、勤劳与外在的礼仪是卫生管理素质的五大支柱,卫生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具备这五种治事之能的高级专业人才。

3 培养学生的管理之技(精于管理)。管理能力是卫生管理专业的根本能力,也是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的本质是管人理事,其中“理事”是目标,“管人”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要提高管理之技,必须具备四项能力,一是理事的能力,理事的能力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症下药的能力,即组织问题根源、对策的思考能力与任务性质、类型的识别能力;第二层次是战略构建的能力,即通过外在形势和内在条件的分析确定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方法、步骤。二是识人的能力,即人才素质类型、层次的准确定位能力。三是善任能力,主要是在人、事进行类型、层次的合理匹配之后将人任命到其能干、愿干的岗位。四是管人能力,主要是通过软性、硬性的激励机制、规章制度促进人在治事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专业往往存在以培养业务人才的模式培养管理人才的倾向,尽管满足了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初期需要从事具体业务的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存在巨大的弊病,因为对于管理人才来说将来是要以从事管理为最终目标的,从事业务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和路径。以业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管理人才,本质上是将手段技能目标化,其结果形同于为卫生管理人才的职业发展设置封顶线,必然影响卫生管理人才的事业发展。

4 培养学生的研学之术。学者,道之领悟与继承也;研者,道之反思与创新也,学与研如禽之两翼,缺一不可。大众化教育之后,人才培养中一直重学轻研,结果培养的人才缺失学术科研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到卫生管理人才职业发展过程中职称的评定与岗位职能的履行。卫生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倡导研学之道的初衷就是以研导学,以学促研,通过学、研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当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是由卫生管理职业环境和发展路径决定的。我们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将来主要在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疾病控制等卫生事业单位工作,卫生事业单位本质上是卫生技术人才聚集的技术型单位,卫生管理人才要想在卫生技术型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并取得事业发展,光具备管理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才能产生服众效应。事实证明,当前我国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在卫生事业单位从业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发展受限的危机,其中根源之一就是我们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科研能力不足,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不会写学术论文、不会报科研课题,结果是职称上不去,也意味着级别也上不去。

三、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

要内容

1 目标导向。卫生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我们用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来概括。“三类知识”就是卫生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以医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为三大支柱,其中医学是基础,管理是核心,计算机技术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目标是培养懂医学、能管理、会计算机技术的卫生管理人才。“四项能力”就是卫生管理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上以“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为目标导向,目标是培养会为人、能干事、精管理、懂科研的卫生管理人才。“五项技术”就是要求卫生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须掌握如前所述的五个基本技能。“六大证书”可以概括为“3+2+1”模式,“3”是秘书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证书,“2”是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1”是公关资格证书。

2 活动规划。依照“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的素质拓展核心原则,以及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的获得,我们规划培养路径、提供培养平台,而且提供专项经费,实行专人负责。主要规划是:对于三类知识,我们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对于四大能力,我们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对于五个基本技能,我们将通过课堂授课、实际演示、亲自操作的流程进行培训;对于六本证书,我们主要从鼓励参加、考试辅导两个方面提高证书的参考率与通过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拓展管理素质的活动,培养卫生管理基本素质(表1)。

(三)实现形式

1 四个环节。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可以概括为,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本质就是要在知识教育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德、才、能、技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实现耳听、眼见、手动、脑思四个环节。“耳听”就是理论教学,“眼见”就是课后见习,“手动”就是毕业实习,“脑思”就是毕业论文。四个环节中耳听、眼见、手动目标是学以致用,即知识转化为才能,脑思目标是学以致用后的反思与提升,即才能向智慧的转化。

2 三大系统。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实施,“要建立健全三大系统:目标系统、措施系统和考核系统,三者构成了素质拓展的总体模式”。其中目标系统是解决培养什么素质的问题;措施系统是解决如何培养这些素质的问题,包括谁来组织、怎么组织、什么时间组织的问题;考核系统是素质拓展效果评价与组织管理考核。三者的关系是立体交叉关系互相坚持,互相配合,以保证学生德、才、能、技综合素质的提升。

3 三大观念。在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三个观念:第一,素质拓展必须发挥理论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将素质拓展与理论教学对立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第二,素质拓展必须发挥实践教学的关键性作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建设课后见习、假期小实习、毕业大实习的三段式实践模式。第三,素质拓展必须发挥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的补充性作用,即多元共治才能保证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真正实现。

上一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诊断学教学中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