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花一枝压群芳

时间:2022-07-14 08:40:51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笔。她用文字倾尽了自己起起伏伏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辞情兼胜的动人篇章,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多面而真实的李清照。她有女人的柔婉和多情,亦有男儿的直爽和豪情。但是贯穿她性格的一条红线我觉得则是她的真率、自信和争强好胜,这里面固然有有家庭教育、婚姻爱情、生活经历方面的原因,但本文试从李清照所处鲁地的地域性来简要分析一种文化对其个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性格直率争强好胜齐鲁

如果仅凭着高中所学的几首李清照的词作,大部分人很容易将她与婉约、惆怅挂钩,以为这就是一个柔弱女子、一个闺中思妇。可当你读到《乌江》、《金石录后序》、《打马赋》、《词论》以及她众多不同风格的作品时,才知道之前对李清照的评价是多么片面。李清照的形象是立体而多面的,她远远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整日哀怨彷徨,这是一个有着清醒而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特立独行的她不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引起人们褒贬不一的各种评论,在当下亦是众口不一。但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她之所以成为一个光鲜亮丽的生命的根本,自始至终,因为一直保持着这种自我、自信、和自强的率真本性,才成就了真正的李清照。

在对李清照个性形成的原因探究中,大家们往往归结于这样几个方面: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人说李清照是宋型文化的标准产儿。这些原因毫无疑问都有道理,并且可能还是李清照个性形成的主要方面,比如少年李清照似乎没有承受来自父母长辈的封建道德说教的压力,所以形成了开朗活泼自由任性的性格,其父李格非是苏门后学士之一,这也对李清照热爱自然、率真自我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这里笔者想说的是一个对李清照个性形成的更潜在或者可以说是基因式的影响因素,即她的籍贯:山东。她是山东人,她身上有着山东人特有的本真、坦率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实际上,李清照自己早从齐鲁文化视角上评论着她自己的成长了。李清照作为齐鲁生人,在其著名的诗作《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三首》其二中明确说道:“嫠(li)家祖父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李清照把自己家族的成名摆在齐鲁文化的传统影响之下,并突出了其家世在齐鲁文化背景影响下所取得的无可比拟的成就和荣誉。在这首诗里,李清照首先强调了齐鲁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渊源,指出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期,即出现了荟萃各学派学术成果的中心――稷下。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在此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李清照用“挥汗如雨”的典故,宣扬了“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的精神、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历史盛况。这也就是说,李清照坚定地认为,她自己与她的家族祖上一样,同是在这种深远浑厚的齐鲁文化历史背景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并且在信手拈来的简单言辞中透露着她些许的自负与自豪心理。齐鲁文化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在稷下学宫辩论,更是形成了一种直率坦言追求自我之风。多种文化精神的融合,形成了山东人既有重礼文雅、刚健自强、爱国爱家的一面,又有崇尚自我、坦率本真的一面。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小词体现了李清照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充满了生命活力。喝酒、游玩、晚归、大笑、无所顾及、自由自在,其真其美完全展露出来。《浣溪沙》(绣面芙蓉)则色香味俱全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频送秋波、春心荡漾的娇媚女子,如此坦率大胆的语言,时人恐有不及。难怪有人说这首词“词语尘下”,怀疑非李清照所作。但是,结合李清照其他词作表现出来的率真性情,以及她和赵明诚之间和谐亲密的夫妻关系来看,写出这样有生活小情调的词并不是没有可能。

这种率真和直言是她性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而争强好胜的性格也是贯穿了她的一生。比如《减字木兰花》中买得一枝梅花,起初是“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可转而又说“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一个“徒”字鲜活地展示出了李清照争强好胜的心理。上片中极言花枝美丽:“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下片却要和它一比高下,从中也可窥见李清照对自己容貌的自信。这样轻松愉悦、活泼的文字定是写在她南渡之前和丈夫一起的快乐的日子里。在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悼亡词《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的序中她写道“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首,乃知前言不妄而”。前人咏梅的作品太多,下笔即落入俗套,可她仍然尝试着挑战自己,也要作一首,自谦的同时怀着自负。可能由于年龄或经历了诸多磨难等原因,这种自负显然已经比“徒要教郎比并看”时期要内敛和含蓄了很多。这首小词词情虽浅,看似是随意点染的白描,却融入了李清照对亡夫的不尽相思和自己孤孑一人的凄清,细细品读,同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南渡流亡的途中,丈夫因病先她而去,国家又是岌岌可危,她的后半生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可是好强的她并没有倒下,带着明城留下的金石器玩四处辗转,承受着被人诬陷通金的压力,却志在完成明城未完成的《金石录》。因为不屈于命运,她选择了再嫁张汝州。因为所嫁非人,她又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宁愿坐牢也要离婚的决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依旧笔力不辍,不仅完成了《金石录》进献给了皇帝,而且还和着血泪写出了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文字老练成熟,辞情兼胜,表达了一个有着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的沧桑老人的孤独、悲戚情怀。此刻,经历了世事的磨砺,她仍有表达自己的欲望,这足以说明她的内心仍然有某种信念在支撑,骨子里有她一直以来同命运抗争的不屈和争强意志。

她的诗文中则更明显地体现了这种自负好强性格。最为突出的是《词论》,它“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可谓锋芒毕露,锐不可当。“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所以清人裴畅说她“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妄亦不可及也。”其实,这正反映了李清照的直率、自信、自负、自强的开拓精神。自负好强已构成为清照的生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那怕是作博游戏,她一也必争胜负,决不饶人。

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自信、自强之气的刚健之女子。在我看来,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极富现代精神的女子。有时她的刚烈和坚韧让我不紧联想到当代山东籍作家莫言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山东女人,骨子里都散发着一种敢说敢作敢当、敢爱敢恨、真诚坦率,同时又坚韧顽强的不屈气格,这和李清照的内在性格颇为相似。当然,这只是笔者感性的肤浅理解,缺乏足够的论据。但是在山东人的性格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共同的基因,在今天仍是如此,在一项大学生对人口性格特征印象的心理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山东人的性格特征最突出的印象是:忠厚老实、热情好客、豪爽、直爽、讲义气、争强好胜。而且在本人接触过的山东人中也普遍是直率、坦诚、要强的这种性格。所以笔者认为李清照个性中的本真、直率和争强好胜可以看作是她携带着齐鲁文化的基因而来,并且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齐鲁文化中这些性格特征。她在咏梅词《渔家傲》中说“此花不与群花比”,这也正是对她自己的写照,她就是这样一朵一枝独秀的鲁花,千古流香。(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上一篇:汉印简述 1期 下一篇: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及其当代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