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时间:2022-07-14 07:56:53

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

神功再现

何谓内劲?各家各派的解释都不同。姑且先看一看太极高手发劲的精彩片断:

当年,杨禄禅在京城名声很大,经常有武侠前来拜访。一天,杨禄禅正在静坐,忽然来了一个和尚。杨禄禅亲自到门口去迎接。只见和尚六尺多高,魁梧壮实。和尚向杨禄禅拱手并表示敬意。杨禄禅也很谦逊地表示答意,请和尚客厅相叙。突然,和尚出拳向杨禄禅当胸打来。杨略一含胸,用右掌抵挡和尚的来拳。只见那和尚像闪电一样跌出,一直跌到屏风后面,好像是被重拳所击。过了好一会,和尚才缓过气来,向杨师称谢,说:“和尚卤莽,请原谅。”(《杨禄禅谈拳》)

刘晚苍老先生80多岁时,仍英雄不减当年。和他推过手的人讲,当被刘老发出时,身上像触了电似的。健壮的小伙子猛推他的胸部,往往反被弹出一丈外。(《刘晚苍丰泽园显推手》,《北京武林逸事》第333页)

……

不必再繁琐地举例了,诸如此类的例子,只要翻一翻武术书刊,俯拾即是。你读到这些记载,可能会怦然心动,心里一定非常羡慕这些武林高手功夫的精湛,也可能会想,这是不是真的?这到底是什么功夫?我来回答你,这就是太极拳的内劲功夫!

专家论内劲

现在我们再看看当代一些著名的武术家对内劲的论述吧:

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沿用此说。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等等。(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第5页)

何谓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耦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机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第16页)

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关键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用内劲作发劲的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外家拳。(王培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第150页)

此外,还有人认为内劲是阴阳混合之气,是一种生物电,甚至有人认为是人体的特殊功能。总之,说法各异,莫衷一是,叫读者无所适从。

什么是内劲

要想揭开这个秘密,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在人体的复杂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肌肉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其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是由神经系统的支配而产生的。肌肉收缩所引起的运动,是由肌肉附着在骨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关节周围的肌肉可单独收缩,也可以联合收缩,各式各样的活动就是肌肉以各种方式联合收缩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内劲就是一种力,一种肌肉力,内劲也可称为内力。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内气、中气,俗称气力。这种气力,是人生而有之的,直至生命结束,才完全消失。人生下来以后,随着生长发育、人为的锻炼,人的气力也会增大。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的,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郑琛在《太极道诠真》中提到:“内劲就是身体内部在意念的支配下,中枢神经指挥身体各部骨骼肌(运动肌),运动时产生的能力。”“在意念的支配下”,也就是在神经的支配下,而我国古代并无神经之说,只说在意和气的支配下,所以俗称气力或力气。意和气是抽象的,是看不到的,太极拳家叫我们要练气,“意到气到力到”,其实是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这就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内劲的特点

太极拳的内劲,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外劲,它除了具有力的共性外,还有它的个性,即普遍性中寓有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也就它的特征性。具体表现在:

首先,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整劲。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带有整体性,是全身肌肉的协调动作所发出来的,其根在脚,劲起于脚根,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体。所以这种力是超常的,是巨大的。

其次,这种内劲也具有灵活性和爆发性。它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抓住对我有利的时机(例如,在对方双重的情况下),在瞬间爆发出来的,具有不可阻挡的摧毁力和杀伤力。

最后,这种内劲,也带有隐蔽性和穿透性。这种内劲不像外劲,一拳打出去,就会使对方鼻青脸肿,是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太极拳的内劲是隐蔽的,带有穿透力,对方受的是内伤,而不是皮肉伤。孙禄堂对他的弟子陈健侯说过:“太极拳的内劲特大,受伤者往往外不露皮肉伤,而五脏六腑却会受到严重的损伤。”

内劲的形成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尽管唯物论者不相信天才之说,但先天的身体素质,是产生内劲的基础。身体健康,肌骨细腻。富有韧性。回顾一下古今太极拳高手,哪一个自身素质不是特好?拿行话说,他们生来就是“学拳的料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有“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而有(为)也。”对于这句话虽然后人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是有相当的道理的。

其次要勤学苦练,坚贞恒。孙禄堂曾说过,练拳的唯一秘诀就是一个“练”字。陈健侯说:“没有坚贞恒,真传学不成。”具体说来,要做到:

①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不同的套路,有不同的基本功要求,但桩功是不可少的。要下苦功练好桩功,例如无极式、三体式等。桩功要认认真真地练,才可发展力量与耐力。据说,孙禄堂让他的学生齐公博站三体式达三年之久,“站至胸腹空空,手足相通”,“一通百通”,拙劲变成了整劲,所以后来齐公博武功不凡,内劲特大。

②练好套路。目前太极拳的套路可以说,形形,五花八门。要选择最适合你需要的套路来练。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那么目前的简化太极拳和各家的太极拳传统套路,是你最佳的选择。如果你是为了参加太极拳套路比赛,那么竞赛套路则是你的最佳选择。如果你学拳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且是为了防身制敌,甚至是为了将来做保镖工作,那么你必须选择技击套路,例如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杨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七势、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等等。这些套路较传统套路的动作技击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年老体弱的人,一般是不适宜选用的。所以,学者要量力而行。另外,各种套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选好一种后,就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练。根据太极拳的要领(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力求姿势准确无误,一招一式都不可马虎。有时为了练好一个架式,往往要练千遍万遍,历时一年半载也不算多。据一位赵堡太极拳的传人说,练技击一天要练百遍,而修身健体一天只要五六遍即可。当练到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和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上下一体,节节贯通时,就会内劲自生,可真正懂得自身之劲的来龙去脉了。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练套路时,不能一味强调松。我认为,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健身,强调大松大柔是对的,但如果是为了技击,就要强调“上弦”。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拿松肩来说,要先裹肩,后松肩。而塌腰,也是先束腰,后塌腰。先裹后松,先束后塌,这都是辩证的。如果一味松,岂能发劲呢?当代太极名师王培生说:“‘弓’要用时先要上弦,这在练拳也是一样,必须‘上着弦’,不能尽量放松,否则就没有弹性了。”陈、武两家的太极拳也有“一身备五弓”的说法,所以对“用意不用力”这句话要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力是指拙力、死力,而上弦所用的力是活力、巧力。练套路的目的,是为了疏通体内的劲路,伸劲拔骨,“节节贯通”,以便内劲能快速传递。

最后,要有名师指导。太极拳历代师承强调“口授身传”。《十三势歌诀》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没有良师的教导,是很难入门的。在武术史中,不乏从师艰难的故事。同样的一招一式,有多种练法,有多种要求,其中的一些难以言传的规矩一定要靠师父口授身传。特别进入推手和散手阶段,更是离不开师父的指导了。古往今来,学拳者千千万万,但能入门的却寥寥无几,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良师的引导。

(待续)

上一篇:要想活天年,必练太极拳 下一篇:陈照奎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