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改专家陈池:请关注草根金融

时间:2022-07-14 07:34:48

体改专家陈池:请关注草根金融

陈池,现任广东省农信联社党委副书记,兼任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与广东省青年商会顾问,是一个具有浓厚改革情结的体改专家,其新锐观点是超前的、未来的,富有前瞻性,与实际年龄似乎有些“脱节”。

改革情结源于高考

陈池回忆说,他1974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在湛江市廉江县营仔公社当知青,做了2年农民。1976年,他被招进廉江县红星瓷厂,当上了彩绘车间的彩绘工,后调到厂办公室任共青团负责人。1977年,瓷厂建了一所“工人大学”,陈池负责主持日常工作。

不久,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陈池第一时间决定报名,当时厂里许多人都说肯定考不上。没有复习资料,找不到语文高中课本,陈池只能啃起了《新华字典》和《成语词典》,历史地理资料更稀缺,只有一本《世界之最》,他说:“内容很少,大概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最长的河是什么。”

上了考场陈池才发现《成语词典》根本派不到用场,当工人的经历却让他文思泉涌,他说:“作文题是《大治之年气象新》,我写粉碎‘’后厂里工人精神面貌的转变。感觉有说不完的话,写了估计有3000多字,直到打铃才交卷。”

吃尽无书可读苦头的陈池,第一志愿报的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那时我以为学图书馆系就能看所有书籍了。”虽然因某种原因没能考上武大,但陈池被华南师范学院政治系录取,总算成为赶上恢复高考头班车的幸运儿。

他说:“我的改革情结来自于高考,我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这是改革造英雄。这是中国最伟大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它为今后其他改革提供了重要原则,那就是公平竞争。由于改革招生制度,公平竞争,个人才能改变命运。”因此高考经历促使他投身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当中,推动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

80年代末研究股市理论与企业改革

1982年华师本科毕业后,陈池被分配到湛江师范学院教经济学,并经常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企业改革、农村改革问题。他的一些观点在当时非常“前卫”,他主张企业应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竞争和淘汰来推动社会发展。他与别人合作写了一本研究湛江农村如何走向产业化、商品化的著作,得到当时省委领导的赞赏。

20世纪80年代末,陈池调到省府机关,先在广东省体改委,任科长、处长,后来被调至省府办公厅任调研室主任,为省领导当“智囊”。在体改部门工作期间,他参与制定广东体制改革和政策的规划,重点推动金融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农村改革。那时股份与股票完全是新鲜事物,因此他经常到机关、大学、企业讲解改革形势、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运作等热点概念,他说:“我可能是广东最早了解股票和股市理论的人之一。”但那时他一只股票都没买。

在此期间,陈池借助体改部门这个平台,进行改革的实践和试验。他的改革思维与改革大潮是吻合的,他习惯用改革思维思考问题,寻找改革路径;他较早提出改革的取向是市场化,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比较超前的;他关于提高广东市场化的研究报告,得到高层领导的肯定,其文其事在羊城晚报头版刊登,许多报刊和网站转载;他发表《重构市场经济的微观组织》、《新阶段应选择改革新理论新对策》等近百篇文章,以及《广东经济发展的新选择》等数本著作,系统地研究中国改革的规律和对策,构建改革――转轨――市场化的理论体系,因此获得全国和广东省的相关征文奖的多项奖项,成为一个思考型与实践型的改革家。

2004年,陈池受省府委派,参与筹备广东省农村信用联社,任该社党委副书记,并分管共青团工作。

赶上了三班改革“头班车”

陈池说,他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头班车,赶上了推动股份制改革的头班车,也赶上了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头班车。

广东省农信社的存贷款余额占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六分之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同时也是广东省内营业网点最多、服务面最广的金融机构,拥有6634个服务网点,从业人员达5.7万余人。在经济发达、民众富裕的佛山市顺德区,农信社占领了当地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吸收的存款余额占全区的40%以上,约580多亿元,而广州农信社吸收的存款余额也有900多亿元。陈池说,省农信联社成立时间虽不长,但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并取得重要成果:2006年,省农信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近5000亿元,存款总量在省内金融机构中位列第三;各项贷款余额近3000亿元,贷款总量在省内金融机构中位列第二;2005年实现帐面利润7.36亿元,历史性实现帐面扭亏为盈;2006年,实现拨备前利润50.29亿元,比上年增长73.41%;实现帐面利润1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60%。

但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产品量少质低。陈池分析说,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竞争性不够充分,市场化程度不足;资金外流,有些商业银行撤并农村机构,造成服务缺失;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信用环境比较差,农民金融知识较缺乏。

呼吁关注草根金融

造成农村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专家有三种观点:一是体制问题,比如城乡分割;二是产业问题,比如工业化程度不高;三是文化问题和科技问题。但陈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要素的流失――人才流失、资金流失、土地流失,这是伤筋动骨的流失。

陈池将这些生产要素形象地比喻为“水”,而生产要素的流失等于“失水”。农村青年流失了(城里打工),大学生不愿回乡(留恋城市),银行撤离了,资金流失了,土地流失了(低价征用),农村如何发展?这些生产要素、资金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农村发展的核心,所以农村金融改革的主题是使资金流向农村,使金融之“水”灌溉希望的田野。通过金融改革,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下了“甘露”后欠发达的农村才能成为“绿洲”,才能变得生机勃勃。

陈池一再强调要为农村灌水。他说:“如何灌水呢?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是形成多元化的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互相协调的金融体制。一方面,要加快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另一方面,要创新金融服务,根据农村农民的特点推出适合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完善管理,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效益;促进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陈池进一步指出,对民间金融,我们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民间金融被喻为草根金融,与农村有着天然联系。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金融对“三农”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报刊报道,可知一些地方的民间资本比较活跃,已形成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企业自有资金三分天下的格局,因此要积极研究民间借贷规范发展之路,正确引导,使之阳光化地参与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

由共青团广东省委、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广东省农信联社等16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广东农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动月”意义重大。陈池表示,“科技活动月”所要达到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农村人才与资金的回流,实际上就是促进生产要素回流的“灌水”行动,省农信联社一定大力支持这种活动,通过为农村优秀青年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给农村“灌水”。

上一篇:李连杰:银幕外的生死时速 下一篇:告别·回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