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

时间:2022-07-14 04:11:25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

晏阳初是现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他在长期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在当前,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应有之义。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的阶段。考察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可以发现他们仅仅是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转换,但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换上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要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成功转化,除了制度安排、体制障碍、社会环境等因素外,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也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在“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的属性差异上,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表现最为强烈,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首先面临的挑战,只有当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而教育是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实现其在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的关键。因此,在当前深入考察和研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于农民工通过教育实现市民化转化,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将儒家的民本教育思想和西方民主教育思想融为一体,赋予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古训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国家之盛衰,以平民知识为新”,“除文盲,作新民”的平民教育宗旨。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的四大弱点,晏阳初从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出发,开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处方。

1.文艺教育。包括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目的在于发扬脑矿中的“知识力”以“救愚”。它是平民获求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的有效工具,为他们更多地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感受知识和信息的力量提供可能。

2.卫生教育。目的在于“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以“攻弱”。晏阳初主张“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卫生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的生活,使人人成为健康的国民”。

3.生计教育。目的在于开发“生产力”以“治穷”。其关键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技术,改善其生计组织,以提高其经济生活。”促使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4.公民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团结力”以“攻私”。要轰开自私自利的壁垒,“养成平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从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与团体生活”。为生计教育组织建立的自助社、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也被公民教育用来训练平民互助合作的品质,是公民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晏阳初认为“四大教育是连锁结合,分工合作的工作,互相关联,互为网络”这些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与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综合并举的三大方式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平民教育服务农民生活的现实,全面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追求。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通过教育实现市民化转化的启示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农民工的市民化的实质是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农民工的再社会化主要包含政治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个性心理社会化。

作为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仍然存在晏阳初所总结的“愚、贫、弱、私”等问题。低微的社会地位、不充分的权益、极低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工几乎与城市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交往相脱离,从而降低了再社会化的可能性。因此,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通过“公民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素质,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道德修养、团结合作精神,提升农民工的公民素养,促进农民工的政治再社会化以达到“攻私”的目标。农民工要有效地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必须具备基本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美国学者克拉克的一项研究表明:教育会使一个人更有忍耐性、更民主、更多介入政治和文化。目前的状况是农民工政治参与严重不足,呈现边缘化的状态。农民工人数庞大,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彻底的弱势群体,他们既不能参加家乡的基层民主政治活动,也不能参加所在城市的民主选举,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悲情的诉说,难以通过团体合作依靠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这除了制度和法规缺失的原因外,农民工自身政治意识淡薄,参政能力较低,协作精神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使农民工群体更符合城市公民的要求,要依托教育培训完成对其政治修养的强化培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他们开展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教育;通过法制法规的教育对农民工群体普及法律知识,从而提高该群体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2.通过“卫生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心理素质,促进农民工社会心理的再社会化,增强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以实现“攻弱”的目标。晏阳初的卫生教育思想在于提高国民的“健康力”。而现代健康观念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农民工融入城市更多面临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大量的农民工流入城市,他们脱离了过去乡村生活的“熟人社会”,面对城市的“陌生人社会”模式。生活方式的激变、文化观念的碰撞、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他们极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产生边缘人心态,从而引发心理危机和走向极端,能否从心理上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能否成功实现市民化的关键。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是简单地学习一门甚至几门职业技能就能达成目标,他们更需要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获得归宿。因此,教育应关爱农民工,同样应关注他们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能力,应加强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排解和倾诉的渠道,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得到释放,从心理层面上达到“攻弱”的目的。

3.通过“生计教育”提升农民工的职能素养和职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增强其社会职业生活技能,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活的再社会化以达到“治贫”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各种职业对于就业所需要的教育条件日趋提高,不仅专门职业需要越来越高的教育条件,而且最普通的职业如宾馆餐饮服务业也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格。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招聘中,也开始要求具有职业教育经历和职业培训资格,没有学历和职业资格的人常常进不了这两大市场。因此,农民工的文化、技能水平愈高,愈具有转化的优势,愈能在已进入的非农业领域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为促使农民工适应新的劳动岗位提出的新要求,促使他们可以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教育必须通过具体的广泛的职业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使该群体具备从事现代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奠定他们在城市立足的经济基础。

4、通过“文艺教育”提升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其“知识力”,解决农民工与城市的文化疏离问题,促进其社会规范的再社会化以达到“治愚”的目标。必要的文化知识水平是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基础。没有相应的学历教育,没有必要的文化知识,会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形成很大的障碍。学历低成为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应加强农民工的“文艺教育”,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从而使农民工对新信息和信息知识具有更好的吸收和消化的能力。同时,农民工进入城市还必须遵守城市规则和城市文明规范,解决“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文化疏离问题。因此,更需要对农民工进行深入的城市生活规则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城市人际交往意识,提供多种形式的城市文化生活教育,引导他们在城市文明生活、文明就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城市公民。

总之,晏阳初关于平民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既丰富又实用,打破了过去中国教育超然、闲适、远离社会的局面,体现了晏阳初致力于改善农民生活,心系农民通过教育实现“乡村再造”,从而复兴国家,振兴民族的精神追求,在社会制度和时代条件已经发生根本变革的今天,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当代农民工通过教育培训实现市民化转化,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有重要的价值。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07年项目《四川省农民工通过教育培训实现市民化转化的对策研究》(CJF07043)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下一篇: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