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谈起

时间:2022-07-14 04:09:50

从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谈起

摘要:

本文依据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梳理了十余年间国民阅读的状况、变化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阅读需要大力倡导,阅读还需要专家学者的帮助,阅读更需弥久的坚持。

关键词:

阅读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经典 流行

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基本情况

“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是为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这个调查项目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从1999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8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是出版物市场调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调查,通过全面的读者调查,可以了解国民的阅读与购买兴趣、偏好、方式、需求、行为等基本状况和变动情况,分析、总结国民阅读与购买图书、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制定有关出版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出版单位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有针对性地制定选题计划、组织营销等提供市场参考。[1]

我国公布的8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十几年间图书阅读率增幅不大。尽管如此,意义却不小,特别是2010年图书阅读率的上升扭转了2005~2008年的下滑趋势。2009~2011年图书阅读率的上升得益于近几年来国家对全民阅读活动高度重视和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继2000年深圳读书月创办之后,读书月模式开始向全国辐射。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设立阅读月、阅读周,以培育文明建设、构建精神高地、打造书香社会、建设和谐城市为主旨,加强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丰富活动的内容和手段,在全社会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以及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为全民阅读提供了保障。随着出版业的现代化、大众传媒的普及和网络通讯的发展,纸介质阅读不再一花独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阅读方式多元,阅读内容丰富,阅读时空广阔,阅读环境开放,阅读视角扩大。除纸介质形式的文本形态阅读,还有借助现代技术媒介的“读图”“读网”“读屏”等方式的数字化阅读。

二、从八次调查中看国民阅读之现状与变化

1. 2000年国民阅读状况:(1)在了解国内外新闻、掌握社会时尚及流行趋势方面,人们选择的主要媒介是电视和报纸;在了解与工作、学习有关的信息时,人们选择的主要是电视和图书;在获得专业知识方面,人们选择的也主要是电视和图书;在放松心情和娱乐消遣方面,人们选择的主要是电视和VCD。(2)从闲暇时间对媒介的利用看,人们首选电视,其次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再次为录音、录像及计算机。休息日人们对媒介接触机会少于工作日,但长时间利用媒介的人增多。上网的人数虽不多,但上网时间远高于对纸质媒体的使用。(3)从年龄看,年轻人是杂志的主要阅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杂志的人在减少。(4)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是杂志的主要阅读者。2. 2001~2002年国民阅读状况: 我国图书消费已由公费为主转为自费为主。国民阅读目的的实用性、功利性走强。调查显示,与1999年相比,人们最喜欢读的图书种类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文学类和综合性图书,但经济类图书的喜爱率从1999年的第八位跃居第三位。当时读者购书意向,综合性图书列首位,文学类图书排第二,政治法律类第三,经济类图书第四,艺术类和医药卫生类图书并列第五。品牌已深入人心,出版业品牌价值开始凸显。电视、图书、报纸是对读者影响最大的三大媒体。3. 2003~2004年国民阅读状况:阅读目的功利性、实用性继续走强,知识性减弱,消遣娱乐性凸显。即使在农村,居民读书目的的实用性也明显增强。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崛起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影响并逐渐改变了媒体的格局和人们的阅读习惯。生活节奏加快和媒体多元化成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在2003年读者最喜爱和已购买的图书种类的调查中,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均排在了第一位。4. 2005~2006年国国民阅读状况:这次令人关注的一个调查结果是,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走低,有一半的人不爱看书。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与此相反则是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超过10%的国民有网上阅读习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作家是金庸、巴金、鲁迅、琼瑶、贾平凹、老舍、古龙、冰心、余秋雨和曹雪芹。5. 2007~2008年国民阅读状况: 在图书的读者中,对读书目的选择最多的是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其次是休闲消遣,第三位是满足兴趣爱好。报纸以73.8%的阅读率高居我国国民阅读率首位,杂志以58.4%阅读率位列第二,互联网阅读率大幅攀升,表明新一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互联网阅读率以44.9%位列第四。纸质读物的“浅阅读”趋向愈加明显。6. 2008~2009年国民阅读状况:金庸、鲁迅、琼瑶、古龙、曹雪芹是读者喜爱的五大作家。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不到四成成年人(38.6%)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超过六成(61.2%)的人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另外,有65.1%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少或很少。7. 2009~2010年国民阅读状况:图书阅读率微弱增长, 五成读者接受下载阅读,人均阅读时长减少,三成读者不满现状, 新华书店成买书主渠道, 四大名著占最爱图书榜首, 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十位分别是金庸、鲁迅、琼瑶、曹雪芹、古龙、巴金、郭敬明、老舍、冰心、罗贯中。8. 2010~2011年国民阅读状况:2010年我国18~70周岁人群对阅读作用的认知程度较高,国民综合阅读率达77.1%,传统纸质媒体阅读率稳健增长,数字阅读接触率强劲增长。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十位分别是金庸、鲁迅、琼瑶、郭敬明、韩寒、曹雪芹、老舍、古龙、冰心、三毛。(三大作家稳居前三位,“80后”作家跻身前五名)。手机阅读的国民超过半数是农村居民,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举办阅读活动,未成年人年均图书阅读量超过成年人,0岁~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等。[2]

不难发现,十余年间我国国民在阅读主体方面、阅读媒介、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认知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看,青年读者仍是阅读主体,但素质参差不齐。图书、杂志、报纸阅读率较平稳,仍不失为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人们阅读图书、杂志、报纸,有的是为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有的是休闲消遣,有的是满足兴趣爱好等。数字化阅读强劲增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颠覆。知识和书写不再被固定于纸媒,即时、分享、互动、便捷、环保等新鲜感受纷至沓来,阅读概念在无限拓展。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超越几代几世人的经典作品虽仍受读者喜爱,但流行阅读、浅阅读备受崇尚;注重用快速浏览方式获取信息,功利阅读取向明显;读书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在分析十余年间国民图书阅读率增幅不大及阅读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时,互联网等多元媒介的冲击,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加,阅读功利性、实用性增强等因素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当然,也有研究者慧眼独具,认为“现在多数专家学者要么埋首书斋,做自己的精神‘孤旅’;要么就是将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贩卖’出去。很少有人能结合当前形势及自己的阅读经验,告诉读者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阅读”。[3]

三、几点思考

1. 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是阅读。基于先天因素,人在智力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但通过教育等手段塑造智力的空间也很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阅读可拓宽视野并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人的智慧、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可人类能够超越其他动物的地方,就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的世界是离不开阅读的。[4]一个国家阅读能力的稳健提升,会直接助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强劲动力。2. 关于经典与流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典”的解释有三项:一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三是指著作具有权威性。通常所说的经典当指第一种,泛指传统的、经过历史选择的,具有优良品质和良好声誉的文学作品、文化著作。其中优良品质和良好声誉铸就了经典的权威性,显示其从问世至今一直具有很高的文学或文化价值,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长久的良好的影响力。巴金道:“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5]对于“流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传播很广;盛行。在阅读范围内,当指时下创作并传播很广且盛行一时的文学作品或文化著作。可见,经典与流行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是否经受过历史的考验:前者是“过去的”,经过时光的大浪淘沙,留下的大都是真金;后者是“现在的”,未经过历史淘洗,鱼龙混杂。如此来看,流行的文学、文化价值是不确定状态,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未经历史的论证,更是处于不确定之中。但有一点应引起重视,那就是现在及以后一段时间里,流行会很受人们的喜爱,甚至追捧。经典名著创作于较为久远的过去,语言难懂,思想内容深,选编重复,缺乏时代感,难以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一方面,要有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并努力解读之;另一方面,又需专家的帮助,需“深阅读”。流行是创作于当下又盛行于当下,人们都较为熟悉其所处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就在眼前且可随时与周围人交流,“浅阅读”就够了。阅读经典难度大,需慢节奏反复读;而阅读流行较容易,往往只需快节奏地翻阅。在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上还远没有形成对阅读重要性的共识。阅读心态的浮躁、阅读内涵的肤浅、阅读质量的下降、阅读兴趣的减退、读书功利化等等,不一而足。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有些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有些人是为了增进能力,改善生活;有些人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社会地位;有些人是为了消遣,打发时光或怡享晚年;有些人是为了成名,为了一顶学术权威的帽子;有些人是为了做官。”[6]《博览群书》杂志社主编陈品高在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后指出:不管是电脑阅读、手机阅读,还是手持阅读器阅读,不能只停留在以了解、获取信息为主的浏览式、快餐式的浅阅读上。数字化阅读不一定会导致阅读肤浅化,无论是纸质还是数字化阅读,所读内容还是要放在好书、经典图书上。[7]3. 阅读的倡导与帮助。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阅读需要也分为五个层次:消遣需要,一般修养需要,专业发展需要,审美创造需要,远大志向需要。不论是哪一个层次的阅读,其功能都不可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2011年4月21日《中国教育报》公布了朱永新及他的研究团队精心研究、开列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旨在为中国的少年儿童打下人生的底色,实实在在地诠释了阅读是生命活力和思想升华的精神食粮及助推剂。这是一项动用国家力量中的精英团队保障全民阅读的基础工作,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伟见.新突破 新成果 新趋势――余敏谈“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J].出版参考,2002(11):8-9.

[2]“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EB/OL].2011-04 -24.http://.

[3] 周慧虹.“点”击国民阅读[J].山西老年,2008(6)

[4] 朱永新.阅读改变我们的一切[J].教育旬刊上,2010(6):37.

[5] 钱理群.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J].语文新圃,2008.

[6] 尹星凡,黄承烈,孙增霖.读书的境界[J].南昌大学学报,2008(11):46-49.

[7] 王光明.阅读是否“回暖”量量深圳温度[N].深圳商报,2011-06-03(C01).

[8] 未来“书”的模样[EB/OL].2011-03-02.http://www.guancha.cc.

[9] 杨为民.读者的大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阅读观[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14-17.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图书馆)

上一篇: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 下一篇:基于模因论的畅销书书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