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阅读指导

时间:2022-07-14 03:50:01

《三顾茅庐》的阅读指导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以《三顾茅庐》为例,从立足教材文本,激发阅读兴趣;结合教材选文,泛读三国演义;走进教材描写,品味人物特点;挖掘教材内涵,拓展积累素材四个方面就立足教材文本,引导课外阅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就阅读教学提出如下具体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笔者认为,课外阅读不仅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更对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起着深远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于四下年级学生来说,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阅读的需求有所增加,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阅读兴趣也有所拓展。他们不再满足于阅读浅显的童话书、小人书,对于大人阅读的大本书、经典书也饶有兴趣,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为此,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就立足教材文本,引导课外阅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下面以《三顾茅庐》为例,谈谈对四年级学生进行的课外阅读指导。

一.立足教材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时,笔者适时给学生介绍《三国演义》这本经典著作。其中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鲜活的个性深深吸引了孩子们。课后,他们总是三五成群地议论着诸葛亮、曹操、周瑜、张飞等英雄人物,聊着《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等脍炙人口的故事。看到这样的情景,笔者兴奋不已,这可是引导孩子们阅读《三国演义》的大好契机。考虑到全班孩子的阅读水平,推荐阅读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仅鼓励少数有一定阅读基础和能力的孩子阅读原著。学生们兴趣盎然,没两天功夫,居然人手一本《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二.结合教材选文,泛读三国演义

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可见,引导学生选好课外读品非常重要。《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它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塑造了近200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描写了诸多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像这样的长篇小说,囫囵吞枣地看,肯定不行,得慢慢看,细细嚼。所以,笔者结合课文《三顾茅庐》的教学,引导学生泛读《三国演义》。

1.找原因。

《三顾茅庐》一文中说:“刘备两次前往容重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抓住这一句话,笔者引导学生从《桃园三结义》开始看,初步感知汉末群雄割据的场面,大概了解董卓、吕布、袁术、曹操、刘备、张飞和关羽等人的故事,重点知道刘备当时所处的环境,从中寻找他三顾茅庐的真正原因。从课文引入,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通过一系列三国故事的阅读,使他们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持续保持对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

2.知后来。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是《三顾茅庐》中,刘备对关羽和张飞说的。为什么刘备会这样说呢?于是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从“初出茅庐第一功”到“舌战群儒”,从“草船借箭”到“借东风”,从“一气周瑜”到“三气周瑜”,从“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到“三国统一归晋”,把《三国演义》完整地读下来了,使学生们循着弄清刘备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把《三国演义》泛读了一遍。

这样,紧扣教材选文《三顾茅庐》,引导学生泛读《三国演义》,既找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的原因,又了解了之后发生的诸多事情,为进一步品味人物,了解故事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走进教材描写,品味人物特点

《三顾茅庐》一文,主要描写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对张飞虽只有一句话的描写,但形象地反映了他的鲁莽和冲动。当全班同学泛读完《三国演义》后,笔者做了一项调查:“你们对书中的谁印象最深?”可以选择两个人物。结果如下:全班53人,有27人选张飞,有31人选关羽,有38人选诸葛亮。还有少数学生选吕布、周瑜、曹操的,而选刘备的却寥寥无几。笔者分析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相关,因为四年级学生,往往特别崇拜英雄人物,而诸葛亮是足智多谋,学生认为很聪明,所以对他也很佩服。

笔者结合习作训练: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以学生最感兴趣的三个人物为例,从一个故事,一段细节描写中去感知人物特点。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张飞时,笔者先介绍刘备第一次与张飞相识时的描写:一个黑脸大汉,豹头环眼,满脸又黑又硬的络腮胡子。学生一读,对张飞的形象马上就鲜明起来:黑,豹头环眼,络腮胡子,一看就是直爽、鲁莽、勇敢、仗义的化身。接着,再引导学生细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张飞的故事,让学生们从他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中再次感受张飞的勇武过人,脾气暴躁,粗中有细,重情义。

就这样,通过精读书中的人物描写,不需要老师多说,学生自然就读懂了人物的特点,如关羽重承诺,守信用,对刘备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他勇武异常,“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突出表现了他的英勇无比,至于刮骨疗毒,更是人尽皆知。又如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挖掘教材内涵,拓展积累素材

新课标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之作,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含义深刻的成语和意味深长的歇后语都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好好积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宝库。

1.积累故事。

《三国演义》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可按照主人公分,按照故事情节分,按照故事结局分……如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有: 桃园三结义、斩颜良诛文丑、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等。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兖州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合肥之战、夷陵之战。为促进学生有效积累这些故事,笔者利用课外阅读课和每天的夕会课,让学生们上台声情并茂地讲上一段故事,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交流了阅读感悟,加深了对故事的印象。这样,分门别类的积累,对学生今后阅读《三国演义》的原著也很有好处。

2.积累成语。

《三国演义》这本书文辞优美,语言丰富。鉴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爱好,积累成语是再好不过了。如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鼎足三分、七擒七纵等;与关羽有关的成语: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等;还有望梅止渴、赔了夫人又折兵、割须弃袍、赤膊上阵、大意失荆州等。

3.积累歇后语。

与成语一样,歇后语更是备受学生欢迎。因为它短小、风趣、形象。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让学生诵读《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时,还能回忆故事的大概情节,真是一举两得。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等。

之后,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积累了这些成语和歇后语,在习作中还常常“引经据典”,使文章增色不少。

有了以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探索和实践,为后面立足教材文本,引导课外阅读积累了经验。如学习《祁黄羊》和《公仪休拒收礼物》时,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包公、狄仁杰、管仲等故事;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我们一起学习了抗“非典”中的感人事迹;学习第五单元有关动物的文章时,我们一起阅读沈石溪的《我与动物的亲密接触》……一学期下来,学生们的阅读量大增,还背诵了大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的诗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笔者认为,阅读不但让学生变得聪明,更让教师变得智慧,师生在立足教材,有效阅读的行动中一起成长,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罗贯中.三国演义(青少年版,第四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舒夏,江苏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教师。

上一篇:新课标下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初探 下一篇:浅析樋口一叶及她的《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