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府引导企业资助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时间:2022-07-14 03:25:53

试论政府引导企业资助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摘 要: 企业捐助为解决农村小学硬件设施建设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农村捐建小学办学质量的真正提高则需要在企业持续资助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企业资助牵线搭桥, 提供咨询指导,并调动企业和捐建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发挥信息沟通、监督保障等职能。

关键词: 企业资助 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 政府引导策略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乃至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提升农村小学的办学水平。企业资助是推动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必须善于加以利用。在企业与农村小学的衔接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起到引导、调节、保障、监督的作用。

一、企业资助对促进农村小学发展的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企业实力的不断提升,一些有志于回馈社会的企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小学建设慷慨解囊。据笔者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对河南省50所捐建农村小学校长调查问卷可知,众多企业出资捐建农村小学,为推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小学校长表示,企业捐助给学校带来的最大改变莫过于硬件设施的提升。捐建的崭新教学楼成为当地最漂亮的建筑物,很多学校还建了学生宿舍、餐厅、活动室,硬化校园地面,整修操场、围墙、校门,建设生态厕所、太阳能洗浴中心,购置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图书等。随着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捐建小学吸引了更多学生入学。调查显示,河南省50所捐建小学的学生人数在捐建后普遍有所增加,个别学校的学生数甚至在两年内倍增。

二、企业捐建农村小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目前企业捐助主要解决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问题,但捐建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是长期任务。企业怀抱巨大热情捐建的小学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既浪费了善款,又不能促进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使善事不能善终。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于一九七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可持续发展讨会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引入教育领域,指使教育能够持续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

企业捐助在促进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企业捐建硬件设施的后期使用维护问题。笔者走访调查发现,企业捐助给农村小学的实验仪器、计算机教室和图书等教学设施的使用率很低,有些小学还出现了不会用、不敢用、怕用坏的情况。其次,企业捐助与学校发展需要的契合性问题。企业捐助只有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结构性调整及学校发展实际需要才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例如台塑集团原计划在大陆捐建5000所明德小学。由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自2006年起,我国农村小学以每年三万所的速度递减。于是明德项目从2008年起实行软硬件建设并重措施,自2013年起,将捐助重心完全放在软件建设,提升已建明德小学的办学质量上。目前明德项目实际捐建小学4270所,虽然没有完成当初设定的学校数量,但是该项目能审时度势地调整捐建策略,避免了校舍建设过剩的浪费,对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和后续发展起到了更好的作用。再次,企业对捐建学校后续发展的关注和支持问题。学校在捐助企业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下才能不断挖掘发展潜力。虽然某些大型企业捐助资金充足,也希望将慈善事业深入开展下去,但无奈企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和学校的运营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调控和学校的积极配合。

三、政府引导企业资助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政府应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企业捐助牵线搭桥

在捐建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根据当地农村小学的发展需要,结合企业的捐助资金和意愿,使企业提供的宝贵资金得到有效利用,使好钢用在刀刃上。例如:台塑集团明德教育公益项目明确提出捐建农村小学以位于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或特殊受灾害贫困县区为主,捐建前一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低于省平均农民年人均收入(或2,500元)以下之县、市、区(或乡、镇)为辅,每所捐建小学在校生数最少需300名以上,并有一定的人口覆盖面。这就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该项目提供相关可靠信息资料,以促进捐建意愿真正达成。在当前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镇化进程导致人口布局调整的情况下,减少农村小学数量,建立较大规模的农村寄宿小学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成为未来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趋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根据这一趋势引导企业捐助资金合理利用,避免重复浪费。

(二)政府应为企业对农村捐建小学的后续资助提供咨询指导

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方式和教育事业有很大区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与企业建立持续性合作关系,为企业捐助提供咨询指导。农村捐建小学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教育教学设施的更新,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师资力量的加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将捐建学校设备需求状况反馈给捐方企业。为提升捐建学校管理水平,增加师资力量,就需要开展培训、研修活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依靠自身的专业优势,利用企业的捐助资金,在培训研修活动中择优选择培训机构,制订培训方案,聘请培训专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在培训、参观、座谈会等活动中创造企业与捐建学校直接交流的机会,增进企业对学校的了解和认识,在企业、政府和学校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信息沟通机制。例如:在明德教育公益项目运作中,各省教育厅向明德小学下发教学设备现状和需求情况调查表,教育部协同明德项目部举办明德小学发展年会,为明德小学软件水平提升选取五所师范学院作为培训机构并派出培训观察员等为该项目的持续良好运转提供保障。

(三)政府应出台规章制度保障捐建学校后续发展

企业捐建学校相对于政府全额投资兴建学校有其特殊性,其不仅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还受企业捐助行为影响。这对学校发展来说是机遇,但如果处理不当,则将会使学校无所适从。以明德小学项目为例,由于明德教育公益项目注重其捐建小学的办学质量提升和后续发展,所以在全国四千多所明德小学推行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和教学精进项目,并定期开展相关评比、检查。一些明德小学没有弄清全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一些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没有处理好明德项目和当地原有评比、检查项目的关系,导致明德小学疲于应付多种评比、检查,加重了工作负担,也没能真正实现捐方意图。在处理类似问题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出台规章制度将捐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水平提升纳入当地教育发展统筹规划中。例如,将捐方出资开展的对捐建学校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系统,承认学分;承认捐建学校参加捐方开展的各项评比、比赛获得奖项,作为学校评比和教师晋升职称等的依据。另外,由于企业没有对捐建学校的管理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出台专门政策,将捐建学校在企业后续捐助过程中的表现作为奖惩依据,避免个别学校缺乏发展动力,消极应付。

(四)政府应调动企业和捐建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就需要捐建学校和企业保持发展积极性。政府在其中扮演信息沟通反馈、协调督促的重要角色。例如明德教育公益项目在各省教育厅部署下建立了各省明德小学校长联谊会,制定了校长联谊会的活动章程。山西省明德小学校长联谊会的活动效果尤为突出。其每月都在不同的明德小学举办各种主题的教研、比赛、参观和经验交流等活动,促使明德小学之间互相学习、竞争,并通过企业代表直接参与联谊会活动或制作活动简报上传网页的方式,使台塑集团明德教育公益项目部及时了解明德小学的发展情况,了解捐助资金起到了哪些作用,增强了捐方的责任感和动力,使捐建双方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建立捐方和学校信息沟通平台,如网站或手机信息群发系统等,实现信息及时反馈。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如果能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学校办学思想相融合,则将起到更好的互动互促作用。台塑集团明德教育公益项目秉持其创始人王永庆先生“勤劳朴实、止于至善、永续经营、奉献社会”的企业经营精神,提出了全人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活动应在考虑儿童学习需要与发展顺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培养儿童在心智及体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与我国素质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使明德小学自诞生之日就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育人模式,堪称企业经营思想与学校办学思想融合的典范。

提升农村小学办学水平,实现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经费是关键。企业捐助经费来之不易,在使用管理过程中,政府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除上述内容外,如何使捐助经费持续、有效地发挥最大效益仍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课题名称为企业资助与河南省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类别为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2013]―JKGHD―0342

上一篇:高中小班化团队管理初探 下一篇:走向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