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奇迹:7位老人“问道天路”的壮举

时间:2022-07-14 12:32:43

骑游奇迹:7位老人“问道天路”的壮举

2007年11月6日,四川雅安电力公司退休工人罗维孝骑着自行车从湖南凤凰古城返回雅安,他欣喜地告诉笔者:“我的《问道天路》被凤凰古城博物馆收藏了。”

罗维孝,一个50多岁的退休工人,一个白血球数量不到3000单位的人,在2005年,他用一辆自行车,花费62天行程5300公里,沿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骑行一周,围着“世界屋脊”画了一个圈;随后。这个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的硬汉,又花了一年时间,写下了《问道天路――骑游青藏高原62天》的长篇游记。

该书2007年4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本长15万字、配有105张精美图片的纪实游记深受读者好评,被誉为骑游世界第三极的“出行宝典”。

7位老人远征“世界屋脊”

罗维孝的家在四川雅安。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其实最先叫康藏公路,就是因为最早是以原西康省省会雅安为起点的。川藏公路是1950年我军进时在群山雪峰中开凿修建,地质气象情况复杂,常年塌方、泥石流,并且时常改道。是一条“永远没有精确里程的国道”,世称“西部奇路”。而青藏公路因海拔更高,空气更稀薄,气候更恶劣多变,被称为“神仙行走的天路”。

2005年5月22日,由7位平均年龄54岁的老人组成的“雅安冬泳骑游青藏队”开始了远征“世界屋脊”的壮举。领头的正是时年56岁的罗维孝。

罗维孝曾当过兵,退伍后在雅安市电力集团公司工作,因身体不好提前退休。听医生说,冬泳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还能延缓衰老,于是罗维孝早上锻炼完身体后,都会去青衣江里畅游一番,每日如此,雷打不动。与共和国同龄的罗维孝,从小就有一个愿望:沿川藏公路走到拉萨,看最想看的景。2005年元旦,罗维孝和几个老年冬泳爱好者梁辉、杨德钦、郭绍奎、何有忠、穆朝缜、丁爱英6人相约:骑车上“屋脊”!

骑游青藏高原,途中要翻越折多山、海子山、唐古拉山等多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还有“世界屋脊”上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一路上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暴风雪……这些不但挑战着人的意志,更挑战着人的体能。

突遭藏獒袭击,路遇激流险阻,可可西里遭遇暴风雪与死亡搏击挣扎求生,路遇塌方差点被活埋,为探路一脚踏空险些掉下深渊……这诸多真实而又惊险的情景,让罗维孝至今心有余悸。也因为这样,出发时有7名队员,最后只剩下罗维孝和梁辉坚持走完了全程。

2005年6月25日16时,罗维孝一行胜利抵达拉萨。其中罗维孝和梁辉、郭绍奎3人完成全程骑行。至此,骑行两线的计划完成了一半。

按照国际惯例,创造纪录的骑行休整期不应超过3天。也就是说,向青藏公路的挑战,他们必须两天后开始。

青藏线路况不错。然而这里四季高寒缺氧,盛夏常发生的间歇性电闪雷鸣、狂风大雪和冰雹,将给自行车行进带来不少困难。经过之前的长途跋涉,大家的身体情况已经不是太好。于是在尊重个人意见基础上商定,丁爱英、杨德钦乘飞机返回;郭绍奎、何有忠从拉萨搭车越过唐古拉山、昆仑山口等1000多公里高风险地段,从格尔木恢复骑行。由罗维孝和梁辉代表全队完成冲击川藏、青藏两线的自行车骑行新纪录。

在青藏高原上画一个万里圆弧

6月28日清晨,罗维孝和梁辉从拉萨出发。随着海拔升高,空气逐渐稀薄,常人不动都呼吸困难,他们长距离骑行的艰难可想而知。骑至羊八井,青藏铁路轨道正铺到此,施工负责人听说有两个勇士仅靠自行车骑行完川藏、青藏线,佩服之至,执意请他们参观刚刚铺就的最远端铁轨,称他们是“青藏铁路的第一批游客”。不过羊八井兵站站长却说:“你们是无法翻过唐古拉山的!”他的理由很简单:骑行青藏线的,要么有后援车跟随保障,要么装备十分高级,负重极轻。以他们的条件很难翻越。从拉萨到唐古拉山口600公里全是爬坡,从那曲到昆仑山口700多公里海拔在4700米至5300米之间,比之在川藏线上翻越高山仅作短暂停留,心脏负荷要沉重得多。

从当雄到那曲,沿途雪山皑皑,草地茫茫,骑行百里,竟无一家店铺。长时间的缺氧和大运动量骑行,他们的体力渐渐不支,有时几乎连啃压缩饼干的劲都没有了。一阵大雨伴七八级大风吹来,根本无法前进。他们只得倒卧在公路一侧,任凭高原冷雨浇淋,狂风抽打。不过他们明白,如果在此设帐篷过夜,即使夜间没有冰雹、狼群。仅降温也会让人感冒,患上令人生畏的高原肺水肿而丢命。罗维孝粗略计算,此处离那曲仅有20公里。于是,两人强打精神拼命骑行到了那曲。那曲军分区首长称二人为“天路双侠”,下令以最好的食宿标准予以接待,并让两人好好休整了一天,恢复体能。

翻越申格里贡山口时,他们碰上4位骑行装备十分精良的挪威人。尽管彼此语言不通,但同属“骑士”,并相遇在“世界屋脊”,于是大家支起相机合影致敬。翻过申格里贡山,风云突变,刚才晴好的天一瞬间乌云密布,竟飘起了鹅毛大雪,寒风一吹,身上的积雪变成了冰块。鹅毛大雪随着七八级阵风不断往眼睛里钻。好在两人从川藏线杀将过来,这种“六月飞雪”的阵势早有领教。

艰难骑至唐古拉山口前的安多已是21时。在海拔4700米的安多兵站门口问路时,穿着皮大衣的哨兵见暮色中的骑行者竟只穿着单衣单裤,雨衣上还覆盖着冰雪,站长立即让士兵们为他们安排食宿。

7月3日16时,经过近4000公里骑行,他们终于骑车由南向北登上了唐古拉山口。雨雪过后的唐古拉山非常雄伟壮丽,不远处是即将竣工的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两人留影后见路况、天气均好,“老夫聊发少年狂”,任由自行车一路狂飙,由“世界屋脊”飞驰而下,一口气竟“飞翔”了127公里。

穿过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滩,经都兰县,环绕美丽的青海湖骑行100多公里,7月12日骑抵西宁,他们又取道甘南入川,沿红军长征路线经阿坝到成都。7月20日。两人终于骑行到距成都只有270公里的阿坝理县,由于此段基本都是下垃,他们连续骑车20多个小时,当晚11时终于到达成都。之所以要到成都,是为了补川藏线从成都到雅安的这段路程。这样,他们完整地骑行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两条高原公路。

7月22日,罗维孝和队友们从成都出发,轻松骑行140公里,胜利回到欢迎者云集的出发地雅安。至此,他们作为骑行队的代表,靠惊人的毅力,历时62天,用自行车在青藏高原上画出一个万里圆弧,代表中国人创造了若干项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群众性体育运动纪录。

《问道天路》备受赞赏

罗维孝从青藏高原回来后,很多“驴友”找到他,打听骑游青藏高原的相关事项。拖着疲惫的身躯,满怀圆梦后的喜悦,回家后的罗维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行前的激动,壮观的送行,艰辛的路程,队员

之间感人的互助精神和分别场景,多次游走在生死边缘的惊魂时刻,以及众多藏汉朋友无私的帮助,军民的鱼水深情……时时撞击着他的心灵。

“我为什么不把这次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他想。其实在路上,罗维孝就做了大量的笔记。写出来,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川藏线、青藏线,去感受青藏高原那质朴、苍茫、深沉而又气势磅礴的美,当然,还可以了解雅安,了解雅安人的精神。念头在脑海里萌发,于是。罗维孝决定再一次行走天路――用心灵叩访。

罗维孝拿起了创作的笔。开始了第一段文字:“,应该说是男人们心中最向往的世界。这种向往,如同一个女人向往法国巴黎的香水和时装,有着魔一样的诱惑力……”

走进,一直是罗维孝年轻时候的梦想。1987年,他第一次骑自行车到海螺沟后,便产生了骑自行车去的念头。后来一直把当作神往的“世外桃源”,他做梦都想用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走进这个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

行程中,罗维孝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到当地邮局加盖邮戳。回到家中,数不清的一枚枚邮戳,鲜活的一幕幕场景,如同定格的电影胶片,在脑海中不断回放,他提笔记录起62天骑游青藏高原的经历来……

罗维孝仅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写作的艰辛并不亚于重上一次高原。整整一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15万字的骑游日记《问道天路――骑游青藏高原62天》。

“写这本游记。与再次骑游相比,其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年多来,我六易其稿。我不是作家,我只是用笔记录了一路的真情实感和沿途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

在朋友的帮助下,罗维孝将游记上传到BBS,四川大学冬泳协会副会长陈学勤当晚就在网上通读了全文。第二天一早,陈学勤给罗维孝打来电话:“这是一本真实、独特的游记,是用生命写就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无异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向导,是骑游世界第三极的出行指南。”陈学勤还建议他在雅安组织成立“驴”行青藏高原培训基地。

网友赞叹:“它的独特不仅因为写了‘有着魔一样诱惑力’的土地,也不仅因为它叙述了奇人奇旅,而且因为它用最质朴平实的日常语言,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这一切……”

四川出版集团旗下的四川民族出版社主动上门,要走了罗维孝的书稿,“这是一本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充分揭示人性美的好作品。”出版社相关人员如此评价。该出版社高度重视《问道天路》的出版发行工作,2007年4月25日至5月1日,在重庆市举行的十七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问道天路――骑游青藏高原62天》一书成功发行,位列博览会图书征订目录之首。博览会上的数百本刚出印刷厂的样书被抢购一空,来自全国各地的发行商纷纷与出版社签约。与会的外国友人也向出版社咨询该书是否出版外文版。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罗维孝透露出他的新计划,2008年上半年穿越滇藏线,下半年骑游“玄奘之旅”,穿越大西北,如果可能的话。将沿新藏线再上青藏高原。为中国西部“画一个圈”。

上一篇:哭痛一座城:金华三万市民深情送别“最可爱”的... 下一篇:的七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