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高平 勇于面对疑难危重疾病

时间:2022-07-14 11:39:27

并不是所有病都能治好,目前很多病我们甚至不知道病源和性质,但医生一直在不断努力

他把临床医学的最高境界总结为四个字:道法自然。“手术用心去做,身心合为一体。”在空军总医院消化内科进行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的30年间,毛高平为众多患者成功诊治了各类消化系统肿瘤和消化系疑、难、危重疾病,这位空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空军级专家正逐步接近自己心中的境界。

添一把雨前新叶,沸水拂过,递到眼前的便是一杯香茗。

毛高平爱品茗,爱读古典文学,整个人也浸润着一股儒雅之气。面前的他与其说是一名医生,倒更像个研究古文国学的学者。

“医学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因为是给人治病,和人打交道。病是三分治七分养。消化科有很多都是功能性疾病,心理因素影响很大,和气候、季节、饮食、情绪都有关系。我们医生就要从专业角度给病人耐心分析,为他们减轻负担。”

除了给出专业意见医治,毛高平还有一双灵活精准的双手,他精通各种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擅长胆胰疾病的十二指肠镜下微创介入治疗和小肠病的诊断治疗。

他把临床医学最高境界的总结为四个字:道法自然。“手术用心去做,身心融合为一体。”在空军总医院消化内科进行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的30年间,毛高平为众多患者成功诊治了各类消化系统肿瘤和消化系疑、难、危重疾病,这位空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空军级专家正逐步接近自己心中的境界。

医学之路

生于1955年的毛高平是福建客家人,家中以诗书传家,他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年少的他对未来尚未认知时,突逢“十年浩劫”。摆在眼前的路一下子变窄了,除了上山下乡,进厂做工,剩下的便是入伍当兵。1970年,一肚子古典文学的毛高平正式入伍,就此与空军结缘。1973年,他进入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福州空军部队工作。

他谈起走上医学之路的初衷:“人很难对最初的职业有太多强烈的期许,一般都是随遇而安的。工作有什么需要,就去做,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做好。”对于医学,在毛高平的年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神农尝百草、药王孙思邈悬壶济世等一系列的故事。医者都有一颗悲悯、慈善的心,也要有一份道济天下的情怀,毛高平对这份职业精髓的如此总结。

工作中优秀的表现让毛高平的名字出现在空军医疗系统内部优秀人员学习选拔名单上。经过两年空军组织的基础培训,从这批学子中选出了“十八颗星”,安排到全军总医院由老专家以师承的方式继续带教。毛高平就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星,他的导师是空军总医院第一任内科主任张康。三年严格训练出来,毛高平理论扎实,业务熟练,可谓成长迅速。他笑言:“当初我有两个选择,一是读研究生,二是参加培训,谁知道这培训比读研究生的时间还要长哩。”1981年,毛高平留任空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从事临床工作。

学术的道路永无止境,毛高平没料到,他的求学道路还要继续延伸。上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刚刚兴起,国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毛高平做了一把“吃螃蟹”的人。1988-1991,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在意大利摩德纳大学医学院从事肝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归国后,他根据所学在空军总医院建立了空军临床分子生物学中心。令人不解的是,毛高平在中心实验室建成后申请回到消化内科,继续临床工作。“我的专长不是基础研究,应该让他们专业学分子生物学的接过去做。”

这是否意味着三年留学白学了?

“没有啊,用分子生物学的思路做临床工作,会更有优势。”毛高平认真地和我分析:“临床实践性很强,但我们医生除了要医治表面的病症,还要追究疾病发生的病理和病原。从生理、细胞水平上的改变到分子水平上的改变,观察越深刻入微,医生对疾病的理解越深刻,这会影响到治疗的选择,愈后的判断等等,也会促进疾病研究的发展。”

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回归,是毛高平自己基于对现实的理性判断。我不能妄判这个选择是否明智,但我看见了他谈起工作时眉飞色舞的神态,还有被他治愈的患者那一张张笑脸。

探索消化道“盲区”先行者

消化内科离不开消化内镜。为了提高自己为患者做内镜检查的技巧,1993年毛高平考取同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消化内镜的先驱张锦坤教授,专门从事消化内镜应用研究。短短几年间,毛高平带领全科人员依靠内镜技术相继成功开展镜下病理学、细胞学等技术检查病例近万例次,成功检查出早期胃癌、食道癌、结肠癌等疾病,为患者的及时治疗创造了机会。

无论作为一个关心患者疾苦的普通医者,还是高瞻远瞩的学科负责人,毛高平都一直不忘一个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难题,那片“相对盲区”――小肠。

小肠疾病往往发病隐匿,没有特征性的典型临床表现,病种相对较多,如肿瘤、炎症性病变、溃疡、血管性病变、息肉、吸收不良综合症等等。消化内镜虽然实现了对患者上、下消化道检查诊断和治疗,但对于处于消化道中段,长达6米多的小肠却束手无策。特殊的解剖结构导致小肠缺乏较有效的检查手段,看不到内部结构让临床上对小肠疾病的认识相对陌生,小肠疾病成了误诊率和漏诊率最高的疾病。

2003年,双气囊小肠镜(DBE)在国际的问世为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外套管和内镜上的气囊交替充气、放气,内镜反复钩拉等操作,双气囊小肠镜使可自由移动的小肠类似于“撸袖套”一样套叠于外套管及镜身上,从而达到进入深部小肠而直观清晰地显示小肠病变的目的。

空军总医院是国内最先引进了这项设备的医院之一。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双气囊小肠镜技术的专家之一,毛高平带领同事们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几千例的临床操作实践,对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研究实践和改进。

由于对小肠疾病认识相对不足,因此小肠疾病大部分缺乏规范的治疗方法,治疗手段也比较单一。例如,在治疗珀茨-耶格尔斯综合症(即小肠中先天生长很多息肉,几十几百上千都有)时,过去只能等到小肠梗阻后进行手术,一次切除一部分,病人往往要经历多次外科手术治疗。现在,毛高平可以在小肠镜的辅助下用专用的圈套器把直径三四公分的息肉一个个慢慢切掉,既方便又创口小。

具有探索意义的研究“气囊辅助小肠镜的临床应用”获得了2010年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空军总医院的门口也挂上了“全军小肠疾病专病中心”的牌子――这是国内唯一研究小肠病的专治中心。

比起荣誉,让毛高平更为高兴的是,通过DBE检查,很多疑难杂症不再神秘难解了,患者的痛苦极大减轻,甚至生命得到了及时的挽救。“来自内蒙古的一个患者,便血一年多了,在当地医院什么也没查出来。来这做小肠内镜检查,刚下去一米多就发现问题了――小肠间质瘤。”这在以往要反复检查,乃至开刀才能确诊的病症在气囊辅助小肠镜下无所遁形。今年春,一位突发腹痛的男性患者经小肠镜检查确诊为小肠中段动脉血管破裂大出血,以往案例中,类似病情死亡者居多,而且死因往往是经尸体解剖后才能获得。

身为研究生导师的毛高平带了不少弟子,他对弟子不止教技术,还指导人生观。“教学生是教做人,要树立好的人生态度。”他教育学生,工作就是让自己幸福的一种途径,被周围的人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面对病人感激的一句“谢谢医生”,毛高平回的不是“不客气”而是“同喜同喜”。他说,病人高兴了,家里人才高兴,医生更高兴。有什么比完成一项事情更高兴的呢?这就是成就感。

毛高平一直醉心于他的小肠镜临床治疗,没想到自己的医术之名已传遍了大江南北。在一个由全国病友自发建立的珀茨-耶格尔斯综合症患者QQ群,毛高平的名字总是被提及。直到陆续接到了来自广东、甘肃等地的咨询电话,毛高平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组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笑而不语。

谈到这些年的工作,毛高平感慨:“做临床很有乐趣……但不是所有的病症都是能治好的,我希望患者和家属都能理解这件事。目前很多病我们甚至不知道病源和性质。但医生一直在不断努力,我相信医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无论是快还是慢。”

上一篇:赵平 继往开来“新医正骨” 下一篇:夏廷毅 中国伽马刀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