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中:像狼一样捍卫环境

时间:2022-07-14 10:44:38

杜少中:像狼一样捍卫环境

“你看,这就是我的自行车。”杜少中一边说着话,一边打开办公室里间的门,里面停放着一辆可折叠的小型自行车,天气好时,他会花一个多小时骑车加步行来上班。

几天前,“巴松狼王”杜少中把个人微博上认证的职务从“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改成了“北京市环保局巡视员”(正局级)。因微博文的语言风格颇具特色,杜少中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喜爱和关注,已有粉丝52万人。有人评价其“坚定、把握话语主动权”且“机智、幽默”,很有亲和力和个人魅力。

就在2011年10月底至11月初,北京严重的雾霾天气引发了公众的担忧,环保术语PM2.5一夜之间广为人知。2011年11月2日凌晨1点,杜少中写了微博:“煤烟、尾气、扬尘、工业减排的进程还在持续,可几个雾和污染搅在一起的天,像是要过不去了,敢问路在何方?!”有网友回复说“杜局,HOLD不住了”。

“我发那条微博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杜少中说。如今不再担任环保局新闻发言人的杜少中,以“麦霸八年功过已成昨日”总结了过去8年,并说:“我每次开新闻会的时候都做好了下次不再来的准备。”

“控微博”而非“微博控”

《农家书屋》:您当前的微博用户名是“巴松狼王”,怎么想到取这样一个名字?

杜少中:“巴松狼王”最早是我在MSN上的名字。2006年,我带领媒体团队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巴松措,由于团员们都在从事传播、呼号呐喊的工作,他们便自称为狼,我是领队者,就成了“狼王”。狼是一个优秀的种族,我个人比较喜欢狼,狼身上的优良品质,多得可以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人类感到惭愧:表里如一、节约、最有团队精神、有自知之明、钟情、锲而不舍、热爱自由等。人,应该像狼一样学着去捍卫环境。

“巴松狼王”的寓意就是崇尚自然,希望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希望有一种保护环境的力量和本能。我觉得每一个环保工作者骨子里都有这样一种情结。你说,这么好的名字,我哪能丢了?

《农家书屋》:在您看来,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微博发挥了怎样的功能?

杜少中:微博是一个反映问题、信息和沟通、缩小与公众的距离、实现信息对称的重要工具,但它不是一个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渠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微博进一步激活、加快问题的处理。当你把微博看成一个负担时,你会说是“微博控”,实际上是一种抱怨。如果你把它作为一个做好工作的工具,那你应该“控微博”,这种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微博是一个短平快的平台,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微博主,有些人的提问,其实我可以不回答,因为问得太不靠谱,但我不能这么做,这是我的职务决定的,虽然现在我不做北京市环保局的领导和新闻发言人了,但毕竟还是一个担任过公职的人,我希望尽可能给大家一些有用的、有借鉴价值的东西。我会认真回答每一个提问,不会应付两句就完事。

今天早上我统计了一下,从去年1月5号开通微博到现在,一共发了754条微博,@给我的有3.4万条,微博评语1.16万条,我回复了2560多条,私信我的有928人,交流最多的一个“铁粉”有3500多条私信来回,对方也是外地从事环保行业的人士,我们交流了一些环保方面的话题。

《农家书屋》:去年有一阵,潘石屹在其微博中转发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激发了大批网友的讨论。之后,北京市环保局邀请潘石屹参观了空气质量监测全过程,这次邀请是您发出的吗?您的最大体会是什么?

杜少中:对,就是去年11月,我邀请潘石屹参观了监测中心。参观完之后,他的变化很明显,变得更理性了。今天早上我们俩还通了电话,他经常会有一些问题跟我探讨。通过电话交流获取信息更直接,他直接问,我直接回答,不用像过去,还得揣摩。

在网上,潘石屹是一个影响比较大的微博主,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环境信息能够更准确一些,而且,对潘石屹来说,网络语言的风格和个人平时说话的风格可能不太一样,微博传播信息时可以更理性一些。对我来说,微博是一个很重要的自媒体,媒体解读你的话是需要加工的,但我在微博写的话就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

减排才是硬道理

《农家书屋》:您倡导绿色出行方式,而且坚持每个月最少两天步行上班,这样做有何意义?

杜少中:2006年我就开始倡导“为了首都多一个蓝天,我们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我个人一直坚持到现在,我今天早上就是坐公交车来上班的。

“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的不只是少开一天车,而是一种“能少开车就少开车”的生活理念,从环保的角度来说,倡导科学合理用车比限行和限制购买机动车更人性化,更管用。限行只是一种强迫行为,应该号召大家为了健康而少开车。专家曾经测算过,北京市全年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为120万吨,假如每辆车每个月少开一天,一年能少排放4万多吨污染物。

《农家书屋》:前不久,PM2.5成为公众视线中的热词。公众该如何科学地理解并参与环境治理问题?

杜少中:原先我们不赞成公布“蓝天数”这个通俗提法,从环保的角度严格说,应该称空气中污染物达到国家一级、二级标准的天数有多少。公众很容易把“蓝天”和“晴天”混在一起,有人说,晴天才有可能蓝,不晴就不蓝,阴天肯定就不是好天了。其实不然。阴天、下雨、下雪天,都有可能是空气质量很好的天,这应该有所区别。

关于PM2.5,大家讨论很久了,2.5是颗粒物的粒径。PM2.5也是污染物,但不是标准,它跟PM10都是颗粒物,只不过更小。我以前说过,前些年我们监测并公布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粒颗物(TSP),后来改为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粒颗物(PM10),肯定还会监测并公布PM2.5甚至是PM1。现在大家都说到PM2.5了,也进了标准,那么就应该顺势而为。

其实,公众更应该关注污染物减排。绝大多数老百姓真正关心的不是监测什么,而是空气质量能不能再好一点儿。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是监测出来的,而是污染物减排治理出来的。

“我更喜欢住郊区”

《农家书屋》:您担任了8年新闻发言人,有何体会?

杜少中:有一次,我在空气质量监测中心接受闾丘露薇采访时就跟她说,我喜欢的事,说错了可以重来,我说错了就没有下一次了。所以我每次接待记者、开新闻会的时候,都做好了下次不再来的思想准备。

从传统意义来讲,新闻发言人“不是人”,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感彩和观点,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基层代表,一个城市问题方面的新闻发言人,还是要有个人的情感,要以普通市民的身份体察环境对人的影响,了解市民对环境的诉求。新闻发言人要解读政策,要有“不是人”的那一面,但是也要有“是人”的那一面。

《农家书屋》:现在,“垃圾围村”成为继“垃圾围城”后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农村建设该如何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

杜少中:我觉得垃圾问题一直就伴随着人类城市发展、农村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从环保的角度,没有真正的废物,只有放错地儿的资源。垃圾的处理要实现无害化、减量化,最终实现资源化。资源化要具备一定规模,否则技术和资金投入不到位,对环境反而造成新的影响。国外有实施小型化分散处理的方式,把垃圾处理成堆肥、沼气等,就地变成资源。至于是集中处理,还是分散处理,需要因地制宜,每个地方处理的方式不完全一样。

城里人到乡村旅游,可以要求他们把垃圾带走,但实际上又不能完全带走。因此,乡村发展旅游的时候,要具备一定的处理垃圾的能力。

《农家书屋》: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人口过度聚集,人类活动强度均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导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诸多“城市病”,离“宜居”越来越远。大城市如何宜居,您怎么看?对比城市和乡村,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算宜居?

杜少中:“宜居”这个概念有个标准,有个程度。首先得确定,什么叫宜居,然后要有一个宜居的程度。我觉得,大城市就不如小城市宜居。如果乡村建设好了,更宜居。

城市当然也有宜居的标准,每个人对宜居的生活要求和理解也不同,比如有人追求的是工作方便,那自然就得住在城里,也有人愿意去乡村住,因为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但是“宜居”不能笼统地说,不能一概而论,还得有个标准,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每个人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一样。

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欢住郊区,比较自然,不那么拥挤,节奏不那么快。当然,现在让我住农村,上网、交流、工作都不能落下。要是到了一个地儿,不能上网,不能打电话,也不能看报纸,不能和人交流,出行特别不方便,那作为现代人来说是不适应的。

上一篇:“教”要适应“学” 下一篇:要啥有啥,养老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