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蜕变——我的教育叙事

时间:2022-07-14 09:42:35

艰难的蜕变——我的教育叙事

摘 要 在课程改革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像一只正在蜕变的“蝶”与“蝉”,传统的思想理念束缚着我,影响着我,但我相信只要有“蝶”与“蝉”的精神,定会迎来课改的成功。在文章中,我从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在课改中的收获,勾勒出自己在课改中成长的轨迹,见证了陕西农村课改的发展。一节课的启迪,完成了第一次蜕变,在启迪中转变思想。一篇作文的困惑,完成了第二次蜕变,在困惑中努力成长。一张试卷的深思,完成了第三次蜕变,在深思中领悟课改。

关键词 课改 启迪 困惑 深思

“化蛹为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蛹要冲破茧的束缚,要有冲破茧的精神和勇气,方能破茧为蝶,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翩然起舞于花丛中。“蝉的蜕变”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蝉要冲破土地的束缚,要有破土的精神和勇气,才能破土而出,变成一只声音清脆的蝉,高歌于树林中。在课程改革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像一只正在蜕变的“蝶”与“蝉”,传统的思想理念束缚着我,影响着我,但我相信只要有“蝶”与“蝉”的精神,定会迎来课改的成功。

一节课的启迪

生于70年代,长于80年代的我,传统教育对我影响很大,“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根深蒂固,要想改变是要经历一番彻骨之痛的。说实在的,我在学生时代很不喜欢语文,原因很简单,上语文课除了写字词、跟读,就是背课文;除了分段、归纳段意,就是记住词在句中的作用;老师只教教材中的二三十篇课文,死灌教参上拟定的结论,真没意思。学生像录音机,只有复制功能,而且大多功能不佳。三年师范毕业,我俨然也成了一名“填鸭式”的“好教师”,演绎着学生时代接受的教法,重蹈覆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没有突破地过着教书匠的生活。

悄然之间,第八轮课改的东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我也顺势卷入了课改的浪潮中。可是课改初期我很不适应,抵触情绪很大,对课程理念的学习我是麻木不仁的,课改对我来说举步维艰。2003年,学校派我去西安进行课改培训,在培训期间听了一节《生命的意义》,触动了我的心灵,课堂上老师像一个导演,对课堂进行策划引导,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他们见解独到,畅所欲言,出乎我的意料,整个课堂学生都在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比起我的“填鸭式”教学好多了。我有了进行课程改革的冲动,于是,我拷贝下课堂实录,认真学习。同时,还认真学习课程理念,转变角色,改变教法,努力让自己走进课改新课堂。

一篇作文的困惑

有一天,我在改作文时,感到学生作文语句不通,病句连连,有的学生一篇作文错别字竞10多个。猛然间发现了一个被我忽视的问题,最近学生作文见解独到,形式多样,可是错字别字、病句比比皆是,课堂上说得很好,可一写就错。一段时间以来,学生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和顺序。我很是困惑,和同课老师交流,他们也有同感。冷静思考,认真反思,发现在课改中,我走进了一个误区,在教学中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课堂上让学生信马由缰,畅所欲言,对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说别人所不能说大加赞赏。对每一篇课文,让学生赏析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学生的理由就成了我课堂的“标准答案”,都能得到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我还会被学生与课堂无关的观点牵着走,盲目讨论,结果背离了教学目标和思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诚然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不少,可是语文课的工具性却被淡化了,字词标点、重点句段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退居二线了。我困惑了,是不是在教学时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甚至上成艺术课?我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才科学呢? 于是,我查找课改资料,研究2003年以来课改区的试题,明白了:在教学时,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在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至此,我完成了第二次蜕变,在困惑中努力成长。

一张试卷的深思

2006年,在中考来临时,我有些胆怯、迷茫,很害怕中考失败。因为这些学生是我2003年接的初一新生,是我们课改实验第一届,我经历了艰难的蜕变,是成功还是失败?我心里实在没底。随着中考成绩出炉,成功了,我所带的学生中考语文成绩整体很高,有个学生竟然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我教书十几年第一次啊!欣喜之余,找来中考试卷,面对试题反思总结,这次中考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都是借了“课改的东风”。

深思中,我真正懂得课改对我们教师要求更高,首先,在“蜕变”时,我们不能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次,教师要有效地参与课堂,参与到学习中,及时发现问题,做最准确的引导点拨。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怎样才能很好的参与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新课堂中是远远不够的了,“一桶水”也会用尽的,我们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与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第三,教师不仅要参与课堂,还要做一个好导演。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演员高超演技,但更离不开导演精心策划,课改的课堂也一样。其实学生只有认真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有促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好引导,如引导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通过创新性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透视现实社会生活,明确语文的使用性。我认为语文课改既要强调学科的人文性又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度很难把握,有待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地摸索。至此,我完成了第三次蜕变,在深思中领悟课改。

总之,在课改中,我见证了陕西课改的发展,亲历了课程改革,在课改中成长。2009年的成功,更坚定了我课改的信念。但我还羽翅未满,要真正蜕变为“蝶和蝉”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要进行多次甚至反复的痛苦的“蜕变”,还要不断学习领会课改理念,不仅要学其形,更要领其髓。相信终有一天,我会翩然于花丛中,歌唱于森林间。

上一篇:介绍几个适宜湖北省的小麦、大麦品种 下一篇:浅析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新闻传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