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情感的调控

时间:2022-07-14 08:39:38

小学阅读教学中情感的调控

小学语文教学自始至终充满着情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应从这一特点出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的调控。

一、把握情感基调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理清文章的思路,还要体会作者的情脉,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考虑如何让学生感知蕴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心声。尤其在新课开始时。首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感氛围,形成与课文情调相一致的情感气氛,激起情感的波澜。可以用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美妙的童话世界,用情感的导语拉开故事的序幕,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开启孩子的心扉。为深入学习课文铺设一条情感之路。

二、引导情感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体验那些渗透于字里行间的隐隐情愫,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不仅是小学语文课渗透思想教育的手段,也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需要。

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关心女佣阿三”这一段,有这么几句话:“阿三是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隔着雾……”这几句看起来十分平常。似乎是 “闲笔”。有位教师在教学中组织了这样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按理说,出钱雇佣人,自然是让人为自己服务,那么就应该雇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而鲁迅先生为什么要雇佣阿三这样的人呢?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是为了照顾阿三,因为她丈夫失了业,家里生活困难。这时教师又因势利导地讲述:是的,鲁迅先生并不完全把阿三当作佣人看待,反倒处处关心她。现在让我们听听阿三是怎样对周华说的――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了“周先生自己病得厉害……不叫重活”这段阿三的话。上述教学片断,教师抓住了情感的诱发点,在情感基调的统摄下,揣摩词句的含义,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经历了两个心理过程:一是认知发展过程,二是情感发展过程,在两个过程的作用下,学生得到了较深的情感体验,井在积极的情感熏陶下,促进了学习情绪的高涨。

三、进入角色,情化自己

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们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本身表达的情感,而且能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起情感共鸣。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提供的形象进入角色,情化自己,并注意“情感投资”,凭借情感的作用,增大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师做到情入课堂,会使师生双方情感交融,同频共振。学生会在“情”的波动中,依靠“情”的推动力,不断开展智力活动,能动地探求知识,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完全小学)

上一篇:论特教学校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让美术活动洋溢大自然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