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石,金沙江边的地质密码

时间:2022-07-14 06:34:28

苴却石,金沙江边的地质密码

攀西大裂谷是地球上罕见的成矿地质带,地壳运动赐给这块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除了金、铜、铁、煤、钒钛磁铁矿等资源,用来制作苴却砚的苴却石则是更为稀有、称得上矿中新贵。

苴却石资源主要蕴藏在平地镇和大龙潭乡境内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间,矿脉绵延数公里,储量丰富。“石以质取胜”是贯穿数千年的砚文化理念,苴却石受到青睐,主要原因还在于它的天生丽质。

正是有了天地造化孕育出来的苴却奇石,才有了令人称绝的苴却砚。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周边其他矿藏成份的影响及热动力作用,苴却石有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周边诸多矿藏的熏染、呵护下,形成了十分独特的钟灵毓秀的石质。

苴却石生成的地质结构为层级板块,石内化学成分以绢云母、绿泥石、白云石为主,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其中绢云母含量在75%左右,上等品质的石料中绢云母含量能高达80%。苴却石中的矿物颗粒大小均匀,排列紧密,80%的矿物颗粒粒径小于0.004毫米,这使得砚石表面光滑,温如玉润。用苴却石制成的石砚,不仅磨出的墨汁颗粒细腻,还有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历寒不冻、耐磨益毫、呵气可以研墨等诸多优点。而且,苴却石质硬度适中,为宝石类,属于玉石(彩石)大类,经琢磨试验,可达到琢磨宝玉石工艺的一般要求,深雕浅刻皆宜,便于能工巧匠施展才艺,可以雕刻精致繁复的内容。

石眼是砚石中最为珍贵的特色,似群星璀璨,装饰性极佳,在中国现有砚石中只有端砚和苴却砚才有石眼。苴却石的石眼具有“质纯、灵动、色绿、形大而多”的特点。苴却石的石眼质地纯净光洁,没有杂质瑕疵,“睛、瞳、晕、环”构成了形同眼睛瞳孔的结构,会随着视角和光线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像一双会说话的灵动的明眸,顾盼之间讲述着地球生命的秘密。苴却石的石眼有着翡翠般剔透的色相,碧绿、翠绿、浓绿、淡绿各有千秋,而品鉴的标准就是“贵绿色,贵多层,黄色次之,枯者为下”。石砚素有“七珍八宝”之说,一方砚上若有7、8颗石眼便可视作珍宝,而在苴却砚里有7、8个石眼根本就不足为奇,用“眼似星繁”来称赞苴却砚一点也不为过。石眼多的,在一方尺余的砚上竟能有二三百颗之多。

苴却砚石眼是如何形成的,说法不一。石眼是一种铁质的结核体,该结核体是在成岩的不同阶段形成的,其基础是成岩早期混入岩石的黄铁矿、赤铁矿等物质,于成岩作用过程中不断演化,形成晕圈数重。不过,对于普通的爱石者来说,石眼是如何形成的并不重要,就如我们看到情人的美丽眼眸,并不需要弄明白造物主是如何赐予的。只需与苴却石上那一颗颗充满神秘的石眼对视,便会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感受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石头真的是有生命的!

通常,我们对奇石更在意的是它们奇特的形态,对于石头的颜色并不会太在意,因为我们习惯了无非是黑、灰、褐等深沉且单调的颜色。所以,乍见苴却石,往往都会生出惊艳的赞叹:没想到石头也能如此艳丽。

苴却石的色彩、花纹可谓是中国砚石中最丰富和最奇特的,因其斑斓多姿、异彩飞扬,所制成的苴却砚又有“中国彩砚”的别称。

苴却石的颜色和纹理,除大名鼎鼎的石眼外,还有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种,而每一种又有不同的变化。如黄膘石,既有黄灿灿的麦田黄,又有如鱼籽般斑斓点点、聚散依依,有的是黄中伴着青花,青花若隐若现,有的黄中寓红,红里有道品不尽的浓深淡浅。

走近苴却石开彩的断层面,会有如置身一个浑然天成且浓墨重彩的画廊,那些丰富且鲜艳的色彩,像是颜料刚刚从坚硬的岩石里渗透出来。

我国的文人骚客历来都有浓郁的石头情结,赏石玩石的雅事不少。当石头遭遇了文房四宝之一的砚,一方石砚摆上案头,既是挥毫泼墨的实用工具,更是传百世而不朽的珍玩藏品,让头悬梁、锥刺股的文士生活便有情趣、有品位得多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石砚就超过了二百余种,而且多以产地来命名。除大名鼎鼎的端、歙、洮、澄泥等四大传统名砚外,更有琳琅满目的其他著名石砚,被四大名砚的光芒遮掩,有如隐于高山深谷的名士独享寂寞,产自攀枝花仁和区的苴却砚便是其中之一。苴却砚以其上乘的天然品质和精湛制作工艺,重焕生机不久便被誉为了“砚中珍品”,成为文化市场上的收藏新宠,也让壮阔的攀西大峡谷散发出经久不散的墨香。

《砚笔》是宋朝的一部专门评论笔砚的著作,里面收录了当时中国的67种名砚,其中介绍了一种名为“泸石砚”的。泸石砚产自云贵高原边缘的金沙江崖岸,所用石料质地细腻莹润,抚之如婴儿肌肤、扣之声音清越铿然,加之色彩绚丽丰富、文理清秀,很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开采制作的记载,当时的蜀军兵将在取石磨兵器时发现此石可供制砚,以供军中书史使用。唐宋时期“泸石砚”成为进贡朝廷的贡品,至元代在砚林中都享有盛名。苴却砚的出现,让这块在古代被称为蛮夷聚居的“不毛之地”散发着文化的光芒。可因为战乱、产业凋薮、产地地名的不断变更等诸多原因,“泸石砚”(苴却砚)这颗砚林明珠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

事实上,“泸石砚”之名虽杳如黄鹤,开采制作却并非绝响。苴却砚再现光彩是在清末,1909年,清政府取三方有代表性的中国石砚,赴巴拿马国际赛会展出获得了金奖,并按中国名砚一般以产地或制作工艺命名的惯例,以产地“苴却”来命名此砚,苴却砚从此名声遐迩。后有学者考证,苴却砚就是历史上突然下落不明的“泸石砚”。

巴拿马金奖的荣耀有如回光返照,由于当时特殊的中国社会背景,接下来没几年,苴却砚就陷入了失传境地。1952年,石雕艺术家罗敬如从民间搜集到失传的苴却砚,历经不懈努力,1985年终于找到了苴却石的矿点。在许多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苴却砚重放异彩,党政、军领导、国内外知名人士、书画界名宿、鉴赏收藏界专家学者纷纷为苴却砚写诗题辞,赞为“砚中珍品”、“砚中瑰宝”、“砚中奇品”,有的精品被作为“国礼”走出了国门。2010年,攀枝花仁和区被授予“中国苴却砚之乡”称号。2011年,苴却砚获国家地理标志。

自清以来,出产苴却石的历史名坑主要有平地坑、大宝哨坑和花棚子坑。据说古人采石非常艰辛危险,先用麻绳系身,再从陡峭崖壁逐步下移至坑口采石。

平地坑位于苴却石矿脉中段,以膘石为其特色,主出绿色膘石。去到平地坑就能领略到砚石开采的艰辛,矿坑就建在悬空千余米的峭壁陡坡之上,伫立崖顶,依稀可见山脚下迤逦的金沙江和成昆铁路。大规模的机械化设备,在这样恶劣的地理环境下,是没有用武之地的。所以,矿石的开采,至今仍基本沿袭了数百年以来的人工方式。

一块蕴藏天地精华的苴却石,还需经制砚艺人的精雕细琢,才不会暴殄天物。像所有的名砚一样,苴却砚也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其制作加工程序非常复杂考究,对制作艺人的审美水平和灵性的要求也很高。一块开采回来的砚石,一般要经过选料、设计、切坯、粗胚加工、雕刻、打磨、封存、配盒等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疏忽,尤以选料、设计、雕刻、打磨等工序至为关键。只有倾注全部智慧和心血,才能让一块凝聚自然造化的苴却石化身为砚,从容挥洒数千年的翰墨风流。

苴却砚的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雕刻于一体,形成了厚重浑实、明丽浓郁的多元风格,其内容有龙凤、八仙、罗汉、竹林七贤、梅兰竹菊、高山流水、海天旭日等,大都取材于中国的历史名著、唐宋诗词等。目前,当地已形成两派各具特色的砚雕风格。一派是由罗敬如首创,其后代弟子继承发展的本土风格,注重因石立形、因材施艺,尊重石材的天然造化,强调将美从石头中“剥”出来,在俏色利用等方面颇多独到之处,那些疵美共存、个性鲜明的石料往往最能激发这一流派艺人的灵感,创造出难得的孤品、绝品。另一派是歙砚的技法与风格。许多翕砚制砚艺人被苴却石的上佳品质吸引到此,也带来了世代传承的手艺,这一派砚雕艺术,熔传统的诗、书、画、印于一炉,运用线条如行云流水,巧用绿膘,擅长薄雕,其作品富于传统文化气息。

上一篇: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 下一篇:用美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