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建设的审视角度与侧重点

时间:2022-07-14 06:14:28

宜居城市建设的审视角度与侧重点

摘 要:宜居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宜居城市建设的内容和路径主要侧重在交通出行便捷、城市景观美化、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保障、就业与社会保障、城市形象塑造等方面。

关键词:宜居城市;城市环境改善;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宜居城市建设方向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认为,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应是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公共秩序井然有序的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就业的城市。“宜居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要重视经济因素对宜居的影响,重视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将经济、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作为宜居城市内涵的综合要素;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不仅包含城市的住区建设、市政设施、生态环境等硬件条件和发展目标,还涉及到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软件环境和发展目标,视角和侧重点应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居住品质提升

着力降低建筑容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合理调整城市功能布局,科学核定城市建设容量,合理进行城市布局,控制开发建设强度,改善过高过密的城市整体环境。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序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努力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发展房屋租赁。

努力提升住宅建设水平。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一批精品楼盘,打造布局科学、环境优美、人文和谐的高品质的“宜居示范社区”,以点带面提高住宅建设水平。

(二)交通出行便捷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地面常规公交为基础,的士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

打造城市步行系统,积极营造方便的步行环境。逐步改造城区人行道,完善人行过街设施等步行系统,切实解决人行通道设置。推进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建设,改善城区公共步行环境。

积极改进交通管理方式。加强城市交通标识系统建设,提高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交通秩序管理,规范交通行为,提高市内交通管理的灵活性,实行停车位供应、交通拥挤费收取的区域差别政策,减少堵塞,保障畅通。

(三)城市景观美化

构建城市标志性景观系统。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组织实施一批城市公共空间,打造的独特风貌。

大力建设“森林城市”。结合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建设一批城市组团隔离带、郊野公园及大中型城市公园、道路绿地、社区公园,合理级配城市绿地系统,增加城市绿化规模,提升城市绿化质量。

努力扮靓城市“客厅”。重点打造一批城市广场、商业街区和休闲地段,着力处理好广场、街道与绿化、景观小品及周边建筑的相互关系,打造高品质的公共开放空间。

积极提高建设品味。以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着力提升建筑设计水平,逐步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格。提高城市夜景、城市广告、城市小品、城市家具的艺术水平,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雕塑,使各地的文化深入城市细节。

(四)服务设施完善

大力打造城市商圈。加强城市商业步行街、商业中心建设,提升商业品质,营造良好的商业购物休闲环境,打造突显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城市(次)中心商业氛围。

着力加强市级医院现代化建设。合理调整医院布局,整合现有医院资源,重点加强在城市新区新建医院的规划控制,新建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化医院。努力提高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

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文化设施。以公益性项目为重点建设一批市级大型文化基础设施,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建设一批区级文化设施。

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场所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合理布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提高医护水平,做到小病不出社区。着力完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提高商业设施覆盖率,方便市民日常生活。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按服务半径合理布局中学、小学、幼托等教育基础设施,方便就近入托、入学,同时合理规划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品质。

进一步提高市政设施服务水平。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提高普及率,构建安全稳定的供应体系。使城区供水、燃气、有线电视、因特网基本普及,进一步提高电力、自来水、燃气供应的稳定性。

(五)生态环境保护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大力加强对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施工粉尘的污染防护与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河流污染综合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开展污染源普查和清理工作,重点加强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城市用水安全。

着力提高环卫水平。切实加强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处置工作,全面提高环卫设施装备和管理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平,进一步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排水三级管网,扩大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严格产业准入条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一批循环型企业和循环型园区,开展能效测评与标识制度,建立节能运行监管体系,积极推动现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水源热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六)公共安全保障

重点加强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灾害定点医院、救灾物质储备基地、救灾通道和直升机停机坪等防灾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

有效提高生命线工程应变能力。系统收集整理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资料,建立统一数据库,明确实时监控、临时加固、紧急抢险的措施与方案,确立定期检查维护机制,确保城市生命线工程完好率达到100%,以便紧急状况下可尽快恢复城市基本功能。

积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完善城市公共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及各专项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中心,建立公安、消防、急救等应急服务联动指挥系统,提高城市各有关部门应对危机的能力。加大对市民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市民防灾减灾意识。

努力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控制水平。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确保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降低。积极开展市民和外来投资者的安全感调查与分析,针对不足进行改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与投资环境。

(七)就业与社会保障

提升就业环境。健全和规范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处理等工作机构,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完善促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等各项劳动保障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建立就业监测和失业预警体系、薪酬调查系统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应用系统,形成多层次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科学决策支持体系。

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养老、医疗保险等险种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满足居民的福利需求。

(八)“宜居社区”建设

宜居社区需要科学规划,政策牵引,整合资源。新社区建设注重规模适当、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老社区注重危旧房改造、降低人口密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遴选有文化特色街道作为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

提升社区住宅建筑品质,开发智能化、生态化、个性化住宅小区。降低社区建设容积率,增加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完善社区康娱设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健全物业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引导行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九)城市形象塑造

全方位推进历史文化保护,最大程度延续自己的历史文脉。妥善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建设的关系,加强对历史地段的再利用。全面系统清查古树、古迹以及能体现本土文化的建筑,编制保护名录,制定相应保护要求与措施。

弘扬本地特色文化。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扩大自己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一批能体现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文化场所。

参考文献:

[1]李业锦,张文忠.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8(03).

[2]鲁春阳,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西南大学学报,2008(06).

[3]蒋洪涛,关于西部地区宜居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山西建筑,2006(07) .

[4]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6(03).

[5]任致远,城市要科学发展当前城市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倾向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6(02).

[6]陈浮,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城市规划,2000(07).

作者简介:吴正俊(1965-),汉,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从事社会经济学研究和教学。

上一篇: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德育微项目在培养和锻炼学生通用能力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