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皇家园林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2-07-14 04:51:16

汉代皇家园林继承与发展

中国皇家园林大致经历过三个时期:先秦及秦汉的“发生”时期、唐宋的“兴盛”时期以及明清的“成熟”时期。而两汉正是处在两个时期的分界线:西汉代表着秦汉的“发生”时期,东汉则开始向唐宋的“兴盛”时期发展。

1.西汉宫苑

西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而较为稳定的王朝,各种文化交流汇合,海纳百川,形成了西汉独特的历史文化,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开端。在这种稳定强大的时代背景下,统治者大兴造园,至武帝时空前鼎盛。在国力强盛的背景以及“天人合一”的影响下,西汉皇家园林气势恢宏、磅礴壮观。

上林苑是西汉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最初在建立在秦都咸阳,而后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上林苑结合山川景色变化,在离宫别馆的布局之上,跨长安、咸宁、蓝田等五县的县境,规模之大令后世叹为观止。其地区广大,地势复杂,有山有塬,有平原有洼地,有八水出入,有湖泊池沼,自然植被丰富,还种植有各种名果奇树。上林苑内含众多宫苑。据《汉书》记载,上林苑“广长三百里,离宫十七所,皆容千乘万骑”。

上林苑的功能极其复杂,如《关中记》所云:“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通过各种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大致可将上林苑的功能分为:朝会、观神、生产、军事、娱乐、观等十几种基本功能。

2.东汉

与西汉的“汉承秦制”不同,东汉则更倾向于周朝。东汉初期崇俭,造园活动并不频繁,直到桓、灵二帝时期,造园活动才开始逐渐兴起并达到高潮。

濯龙园,洛阳城内最大宫苑之一,汉明帝时于城西白马寺附近。最初是供皇后闲暇时养蚕和休闲娱乐之所,内建有织室。桓帝时进行扩建,园内景色优美。如古诗所云:“濯龙望如海,河桥渡似雷”。园中以水景最为优。桓帝经常在此吹笙,并举办吹奏会。

两汉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

两汉在中国皇家园林史上处于两个时期的分界线,上承秦朝,下至魏晋,对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西汉的历史源流

西汉的皇家园林,有对秦时期皇家园林的继承,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继承

人们称西汉是“汉承秦制”,其大一统的格局与政治制度均是对此的体现。西汉用一个多世纪时间来完成、巩固和加强秦代的政治目标[2]。造园方面,西汉的皇家园林也有秦的影子。

①“象天法地”

秦皇家园林完全按照“象天法地”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三副黄图》中云:“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书之。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宫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西汉继承了这一规划思想。西汉长安城“取法于天,形之于地”,规模宏大,布局巧妙。《三辅黄图》中云:“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②苑

西汉的皇家园林以“苑”的形式出现。苑是秦朝时期出现一种新的造园形式。其将帝王宫殿与园苑结合,由此形成了中国皇家园林的真正的园林形式。不同于先秦的囿,并基本脱离了中国皇家园林初期的“蓄草木、养禽兽”的单一模式。自此以后,皇家园林便均是采用这种园林形式。

③驰道

秦在周道的基础上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地的大道,并在路中央修建驰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云:“始皇二十七年治驰道。道广五十步,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止于此。”

西汉继承了秦的驰道,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提高。以长安城为核心,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驰道系统。驰道为“一道三涂”之制,中间位天子专用的“驰道”,左右为一般行道。三辅区域的离宫告别馆,都有驰道通长安城。由此将各个独立的园林景点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汉代园林“大分散、小聚合”的造园特色。

(2)发展

西汉处于中国皇家园林的“发生”时期,中国皇家园林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其中一部分造园理念、手法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①规划布局

西汉长安城采用“取法于天,形之于地”的规划思想,将长安城按照北斗七星的方式规划,形成了“长安斗城”。这种规划开放式空间布局使得整个长安城看起来豁达开阔,气势磅礴,并对后世的皇家园林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玉华宫的平面布局,与汉皇家园林的“取法于天,形之于地”的空间布局十分相似。

②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始于武帝时期建章宫的太液池。武帝一直执着于长生不老,由此在建章宫太液池建了三座人工岛屿,分别为瀛洲、蓬莱、方丈,象征着具有相同名字的东海的三座仙山,由此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武帝对于长生不老的渴望,并成为中国皇家园林史上第一个“一池三山”的案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③温室

在上林苑中种植着很多奇花异果,其中包括一些热带、亚热带植物等在温带地区无法露地越冬的植物。“扶荔宫”:“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得奇花异木,菖蒲、山姜、桂、龙眼、荔枝、槟榔、柑橘之类”。因此推断扶荔宫为种植这些“奇花异木”的地方,类似于现代的温室。

④苑中苑

西汉上林苑中,有36苑,每个苑均配有完整的生活设施,各个苑之间相互独立,具备不同的功能,同时在整体布局上又有一定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体。各苑配合其所在的环境,采用分布节点式布局,使得景观效果丰富而富有变化,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苑中苑。而这种造园手法,在自汉代以后的皇家园林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如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御苑等。

⑤叠山

汉代,蓬莱神话盛行,这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思想与追求里,同时也在园林中有所体现。皇家园林也因此多构筑台或三山,以象征蓬莱的三座仙山。然而随着人们对于游赏功能的需求以及对游赏重视的提升,原本单纯的土山也发展为筑土和构石相结合的假山,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西汉梁孝王所建的兔园,正是汉代叠山的代表。如《西京杂记》中所言:“园中有百灵山,山有寸肤石、落猿岩、栖龙岫。

⑥理水

西汉以前由于对水的崇敬之情,皇家园林中水体的建设多带有浓浓的宗教氛围:如灵沼不仅被称为“神池”,而且它围绕着灵台,就象征了“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之意。

在西汉时期,蓬莱神话仍然盛行,原始宗教对皇家园林造园的影响逐渐降低,游赏功能的逐步提升使得皇家园林的水景开始还原其本色,并赋予人工的韵味。汉武帝上林苑中的昆明池,“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前唐中池而后太液池”,水体真正被视为园林造景的一部分,与其他构园要素相连,成为中国皇家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审美的开端。

2.东汉的历史源流

东汉处于西汉之后,魏晋之前,是中国皇家园林两个发展时期的过渡。东汉一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恢弘粗犷的造园风格,另一方面又是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时期的造园风格的开端,主要表现为:虽有西汉皇家园林的“规模广大”,但整体规模远小于西汉;规模较小的“园”出现,“园”的造园风格由自然粗犷开始向精致转变;功能上,由上林苑“自然经济区”一般的复杂功能开始强调“游赏”。东汉的濯龙园等的出现,打破了“园”早期的模式:“园,果树也;圃,树菜也”,象征着以观赏游览为主要功能的中国皇家园林的出现,并成为了中国皇家园林“山水园林”的造园开端。

结论

汉代处于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上两个时期的过渡。西汉是秦的延续,同时又在其基础上发展,造园规模极其宏大,园林功能复杂丰富,在园林布局规划、叠山理水、一池三山、苑中苑的造园手法对后世皇家园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汉皇家园林一方面继承了西汉“规模广大”、“造园粗犷”的特点,同时在园林追求方面由西汉的蓬莱神话开始转向于现实生活,游赏功能也较西汉得到了强化,“园”的出现开启了中国皇家园林“山水园林”的造园理念。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上一篇: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系统研究 下一篇:切勿用伪好奇掩盖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