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陵石刻雕塑的造型语言

时间:2022-07-14 04:49:46

【前言】唐建陵石刻雕塑的造型语言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古代陵墓雕刻中,其造型语言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王朝的时代缩影,因此,建陵石刻雕塑造型语言充分体现了唐代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古代,“畏天敬神”以求与天地相应的哲学思想,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尤其集中反映在中国历代帝皇陵墓的设计之中。帝皇选择以...

唐建陵石刻雕塑的造型语言

摘要:唐代建陵石刻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至今保存完整的盛唐时期的“灵道石刻”群。在唐石刻群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建陵石刻的造型语言逐渐拥有了十分典型化的石刻造型风格:威严、雄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及造型艺术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建陵石刻表现出了深远的艺术、文化和社会意义。因此,对于建陵石刻在造型语言精神气质上的分析是笔者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建陵 陵墓石刻群 造型语言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身反映出来的精神气质,就像文学,同样说一件事,说话的人和时代不同,就会反映出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精神气质,一个时代政治环境下的艺术,体现出时代所赋予艺术的独特语言气质。正因如此,我们能借此清楚地分辨出不同时代的作品,这是时代的文化、政治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综合的结果。从造型艺术上看,陵墓的石刻雕塑因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观与社会需求,在造型风格上也各不相同。从两汉的肃穆沉雄、隋唐的华丽强健、宋元的平铺直叙,到明清的少气无力,都显示着各自朝代的社会兴衰与陵墓雕塑的演变历程。因此,陵墓石刻是时代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观念的直接体现。

唐代社会文化氛围决定了唐代艺术的审美取向。唐代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峰,又是中国古代艺术从前期转向后期的关键。唐代的文化是海纳百川般的交融文化,南亚的佛学、医学和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的景教、建筑艺术等,如八面来风涌入唐帝国,营造了盛唐时期自由开放、雄奇瑰丽的文化氛围。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写出了唐代的盛境和唐人包容天下的胸怀,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映照了唐代的整个艺术活动,唐代的建陵石刻群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生的。就雕塑本身造型语言来讲,其整体精神气质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威严感和肃穆感

在古代陵墓雕刻中,其造型语言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王朝的时代缩影,因此,建陵石刻雕塑造型语言充分体现了唐代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古代,“畏天敬神”以求与天地相应的哲学思想,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尤其集中反映在中国历代帝皇陵墓的设计之中。帝皇选择以山为葬,是因为山是天地间永恒的存在,可以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尚书・洪范》称:“山,阳、君也。”山与君求得统一,天地人便也得到了统一。帝皇陵寝建筑一般由陵、寝、神道及两旁的石刻群和陵园其他附属建筑组成,设置在神道两旁的陵墓石刻群,其意旨不外是以显示王权。封建社会高度发达的唐王朝时期,作为君权制度标志性的陵墓建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与之相应的陵墓石刻在造型语言方面采用了线面结合的圆雕造型,表现出强烈的整体感和重量感,造成威严、冷峻的形式。

唐建陵在建造上严格按照唐以来“依山为陵”的形式进行修建,陵园的诸多石刻组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石刻雕塑被置于神道两侧,由低向高左右对称排列,形成的几条透视线一直延伸到玄宫所居的山峰,谒陵者的视线和心灵都被导入高高的山巅,似乎被载入那神秘莫测的苍昊。力压群峰的山巅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高高在上,与天相同,拥有绝对的权威性,“君临天下”的意境骤然脱出。在这样一种威严的气氛下,陵墓石刻的造型语言及语言本身所传达的内涵与环境相辅相成,彰显着皇权至上的精神气质。神道两侧是文臣武将石雕像,文臣双手持笏,武将双手拄剑,造型语言简洁有力,在体量上整体大于正常人的比例,头部的局部体量相对增大,辅之以夸大高昂、冷峻的神情。雕像在一米左右的石座上巍然屹立,显示出健壮坚实的身影。石像的头像造型中可以看出雕刻者运用写实手法对人物的精神状态进行刻画,头像面部的肌肉丰满坚实、富有表情,体现出侍卫者所应具有的严肃神态等。这些造型语言上的处理手法给身临其境的人们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巨大的威严肃穆感。同时,石刻雕塑采用对称性原则摆放在陵墓神道两侧,从整体的空间布局上也造成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二、强势感和自信感

“李唐之世,在我国史中,为黄金时代。文治武功俱臻极盛。世代长久,仅亚于汉。国运隆盛,为前所未有。”这段话出自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编的《中国雕塑史》,是对唐代的一个精辟描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一个时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三大帝国之一。在军事上,唐初借统一之雄风,东征西讨,南扫北伐,培养起一种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民族心态,而且造就了壮气独存的唐代边塞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较大发展,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外加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另外,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显著发展使得唐代的花釉瓷、绞釉绞胎瓷、釉下彩绘瓷及三彩釉陶等工艺技法达到巅峰,绞缬、蜡缬、夹缬高超的印花工艺品层出不穷,铸造精良的铜镜及金银器等也显示了当时手工业发展的成就。文化思想上,唐代采取的是宽容开明的政策,解决了统治者与士大夫阶层长期的矛盾,使世人阶层的理想与国家的利益获得了统一。对于外来文化则汲纳异域、泽被东西,更加促进了盛唐文化的繁荣。唐代的这种文化精神成为丰富的艺术创造土壤,而丰富的艺术创造又凝结为一系列形式法则,“唐人尚法”体现出唐代艺术在形式法则创造上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雕塑领域更是充满博大的气概。

盛唐末期的“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在帝王陵墓的修建规模上建陵不及乾陵和昭陵那样庞大,但是建陵石刻雕塑的造型语言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却并未退减,反而更加成熟,在继承盛唐造型的风格基础上追求一种更加典雅、华美的表现风格。建陵石刻雕塑造型中,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主的写实性语言,是对事物感受的直接表达,社会的影响会对人的认识和审美产生作用。因此,石刻雕塑具有一种博大雄浑、大气开张的阳刚之美,这种美感赋予了建陵石刻雕塑造型语言一种强势的精神气质,从建陵四门之外的蹲狮的气势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精神气质。从整体造型上看,建陵蹲狮的结实和饱满,与西方狮子精悍、灵巧的造型截然不同,它们线条圆润、胸脯宽大,富有弹性的动态线,以及螺旋状的鬣毛共同完成了中国狮子的定式。石狮从正面到侧面,都没有多大的空隙,几乎全是填实的空间。从正面看,石狮昂首挺胸,前肢粗硕,犹如两条粗圆的石柱顶天立地,充满顽强不拔、坚不可摧的气概,与整座陵墓的风格联系在一起,大大增添了陵墓的雄风,使整座陵墓的笼罩上一层强势、自信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浓烈气氛。时至今日,在帝王陵墓外镇守了千余年之久的狮子与其他珍禽瑞兽、文臣武将一起,气势依然甚为壮观。

三、自由感和开放感

比强势感和自信感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文化思想所传达出的一种自由感和开放感。自由与开放,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是唐代艺术繁荣的基础,李白、杜甫、王维的境界后人难以企及,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成为永远的榜样,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的有笔无墨、飘逸潇洒也是无法超越的……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无处不体现着自由感和开放感的精神气质。

这样的精神气质对唐代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尽管建陵石刻群属于皇家陵墓,但从石刻作品中依然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自由”与“开放”的精神状态。首先,雕塑造型语言在题材上非常广泛,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例如“翁仲”的官帽造型服饰特征以及人物面部的表情等丰富而生动的生活素材,均在皇家陵墓石刻雕塑群中时有表现,充分体现出思想观念及审美追求上的相对自由;其次,雕塑在造型语言处理上不拘一格,既有对现实的如实表现,又有高度的概括、夸张、甚至变形;再次,在表现的技法上,圆雕、浮雕和线刻的综合利用、自由组合,撇开显而易见的外观上的“古朴、简约”等现象,它们背后所隐藏的不也是自由吗?浑然一体的造型、潇洒自如的线刻,石刻自然形态的保持,都是自由神思与现实相对应的结果,现实的自然物象被充满着精神张力的意象形态所取代。“自由”与“开放”不仅是构图问题、装饰问题、效果问题,还是实实在在的精神问题。矫健的天马与雄狮无一不张扬着人超脱现实、获得自由宣泄的兴奋与愉悦。工匠们凭着创造的激情和灵感,将这个小小的天地视为一个无限大的宇宙,并在这个宇宙中尽情地遨游,如同建陵的“天马”那样,它们奔跑、腾跃、昂首嘶叫,处处散发着自由的精神,而运行于他们体内的那种奔腾的血脉和开放的气息,正是渴求自由的表现!

由此看来,唐代建陵雕刻艺术具有自由的特质,因为作为艺术本体的精神意象就是自由的思维形态。中国的古代艺术家在这里对其有着极为本质的把握,唐代时期人的心态及思维方式具有对现实进行超越的可能性与对本体把握的穿透力。

陵墓石刻是一种直接体现帝王和贵族的灵魂观念、礼仪观念与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它除了使用场所的特定性,其造型语言还体现出很强的精神性和时代性,并具有独自的审美特性。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把艺术看作是浓缩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那么历史的痕迹也就会很自然地反映在艺术的语言上。唐代建陵石刻雕塑造型语言中的这种强势感、自信感、自由感和开放感的精神气质,以及它们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与现实价值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唐代社会综合文化的产物,是社会人民整体心态的反映。这种造型语言的精神气质和特色造就了建陵雕塑艺术的独特造型风格,而这一切正是笔者研究它的价值所在。

作者_范坤 李刚

Author_Fan KunLi Gang

单位_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原生态的徐马荒 下一篇:时装画技法课程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