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方戏曲奇葩“耍孩儿”

时间:2022-07-14 04:31:21

大同地方戏曲奇葩“耍孩儿”

大同地方戏“耍孩儿”是一个具有古老性和独特性的剧种。它的戏曲史学研究价值和地方文化研究价值极高。2004年4月13日。被文化部列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单位之一;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2月28日,大同市耍孩儿剧团的王斌祥、薛瑞红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对于研究、保护和发展耍孩儿这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戏剧(戏曲)形成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宋元时期,关于大同地区的戏剧(戏曲)演出活动没有史料记载,只在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中记载了大同籍杂剧作家吴昌龄的创作情况,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品评他的剧作,称之“庭草交翠”。明代,大同地区的戏剧(戏曲)演出活动极为兴盛,有明代沈德符的《野获编》卷二十四记载为证“大同府为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封国,又纳中山王徐达之女为妃,于太宗为僚婿。当时事力繁盛,又在极边,与燕、辽二国鼎峙,故蓄乐户较他藩多数倍。今已渐衰落,在花籍者尚二千人。歌舞管弦昼夜不绝。今京师城内外。不隶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宋所谓路歧散乐是也”。清代,各种地方戏纷纷崛起,大同地区的戏剧(戏曲)演出活动也丰富多彩。从当地流传的戏剧谚语“弦、罗、赛、梆,敬神相当;秧歌、耍孩,敬神不来”就不难看出清代大同地方剧种的繁多。民国时期。大同地区的戏剧(戏曲)演出活动进一步发展,如民国初年,由曹二等人开设的大同第一个营业性剧院“天庆茶园”在大同鼓楼西街开业。

长期流传于大同地区的地方戏有“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耍孩儿”、“弦子腔”、“二人台”、“罗罗腔”、“赛戏”、“秧歌”等剧种,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戏剧(戏曲)被新的文化娱乐样式取代后,渐趋衰落,有些剧种甚至绝迹。这种情况引起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者的重视,大家共同认为应设法留存本民族本土性的独特文化记忆。“耍孩儿”就是其中之一。

一、耍孩儿剧种的形成

耍孩儿剧种的形成,在当地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一,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走到雁门关外,回望中原,洒泪拜别送行的亲人,不免呜呜咽咽、哀痛欲绝,后人依据她的哭腔,模仿出这种悲切如泣的耍孩儿调;其二,唐玄宗的太子出生后啼哭不止,明皇命梨园弟子唱曲以取乐于太子,各种演唱都不奏效,只有艺人用后嗓子咳的[平曲子]止了太子的哭声,明皇当即称此为[耍孩儿],后来民间艺人用此演出故事。遂成耍孩儿戏;其三,耍孩儿戏的唱法很独特,是用后嗓子往出“咳”,主要依靠喉咙发音,前面冠以“耍”字。是当地群众习惯叫法,因此当地群众称此剧种为“耍咳儿”或“耍喉儿”,后来演化为“耍孩儿”。

近年来。许多戏曲工作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对耍孩儿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又得出多种观点:耍孩儿来自于明清俗曲;“耍孩儿”是梵文“魔合罗”的音译,故耍孩儿源于佛教;耍孩儿脱胎于山东的丝弦;耍孩儿是对晋北妇女哭声的模仿……等等。我认为,如果从耍孩儿的词曲结构、音乐特色、唱腔唱法、地方风情等几个方面考察,它可以溯源到金元时期的北曲曲牌[般涉调・耍孩儿]。因为耍孩儿的音乐属于曲牌体,唱腔高亢激昂,伴奏有板胡、二胡、三弦等弦索乐器,剧目表演非常生活化,这些特点与北曲非常相似。根据我国地方戏多由地方民间小调发展而来的规律,耍孩儿由北曲曲牌[般涉调・耍孩儿]发展而来具有合理性。这样耍孩儿就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代戏曲活化石”。当然。这一结论还有待于实证的完善。

二、耍孩儿的艺术特色

1、耍孩儿的唱腔规则

耍孩儿音乐属于曲牌体,有唱腔曲牌和伴奏曲牌两种。

耍孩儿唱腔曲牌主要有[平曲子]、[梅花调]、[圪绉子]、[耍娃子]、[南罗子]、[赞儿]、[平腔]等。

[平曲子]是耍孩儿的主体唱腔。从唱词的结构来讲,全曲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唱三句唱词,然后插入“拨子”或“苦挽头”。作为第四句唱词。这里不管“拨子”或“苦挽头”有多少句唱词,从全曲的角度讲。都只能算作第四句唱词;第二乐段唱完两句唱词后,同样插入“拨子”或“苦挽头”、“串儿”、“倒三板”等。作为第三句唱词;第三乐段只唱一句唱词来煞尾。从唱词的韵律来讲。每个乐段的最后一句唱词押平声韵。即唱词的第三句、第六句、第八句要押平声韵;而插入“拨子”等所唱的第四句和第七句唱词则要押仄声韵。这就是耍孩儿主体唱腔[平曲子]的“三段八句,四七倒辙”的特点。

这种唱法颇似弋阳腔、青阳腔等古老声腔中的“加滚”,和明清俗曲中的“褂序”。所谓“加滚”,是在曲词的前后或中间,加入一些接近口语的韵文体的唱词或说词,使曲词浅显易懂。角色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发挥。所谓“褂序”,是当一个曲牌不能把唱词意思充分表达出来时,可以在曲牌中间插入大段的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词(插入的唱词称为“褂序”)。插入的唱词唱完之后,仍要回到曲牌的末句以作结束。但是,耍孩儿主体唱腔[平曲子]所插入“拨子”、“苦挽头”、“串儿”、“倒三板”等,与“加滚”、“褂序”并不完全相同。“加滚”、“序”是可有可无的,耍孩儿戏[平曲子]所插入的“拨子”等则不可随意去掉。

[平曲子]的唱法有两种。其一是大起板,即第一乐段由五个乐句组成,这样就形成五个乐句唱三句唱词,因此就要用首尾相叠、顶真重复的办法来处理唱词。如:

韩千金,两泪盈,

在路上,细思忖。

丈夫住店遇歹人。

――选自《对珠联》

用大起板,第一乐段唱这三句唱词时实际就唱成这样:

韩千金,韩千金两泪盈。

两泪盈,

在路上,在路上细思忖,

细思忖,

丈夫住店遇歹人。

第二乐段是三个乐句唱两句唱词,第三乐段是两个乐句唱一句唱词,同样用这种顶真重复的办法来处理唱词。

其二是起原板,即第一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唱三句唱词,但是每句唱词的处理仍有重复的地方。如:

尊君子,听我云,

赵京娘,是我名,

家住陕西县华容。

――选自《送京娘》

起原板,第一乐段唱这三句唱词时实际就唱成这样:

尊君子,尊君子听我云,

赵京娘,是我名,

家住陕西县华容。

第二乐段与第三乐段的唱法与大起板的唱法相同。

耍孩儿唱腔的调高为1=bB或1=B,其常用音为:

1=bB 3 4 5 6 7 1 2 3 4 5 6

|_常用音_|

耍孩儿伴奏曲牌有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共约五十多支。传统文场乐器有第一大板胡(俗称正弦)、第二大板胡(俗称反弦)、竹笛、唢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废除了二板胡,加进了笙、二胡、小三弦等。传统武场乐器有鼓板、面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等。特别是比其他剧种的板胡大得多的大板胡的演奏。以特殊的旋律产生

出特殊的音乐效果,形成耍孩儿唱腔上的一个特点,在全国的所有地方戏中是独一无二的。

2、耍孩儿的剧目特点

耍孩儿戏的传统剧目为数不多。现在知道名目的大约四十多个,经过整理出版的剧本有三十二个(见《山西地方戏曲汇编》14、15集),其中代表性的剧目有《对珠联》、《狮子洞》、《金木鱼》、《送京娘》等。

耍孩儿戏的传统剧目比较独特。它的唱词因受其主体唱腔[平曲子]格律的特殊限制,所以要严守“三段八句,四七倒辙”的固定格式。如:

徐秀英,跪流平,

卢妈妈,在上听,

你是我的有恩人。

这只绣鞋交给他。

千万莫要给他人,

给了他人了不成。

你让他勤来勤走,

万不可惊动四邻。

――选自《过街楼》

用手儿,掌银灯。

迈开步,出房门。

紧走几步上楼厅。

女儿因何身得病。

快对为父说分明。

为父为你请医生。

盼女儿病体痊愈,

为父我大谢神灵。

――选自《过街楼》

以上是耍孩儿传统剧目《过街楼》中徐秀英和她父亲的两段唱词,这是[平曲子]唱腔的标准词格。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六字句,其余是七字句,第四句和第七句押仄声韵。从词意上看,一二三句为一段,四五六句为一段,七八句为一段。这是和[平曲子]三段两拨子的音乐格调相配套。另外。唱词中的七字句,一般用词组合形式是二、二、三式。如:女儿一因何一身得病,快对一为父一说分明,为父一与你一请医生。第七句和第八句虽然也是七字句,但是用词组合形式却有不同。它是三、四式(或三、二、二式),如:盼女儿一病体痊愈,为父我一大谢神灵。耍孩儿戏的唱词。近似于填词,如不加改动,很难让其它剧种演唱,而其它剧种的剧目也很难让耍孩儿戏演出,这就极大地妨碍了耍孩儿戏和其它剧种在剧目上的互相交流。

耍孩儿戏流传分布地区的方言音韵中。“中东”和“人辰”不分,“言前”和“乜斜”不分,“灰堆”和“开来”不分,因此耍孩儿传统剧目的戏文共用八辙韵:“工身”(包括“中东”、“人辰”)、“关板”[包括“言前”、“乜斜”)、“灰堆”(包括“一七”、“开来”)、“姑苏”(包括“油求”)、“发花”、“坡梭”、“遥条”、“江阳”等。

3、耍孩儿的语言特色

耍孩儿传统剧目的语言特别通俗,戏文多用陈词套语和雁同地区的方言土语。加上插科打诨,因此具有浓郁的地方民间色彩,可以说土味十足,看不出文人染指的痕迹。甚至个别地方常有庸俗不洁之处,民间称之为“荤段”,因此耍孩儿戏一般不唱庙戏,这是当地的演出习俗。如:

扇坟娘 当家的。我把你好有一比。

猪八戒 比从何来?

扇坟娘 好比那碌碡去了辕子。

猪八戒 此话?

扇坟娘 就丢下一个石圪墩墩啦!

猪八戒 横竖也不虚哩。小娘子。咱们走吧!

扇坟娘 走!(故意踢了猪八戒一脚)

猪八戒 哎哟。碰了我的嘴了。

扇坟娘 碰了我的腿了。

猪八戒 碰了我的猪楦子(即猪嘴)了。

扇坟娘 碰了我的脚尖子了。

猪八戒 呀呔!这位小娘子吱嘴伤人。我说碰了我的嘴,她说碰了她的腿。

扇坟娘 当家的那是碰了巧,对了彩啦!

猪八戒 对了彩,咱就对着吧!(赌气地蹲下)

扇坟娘 当家的。咱就这么对着呀?

猪八戒 对了彩。不对着怎呀?

扇坟娘 咱回到家中,我拿我那小手扑拉你,圪抓你,你还不愿意哩?

猪八戒 哎,你看这个娘子,把我老猪“歌白”(安抚、哄逗的意思)了个应候(恰倒好处的意思)哩。她说是回到家下。拿她那小手手扑拉扑拉,圪抓圪抓。小娘子,你转来吧!你也别说是拿小手手扑拉,圪抓的话了,你就是拿拳头打老猪,老猪也是喜欢的。

――选自《狮子洞》

方言语言的运用,用浑厚的音质唱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当地人原生、质朴自由的性格特点和情趣。

三、“天下第一团”

1992年大同市耍孩儿剧团参加了文化部的调演。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中国艺术研究院曲润海研究员称之为“天下第一团”。这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这一剧种的独特性,其二是指这一专业剧团的唯一性。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后,耍孩儿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剧种仍流传在大同地区,足以说明其艺术生命的顽强。2004年,耍孩儿被列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单位之一后,引起大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拨付专款100万元作为完善保护工程的启动资金,并采取了其它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得濒临失传的要孩儿又焕发了生机。但是,对耍孩儿戏的戏曲发展史研究、艺术理论研究、戏曲史学价值研究、地方文化价值研究等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因为这必将对保护和利用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琴声依旧:为先贤继绝学 下一篇:大同龙壁艺术及其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