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之间现灵隐

时间:2022-07-14 02:38:20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与蒲。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深秋时节,探访千年古寺灵隐寺,刚进山门,庄严的钟声便传入耳中,空气中弥漫着香火的味道,寺庙里人群熙来攘往,香客们跪在佛前虔诚地祈祷,与诸佛菩萨诉说着各自的心愿。攒动的人群与宁静的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只有空中缭绕的薄烟笼罩了一切,和谐自然。

峰前建寺 名曰灵隐

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东晋咸和初,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由中原云游至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慧理和尚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灵隐寺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寺庙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共占地一百三十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

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巳岁闰五月》题记。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端坐蒲团之上,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文物,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很具观赏价值。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

穿过天王殿,迎面见到的是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巍峨,重檐高33.6米。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据考证,两石塔雕造于吴越末年。

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中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瓶,普渡众生,下塑善财童子及其参拜观音故事。观音两侧为弟子善财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

走过大雄宝殿,来到古树掩映的药师殿前,药师殿内供奉着药师佛像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大雄宝殿左为罗汉堂,陈列着五百罗汉线刻石像。在五百罗汉堂内新建有“灵隐铜殿”,其高达12.62米,为中华第一高铜殿,获世界吉尼斯最高铜殿纪录。

“灵隐铜殿”为单层重檐歇山顶的传统古建筑结构,飞檐雕瓦,翼角飞举,翼展达7.77米,底面5米见方。歇山顶上龙吻对峙,火球腾金,窗花、斗拱、雀替、龙柱、额、枋都精雕细刻,铜殿正方四面雕有四大佛山的自然风貌,或天苍地茫,玉宇澄清;或古刹巍峨,大江环流,展示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

灵隐寺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儒释交融,参禅论道,一吟一咏成为文化大观。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珍贵的文化遗产使灵隐寺名扬天下,也成为人们叩问心灵的圣地。

飞来峰上弥勒佛

穿过灵隐寺的牌楼,迎面而来一座陡峭的山峰,山峰旁边有一块大石头,上书“飞来峰”。飞来峰岩壁上雕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造像,这些神态各异的造像起自唐代,以后历代都有镌凿。

宋代留下的造像中,最突出的有两组。一组镌刻于宋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其中心人物是端坐在莲花座上的卢舍那佛,左边骑在狮身上的是文殊菩萨,右边骑在大象背上的是普贤菩萨,像中分列左右的还有天王和供养菩萨。另一组就是名闻遐迩的弥勒佛造像。

这尊弥勒佛像镌造在飞来峰沿溪涧一侧的石壁上,袒胸露腹,张嘴哈哈大笑,眉毛漾开而眼睛几乎笑成两个月牙形,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佛像正好遥对着通往灵隐的路,像一位好客的僧人,笑着迎接前来灵隐胜境的客人。

石壁上的弥勒不似佛龛中的弥勒那样脸朝山门端然而坐,而是随意地斜靠着石壁,右手搭着的地方是一只大大的布袋。飞来峰弥勒佛造像的这个特征,并非宋代工匠凭空想象捏造,而是从真实的历史人物中衍化出来的。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五代朱梁时浙江奉化县岳林寺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随遇而安,心地坦诚,无牵无挂,这对于生活非常艰苦,又要为社会动荡提心吊胆的寻常百姓而言,无疑具有令人羡慕的吸引力。布袋和尚敞胸露肚、长相富态、与世无争,让人觉得和善可亲。据说布袋和尚有一次在大雪中卧地而眠,身上居然没有积一片雪花。人们对此甚觉奇异。他又有偈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皆不识”。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弥勒再世。他圆寂后,很多寺院都塑有他的佛像。

飞来峰石壁的弥勒佛造像,更接近布袋和尚的原型。宋代的工匠们或许深受杭州习俗的影响,不自觉地把布袋和尚的形神风采糅进了这座弥勒佛造像,使弥勒佛造像变得更加慈爱,讨人喜欢。到灵隐来的游客或许对大殿里的佛像还有敬畏之感,而在这尊弥勒佛造像前不但没有畏惧之感,反而觉得亲近可爱,这尊弥勒佛造像也早已被视为灵隐的重要标志。

康熙醉酒改“云林”

站在灵隐寺的天王殿前,抬头可见殿堂上方有一块巨大的匾额,上书“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匾额是清康熙皇帝第一次驾幸灵隐寺时题写的,相传这块匾额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话说灵隐寺住持谛晖闻说康熙皇帝要来灵隐寺,早命三百多寺僧穿戴齐整,跪候在山门外。他自己带领一些寺院骨干身披袈裟,手敲法器,头顶檀香,赶到一里路外的石莲亭迎接皇帝。康熙皇帝游完寺庙,命人在寺里大摆酒宴,一边喝酒一边吟诗。

酒宴中,谛晖和尚请求皇帝给寺庙题匾,康熙皇帝听到谛晖和尚请求,便满口答应,乘着酒兴,挥毫泼墨起来。他原想题“灵隐寺”三个字的,结果,酒意七八分,握笔的手有些浮,落笔一快,白纸上马上落下了一个大大的“雨”字,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字,繁体字是“”,“雨”字下面三个“口”一个“巫”。上面大半张纸给“雨”字占去了,下面三个“口”与一个“巫”写不下了,这可如何是好?如要重新写一个,这皇上的脸往哪儿搁?皇上怎么会写错字!多丢人啊!康熙皇帝的酒都惊醒了,一只手不住地捻他那撮山羊胡子,一只手握着笔,想不出挽救的办法来。围在旁边的官员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谁也不敢明说,只得站在边上干着急。这时,跟随康熙皇帝一起来的大学士高江村在自己的掌心里写了“林”两个字,装作去磨墨的样子,靠近康熙皇帝的身边,偷偷地对着康熙皇帝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心里大喜,赶快写下了“林禅寺”四个大字,将笔远远一掷,坐在旁边的躺椅上。

从此以后,灵隐寺天王殿前就挂着这块“云林禅寺”的大匾额。挂是挂着了,可杭州人并不买康熙皇帝的账,人们仍旧将寺庙叫做“灵隐寺”。

传说总归是传说,带有夸张的成分。其实,康熙皇帝将“灵隐寺”改为“云林寺”并非像传说的那样,而是有意为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冷泉亭记》中赞美灵隐秀丽景色:“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林木如云的实物为衬托,道出了灵隐一地山谷幽僻,林木叠翠,岚气氤氲,绕绕缭缭,简直就是一幅“云林”图。

灵隐寺中的传奇癫僧

朝拜过大雄宝殿,听完药师殿中的众僧唱诵后,注意力被药师殿右侧的济公殿所吸引。说起济公,最易联想到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播出的电视剧《济公》,游本昌扮演的济公,破烂疯癫、亲切又颇有几分滑稽,有关济公的故事也深入人心。

南宋时的道济禅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济公,在灵隐寺诸多佛教禅宗祖师中,算是比较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了。济公俗名李修元,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人。南宋淳熙三年,在灵隐寺出家。和其他禅师不同的是,济公平生嗜酒,曾写过一首诗曰:“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合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也有寺僧不满,慧远大师回复说:“法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耶?”所以,济公又称为济癫禅师。

济公曾用几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一生:“一张大口,不会非言,只会吃酒。看看白头,常常赤脚。有色无心,有染无著。醉眠不管江海波,浑身蓝缕害风魔。桃花柳叶无心恋,月白风清笑与歌。倒骑驴子归天岭,钓月耕云自琢磨。”

走进济公殿,殿中央供奉着的济公像,是以清代画僧竹禅所绘的济公像为蓝本铸成的青铜像。殿堂内部,是按照唐宋时期的禅堂风貌进行装修的。左右四面墙上是十八幅壁画。

壁画以土黄色为底色,也就是敦煌泥的颜色。画则用了沉静肃穆的水墨画,以黑白为主色,稍稍有几抹朱红,色彩淡雅,一眼看上去,就好像一幅江南山水画在面前展开。十八幅画很大,高3.16米,宽近3米,十八幅连在一起总长有50米,刚好环绕济公殿里的墙壁一周。进门往左,左手边就是十八块画板的第一块了,画的是济公父亲行善的故事,接着就是济公降生了。这十八幅画是一整串故事,看下来,正好是济公的一生。

从济公殿出来,已接近下午时分,藏经楼前的竹林在风中沙沙作响,古老的寺庙以宽容、博大的胸怀慰籍着每个人的心灵,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一片佛国净土之中。

小贴士

寺院上香礼仪

①进寺院:要从左往右绕,不可从右往左绕,这叫右绕塔寺。

②进大殿:要往左进,抬左脚进门。要往右进,抬右脚进门。不可在正中间拜佛,因大殿里中间的拜垫,是寺院方丈或当家师主法用的,其他人不可。

③进殿堂:不可在正中间问寻(即鞠躬)必须到两侧方可。因中间只有方丈及当家才可。

④烧香:最好在寺院殿堂外面的大香炉烧香,因寺院大多数使用木料建筑,在殿堂里烧香,如有不当会烧坏寺院物品。

汉地寺院拜佛动作解说

①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②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③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④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是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⑤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⑥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撑起,直腰起立,两手合掌立直。

上一篇:神龙汽车:信息化战略促企业管理变革 下一篇: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20例原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