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写作心路探绎

时间:2022-07-14 01:57:59

《明天不封阳台》写作心路探绎

《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8年级上册“人与环境”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作者对明天“要不要封阳台”的态度转变为叙事线索,即从决定“封阳台”,到犹豫“封不封”,再到暂时“先不封”,最后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这是一条明线,也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再仔细研读,究其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却发现其中潜藏着一条情感变化的暗线,即作者所说的――“我的那一片恬淡而和谐的思绪”。在探寻作者思绪流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作者的这次写作历程不是一般意义的散文情感转变,而是一次精神的心灵回归。

一、“站”――梦在远方

文中第2小节开头写道“我和儿子站在阳台上,从12层楼的高处眺望着沐浴在晚霞中的都市”。作者回忆起10年前,刚刚来到这里的情景:萋萋荒草,幽幽土路,往昔的一切就如渗入泥土的老酒,醇厚甘甜,韵味无穷。笔者以为作者看到了身边的儿子,更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也曾“在草地上蹒跚学步,在夏季的草地上捉过小虫和蚂蚱”,每天与自然妈妈在一起玩耍,在这快乐无忧的日子里,自己慢慢长大,慢慢不再满足自然妈妈给予的花草、小虫和泥巴……于是,为了心中的梦想,离开了故乡,走进了都市,并安了家。

如今,作者“站着”眺望远方,看到了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身边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变化莫测的霓虹灯塔,川流不息的交通枢纽,五彩斑斓的游乐童话。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诱惑和鞭策着作

二、“蹲”――爱在脚下

阳台上几声“咕咕”的叫声突然打断了作者的思绪,原来是一只受伤的鸽子,逃躲在阳台的一只闲放着的书架下。当作者蹲下身子,那只鸽子蜷缩着身体,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他。它扑打了几下翅膀却未曾飞走,就在它羽翼开合时,作者见到了正在孵育的两只鸽蛋,看到了它翅膀上的一块血痕――那分明是有人在它飞翔时用气枪打伤的痕迹,并从鸽子的外形和色泽判断出这不是一只名贵的鸽子。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也许是这只鸽子“因太普通而被主人遗弃了”,也许是因带着身孕落队了,命运对它已经够可怜了,谁知又有黑手在背后瞄准了它。幸好射中的是一只翅膀,它带着残臂,忍着伤痛,又坚持飞了很久。一路上,担心再遇伤害,躲避稠密的人群,远离轰隆的机器,渴望能有一个避难的屋檐。可如今大多数人家的阳台都封闭着,满眼找寻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但为怀中的那两只鸽蛋,两个鲜活的生命,好不容易才在这鳞次栉比的水泥“森林”中,找到了一处尚未封闭的阳台。

这份对生存的迫切渴望,来自母性的伟大力量,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深处。原来,曾经的梦想不在远方,而就在我们身旁。我们只有学会从“居高临下”到“平等互爱”,从“眺望远方”到“留心脚下”,从“看到弱者为护幼生命而挣扎不屈”反思“强者不能为一己私欲而泯灭良心”。因为,一切生灵都有着血脉骨亲。

三、“趴”――心在呼唤

作者的思绪不觉又飘向了那一年的内蒙古茫茫草原之旅,还清晰地记得那片无际的草原与长天相接。在天地相接处,依稀传来牧羊人的悠扬的歌声,一群群雪白的绵羊在蓝天下慢慢移动,已经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羊群。此时此刻,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作者,竟情不自禁地趴在了地上,大声喊着“我回来了!”仿佛他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份情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随后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大地母亲的心音。

不难想象,常年生活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森林里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坚硬”、“拥挤”、“狭小”、“快速”、“紧张”, 当看到那“与长天相接的、无际的、碧绿而柔软的草原”、“一群群绵羊在悠闲地散步徜徉”,在这份广袤而柔软、祥和而安宁的地方,人则显得多么的渺小而孤立,他们就如牛马羊羔,都被天地父母揽在自己的怀抱。看到牧羊人相亲相爱,勤劳本分,世代以牧羊为业,不知道什么是压力,不需要思考太多,这份快乐幸福悠然安宁的岁月,是那么的令人感动和向往。尤其当作者感到眼中“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羊群”的那一刻,才真正领悟到“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真谛!万物的生命原来都来自广袤的大地,它才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唯一的母亲。大地孕育了万物生灵,若干年后,生灵万物也必将回归于大地的怀抱。于是,他忘情地“趴下去”,大声告诉天地父母,“我回来了!”不管我们为了心中的梦想,走出家门有多远,但我们却从不曾真正远离。

纵观文本始终,作者由“站着”到“蹲下”再到“趴下去”,看似表面的身体动作的变化,心灵的思绪却掀起了层层浪花。这期间灵魂的净化和升华,不也正告诉人们,要学会“蹲下”甚至“趴下”我们自以为高贵的身躯,平等地看待一切生灵,慈悲地善待一切生命,在真心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获得精神的安宁和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226000)

上一篇: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下一篇:浅谈议论文教学内容的序列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