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与激发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

时间:2022-07-13 08:47:07

巧问与激发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目标,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往往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台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意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提问角度,以便使问题提得巧,能发人深思。例如,教学《苏州园林》,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园林作为苏杭美的代表有什么特点呢?它到底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完《苏州园林》后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显然,这样设疑导入,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进而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悬念的巧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自觉主动地去探求问题的答案。比如,在教小说《蒲柳人家》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都有自己的外号,如李逵叫“黑旋风”,吴用叫“智多星”等,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人物有自己的外号,一个名为“一丈青大娘”,一个号称“何大学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很想知道这两个人物的故事,就会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内容。在教学戏剧《威尼斯商人》时,不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前半课文,在矛盾冲突最紧张的时刻,停下来,提出疑问:“在这关键时刻,是谁从天而降来挽救巴萨尼奥?他又该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继续往下阅读,就能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就能很快认识主人公鲍西娅的形象。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设置悬念性问题,可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及时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富有情趣的巧问能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教学史上的一个经典的案例很能说明问题,美国波士顿州立小学的爱利普老师在上语言课时,先请一位同学上台绘声绘色的讲述了童话故事《灰姑娘》之后,提了几个问题。“你们喜欢谁?为什么?但是这个故事真的完美无缺吗?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有不合理的地方,它在哪儿呢?”孩子们在轻松的对话中,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善于质疑的信心,又收获了快乐,这是很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

变换角度的巧问,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妙用。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不问“年且九十”的“且”是什么意思,而问“愚公多大了?”不问“孀要遗男”是什么意思?而问“这个小孩跟愚公去移山,他父亲肯让他去吗”?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将“卷云有哪些特征”的问题改为“有些云叫卷云”,这里为什么用“卷”字呢?这些问题改变角度后,比较新颖,而且能收到“摘果子先跳”的效果,更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针对空白的巧问能激发学生想象,趁机进行写作训练。比如学完《春》后,可问学生春的图景多姿多彩,除朱自清笔下的“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外,你脑海里还会浮现哪些图景呢?何不用笔把它描绘下来?学习《芦苇荡》时,小女孩躲在荷叶下,目睹老头子智勇斗鬼子的场面时,内心活动及过后情节的发展都没有写,你能把它补充下来吗?这样一来,教师利用文章的空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写作训练。

歌曲导入,现在学生特别感兴趣。在课堂导入中引进一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歌曲,并加以引导,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的。

如我在教学《敕勒歌》这一课时,先播放腾格尔的《天堂》,然后声情并茂的诉说:“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同样,教读《春》可播放《春天在哪里》;教读《童年絮味》可播放《童年》。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巧妙设计提问和激发兴趣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精心设计,不断总结,才能达到为语文课堂教学推波助澜、增色添彩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教体局电教馆)

上一篇:用儒家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下一篇:新课改下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