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

时间:2022-07-13 07:11:08

读了《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中旬)江苏省无锡市教科院周建勋老师的《也说“导学案”》一文,受益匪浅,让我对之前我所编的导学案思考了许多,也对目前都在用各种各样的《导学案》有了进一步的深思,我们有时的确没很好的发挥导学案的功能,有时甚至是扩大了它的功能,正如周老师所说,有时我也把教学目标的内容列入了《导学案》,这的确给学生自主学习增加了负担,特别是我们数学教学该老师讲的还是要老师讲啊!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我想对《导学案》的编制的浅谈点体会。

一、《导学案》的使用要基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首先学生有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没有的要加以培养,不能任何一课都拉起来用《导学案》,听公开课或优质课时就见到过这种情况,特别是借班上课时,我看多数老师都用了导学案或学案,《导学案》只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如果老师在用这些导学案或学案之前能给学生相应的指导,这样我想所用效果肯定要好些,你想在刚上课时或上课前,老师呼啦发个《导学案》给学生,会给学生增加压力,再者,学生的学习思路会受这张《导学案》的局限的,有的老师设计了些过高的问题或内容,学生会受到思维的局限,如果每份《导学案》的设计都适合于所在班级的学生,如果能给学生有自主学生的时间,也许会达到《导学案》的功能,但在许多优质课上又没有看到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啊!这点有时我也感到很茫然。

其次符合班级学生的总体知识水平,如果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在中等偏上,那可以设计些稍有梯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甚至能有学生自学懂将要学的课时内容,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ax2+bx+c=0,就可以设计ax2+bx+c的值还可以是其他值吗?如果学生的整体水平偏低,如农村的学生,那就要编些中等或稍许简单的《导学案》的内容。

二、数学课的《导学案》必须设计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的问题情境

这点我非常赞同,每一节数学课无不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天地,思维是数学的体操,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每节课老师备课时必须把它纳入这节课的能力培养范围之内,以知识为框架的数学思考能力那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数学,数学不是死记硬背就行了,它是有一环套一环的知识体系这条明流,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这条暗流是对学生能否把数学学得灵活,学得透彻起作用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就需要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支撑。

三、数学课的《导学案》不是数学题目的堆积

我见过市场上多数的导学案就是题目的堆积,一份《导学案》有20-30个题目,即一节课学生要解决这么多数学题,你说这样的《导学案》对学生上课的用处有多大,只会给学生加重负担!我觉得如果是要讲题型的话,可以在《导学案》上出几个典型题目,再让学生在自学时把它变式,由这个题你会把它变为那些题,让他们也当回孙悟空不是更好吗?这样学生是不是真正动脑子了呢?我觉得这样做可以很好让学生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同时也会感到解数学题的乐趣。

我校已实施《四型高校课堂》已一年半的时间,是我们老师自己在编学生所用的《导学案》,现在反思起来,的确有很多不适合于学生之处,我相信现在有这么多老师,有的甚至是专家对《导学案》的编制如此关住,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一定会编制出适合于我们自己学生的《导学案》。

以下是我现在编的一则《导学案》:

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四型高校课堂”导学案

一、自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会由题意列出最简单的不等式

2会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

3理解描述不等关系的词语,例如:理解生活中有一些描述不等关系的词语,例如:最大(小),最高(低),超过,低于,不超过,不低于,以上,以下,少于,不少于,打破某项记录,限速,限高,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不等于…理解正数,非负数,负数等等用不等式表示的方法。

4根据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学习重点:认识不等式

学习难点: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二、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奏前乐

问题情境一:请把你和你爸爸、妈妈的体重称下,看谁重?你们三人的身高也比较下?再如:

一辆轿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是akm/h,已知公路对轿车的限速(不超过)是100km/h,那么你如何表示a与100的大小关系?

问题情境二:请你比较以下有理数的大小:(会用不等号等不等号连结两个数)

①8 5,②6 -2,③0 7,④-5 0

3a与2a的大小呢?你会比较吗?

问题情境三:试一试: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关系

1.a比2大;

2.x与-4的差是正数;

3.x与2的和是非负数;

4.x的6倍与3的差是负数;

5.5a的3倍与5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

问题情境四:探究以下式子是否成立?

①8+3=5+3;②6-4=-2-4;③8×3=5×3;④8×(-3)=5×(-3);如果将以上的等号换成不等号,你能有奇妙的发现吗?

问题情境五:出几个大小比较的问题与你的同伴交流

趣味问题:a克糖水中有b克糖,再加入c克糖,糖水变甜了,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关系吗?

问题情境六:自读教材P23-26(每个学生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不等式,把数学生活化学习,这样数学就不是枯燥的,无味的,难学的,这是沪科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7章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第三章通过一次方程(组)对相等关系进行了探讨,第1章学生已有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技能后,学了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有了列等量的技能,再列出式子的不等关系,我认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不等式性质的探讨,类比等式的性质,只有性质3的学习是对学生思维的颠覆,受到负迁移的作用,学生会一时难以掌握,容易出错,所以《导学案》里没设计,我觉得这应该是教师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建勋《中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1-2期(中旬)126-129

上一篇:谈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下一篇:浅谈初中美术课堂中文化氛围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