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平:诗质画境的金砖传人

时间:2022-07-13 05:37:47

“万年澄泥,百年工艺”,作为“袁氏堂”促织盆、金砖雕刻传人,四十岁的袁中平儒雅自信。他在默默耕耘的三十年多中,丝毫没有动摇过继承祖传技艺的执着和信念,这位从小“玩泥巴”的男孩,如今已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荣获“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看了他的作品,欣然题词“诗质画境”相赠。

在“中平澄泥堂”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一个黄土堆。这可不是一般的泥土,是阳澄湖湖底上万年的澄泥,真可谓院中藏有“黄金土”。这是袁中平制作金砖砖雕、蟋蟀盆、金砖书写板的原材料。在袁中平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了精美、古朴、典雅的砖雕作品,其中独特的砖雕屏风、台屏成为一道夺目的风景。记者以往看到的砖雕大多是门楼,象这样方型、圆型的精巧台屏还是第一次见到。

袁中平生长在苏州相城区元和镇御窑村里,此地有千余年烧制砖瓦的历史。明清时期以专为皇家宫殿烧制“金砖”而闻名。“金砖”的最高境界是“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在元和镇上的“袁氏堂”金砖就能达到这种境界。“袁氏堂”还是“澄泥蟋蟀盆”世家。民间有歌谣赞道:“御窑袁氏堂,艺术流传长,事事求和谐,避邪又吉祥。”从同治年间袁中平的太祖父袁鸿德算起,曾祖袁恒顺、祖母袁阿招、父亲袁生达、叔父袁志良都是当地制盆的领军高手,到他已是第五代传人了。

袁中平从小痴迷于这门古老艺术。幼时,祖母、叔父向他传授制盆的祖传秘诀。17岁起,他就独立制作澄泥蟋蟀盆。他秉承袁氏堂“严、细、精、巧”的理念,所制之盆,线条圆润。轮廓分明,色泽和润,包浆丰富。抚之手感细腻,敲之隐隐有金玉之声。全国各地慕名而来采购的客商接踵而至,他的蟋蟀盆还被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的客商收藏。

袁中平善于创新,设计开发创作了铜鼓盆、螺丝盆、八仙盆、竹节盆等许多花色品种。有人观摩了袁中平制作蟋蟀盆过程,作诗赞道,“腻润圆莹光鉴影,谁知御玩土泥身?千研百擂细澄出,火炼水磨精气臻。温玉缕冰添雅趣,秋窗促织逐霜晨。半闲堂上几曾见?绝艺吴中数一人。”他制作的蟋蟀盆精选泥料,仅泥就要经过选土、做细、晾干、浸泡、筛滤、沉淀、储藏、练泥等20多道工序。泥料取自阳澄湖底泥,制盆的最佳时间为清明至霜降,全部由手工操作,细算起来,有1 00多道工序呢!

2001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展上,他的《百子图》蟋蟀盆作品获得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在首届天津中华国际民间艺术展上,他的蟋蚌盆《三月九花》获得金奖。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他的《麒麟唤真龙》澄泥蟋蟀盆获得银奖。袁中平并不满足于祖传的蟋蟀盆,他还向砖雕领域进军,他的金砖砖雕被称为“相城一绝”。袁中平告诉记者,在金砖上雕刻难度比较大,相对来说,书法要比图像好雕刻一些,而镂空的人物花卉,对砖的韧性要求更高,一不小心一块金砖就“雕崩”,成为废品。

2003年,袁中平首开苏州民间艺人抢注商标的先河,同时注册了“袁中平”、“袁氏堂”、“中平澄泥堂”三个商标,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去年,他又为自己研制开发的“金砖书写板”申报了“苏宝”商标。澄泥砖细腻环保,不是宣纸却胜似宣纸。只要一支新毛笔和一杯清水,就可在金砖上挥毫练笔。袁中平历经多年研究,成功地研制出可供练习书法之用的“金砖书写板”。现已开发了“单砖”、“双砖”、“三砖合一”等10多个金砖书写板品种,受到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近年来,袁中平喜事接连不断。“金砖书写板制备方法”获得国家专利,“中平澄泥堂”获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澄泥蟋蟀盆技艺”通过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评审。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父亲袁中平悉心传授下,17岁的儿子袁超刻苦钻研,现已全面掌握了各种制作技巧,被苏州老字号协会认定为“袁氏堂”第六代传人。

上一篇:展会 第3期 下一篇:学习世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