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上《农作物生产技术》理论课的

时间:2022-07-13 04:44:39

我是这样上《农作物生产技术》理论课的

摘 要: 《农作物生产技术》理论课教学要做到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授课的方式;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注重延伸;加强课堂互动,注重进行直观教学并善于利用故事加深学生记忆;精心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善于利用课堂小结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 《农作物生产技术》 创设情境 巧妙设疑 联系生产 知识延伸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种植专业重要的而且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并在教学中做到了突出实践教学,然而,由于学生生源素质下降,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做到理论与技能“够用”,特别是如何把理论课上好,其实还是让有些老师感到很纠结。

笔者认为,要上好该课程的理论课应该做到:除了要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之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合的学生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注重创设情境、紧密联系生产、注重知识的延伸、巧妙设疑、补充知识,做好铺垫,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尽量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在《农作物生产技术》各论中,所有作物的生产技术内容的编写,都在前面安排了该作物的“形态特征”这个内容,应该说这一节的内容还是很重要的。但是该内容的编写大多平铺直叙、与生产联系得少,因此很多老师反映学生对此节内容不重视,上课时积极性不高,效果差。下面,笔者就以自己如何上《玉米的形态特征》这一课为例,说一说如何上好这一内容。

一、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授课的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强调要“因材施教”,因此,教学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目前我校的学生,绝大部分系初中学业成绩偏下的学生,很多连中考都没有参加,学业基础知识很不扎实。因此对专业基础课知识也掌握得不够好,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授课时必须做到语言通俗易懂,循序渐进,上课时特别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实用”的原则,加强师生课堂的互动,提问题做到难易适中,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而跟上教师授课的节奏,实现教学相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简单介绍作物(玉米)的主要的形态特征,即根、茎、叶、花、果实等的形态特征及功能,看起来好像可有可无,实则是为“玉米的生产技术”做铺垫,其实内容还是重要的。前述讲过,内容的编写大多显平铺直叙、与生产联系得少。因此学生很容易认为该内容不实用,如果在教学上按部就班,学生就易产生疲劳。因此,笔者认为,在本节课内容的教学设计上,除了要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外,还应当根据玉米生产整套技术知识教学的“应知应会”需要,多联系生产实际,做到既为后边的教学做好铺垫,又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笔者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让学生了解各形态器官的构成(或组成)及功能;难点是: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上,为了克服本节课内容平铺直叙、与生产联系少、容易引起学生疲劳的困难,关键在于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热情,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本课内容上,由于该内容平铺直叙、与生产联系得少,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激起一池春水”的效果。

因此,在《玉米》的《作物的形态特征》的教学中,笔者这样导入新课:

简单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后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介绍了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了解到了玉米的生产面积之所以比较大,原因是玉米本身全身是宝,而且产量比较高,因为玉米比较耐旱,那么,我想问大家的是:为什么玉米较其他禾本科作物耐旱呢?”

这样,以问题导入新课,马上吸引了同学的的注意。但是笔者并没有让大家直接讨论,而是话题一转,说道:“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大家马上回答,因为它包含在我们这节课的不同的各阶段的内容里,我希望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看我们一起学完这一节的内容后,哪些同学能从中找到答案。”

这样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怀着急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进入了听课状态……

而用这个问题导入新课,妙处还在于: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个统领整个课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掌握好“根、茎、叶、果实”等的形态及功能,并且整体综合分析,从而回答好这个问题。这样,通过巧妙设疑,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三、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

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要是不要用“灌”的方式授课,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导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课本的大部分内容较为容易,在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的疲劳,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笔者主要采用了“教师提问(和提示)教师提问、做好铺垫和提示,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实际、展开联想、积极回答”的“任务驱动式”方法和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笔者的引导(提问)下,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加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产,补充知识,做好铺垫,注重延伸。

由于教材中部分内容写得过于简单,又没有联系生产的实际,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掌握其中的知识,必须联系生产的实际加以延伸,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实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完“根的组成和功能”后,一方面笔者补充了“气生根的功能”,即“气生根入土后也能具有吸收的功能而且成为永久根,根据有关专家的割根试验证明,越是上部的根对产量的贡献越大”的内容,然后提出了“学习了根的形态和功能后,在生产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的问题,让学生加以讨论,并适当以提示等方式,让学生找出答案,然后进行归纳,得出这样的答案:(1)深耕改土,精细整地,起畦种植,以加厚耕作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疏松透气,为创造根系生长的良好环境,促根深扎、根系庞大;(2)增施有机肥,深施基肥,最好全层施肥,以促进根的生长、深扎;(3)苗期勤中耕松土(但要浅,以保护根系不受伤)、蹲苗,促根系生长良好;(4)中期结合施肥进行中耕培土,使气根入土起到吸收和加固防倒的作用。

这样通过适当“补充知识、做好铺垫、注重延伸”的设计授课,既让学生感到:这节课的内容看似无用,实则是为生产上所采用的技术做准备的,所学的知识很实用,又让学生感到:课本中的内容,只要善于去吸收、思考和运用,都是有用的。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善于联系生产实际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在学习“叶”的部分时,围绕“叶”的“结构与功能”,笔者复习了叶的“气孔”及“运动细胞”的功能,让学生知道叶片气孔能控制水分的蒸腾,运动细胞可以使叶片卷曲从而减少对水分的蒸腾,从而提高抗旱能力;又如讲种子的部分,笔者补充了“玉米种子粒大,种子淀粉含量高,因此吸湿性强”的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参考找到“玉米为什么较耐旱”的问题答案做了很好的铺垫,为解决生产上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得。

五、注重直观教学。

运用直观教学法能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知识。中职学生基础差,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大力提倡直观原则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直观教学,让形象由静变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比如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形态特征的各部分,笔者或利用实物或利用模具、图片(幻灯片)等来进行展示。又如为了说明玉米粒的行数是双行,笔者准备了几个玉米品种的玉米棒,让分组学生亲自来数。通过直观性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六、善用故事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小故事,不但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强学生记忆。

比如在这一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牢记“玉米粒的行数是双行”这一知识点,笔者除了准备几个不同玉米品种的玉米棒让学生亲自来数,在数之前还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年,我校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在进行职业技术工种鉴定的技能考试,考试的项目刚好是进行玉米穗部性状考查,有一名学生在数了行粒数后,在“粒行数”一栏中填上了“15”(行),结果考试结束时负责考评的老师就说,你搞错了。因为被扣了分,所以这位同学觉得很委屈。他想:那位老师又没有亲自去数,如果亲自数了,然后和他对质,真的是他错了,那样扣分他才会心服口服。

接着笔者问:“同学们,你们想想,那位老师为什么不亲自去数就判定这位同学填的就是错的呢,他的做法有道理吗?”同学们纷纷表示:那位老师的做法没有道理。这时,笔者让同学们自己亲自数手头上的玉米棒的行数,并让他们认真看书,经过亲自数和看书,他们才知道,原来玉米的行数都是偶数,这时他们才回过神来,原来那位老师的扣分是有依据的,那就是:“玉米的行数不可能是单行的”。后来学生说,不管过了多久,只要提到玉米的行数,他们就忘不了笔者讲的这个故事,也就牢牢地记住“玉米粒行数为偶数”这一知识点。

七、精心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课件,在教学上,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授课,尽量克服讲授法的弊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很明显,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由于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进度相对会加快一些,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增加教学互动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实践。另一方面,CAI课件把生动的动画、图形、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配音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1],增强教学效果。

八、利用课堂小结,提高学生的能力。

恰当的课堂小结,体现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提高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由于内容相对简单,因此,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在课堂小结时,笔者采用了让学生(点名或自荐形式)小结,然后笔者和其他同学采用完善补充的办法进行课堂小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九、注重德育教育。

德育为首。教学中要注重并善于渗透德育教育,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进入教室开始,注意观察学生做得好的方面,比如仪容仪表、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等,及时给予表扬,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联系实际思考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比如在讨论总结了“学习了根的形态和功能,在生产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后,笔者趁机教育学生:“同学们,你们看,为了让根长得好,生产上就需要采取这么多项措施,搞农业生产多不容易啊,所以,作为种植专业的学生,你们应该比别人更容易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这名诗的含义,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粮食,做厉行节约、低碳生活的模范。”

参考文献:

[1]廉华,马光恕.利用CAI教学课件提高《蔬菜生产技术》教学质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VOL15(21):265-266.

上一篇:《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中的互动型课堂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