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壁赋》中依次发现三种美

时间:2022-07-13 01:43:45

宋代文人苏轼所创作的《赤壁赋》,在后代一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篇作品创作于宋朝元丰五年,当时作者正被贬官至黄州,在政治上处在极度抑郁和苦闷的境地,但是作者却可以用自我排遣的心情来解脱,从而写出了旷达与惟美的佳作。本文尝试运用从作品到作者的思路,分析《赤壁赋》所蕴含的三种美,以便让教学过程更加顺畅。

一、作品的语言之美

《赤壁赋》在语言上表现出精炼优美的特点,文章中构建出的形象准确、生动,能够迅速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例如在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中,苏轼仅仅作了一点渲染和勾勒,而不是进行详尽的铺排描写,便让画面鲜明的呈现出来,且显得极为空明疏朗,让读者的想像空间由此变大。比如在描写“风”时,将其称之为“徐来”,让人很容易感受到秋气的爽朗;在写“江面”时,称之为“水波不兴”,让人感觉到秋江的平静;同样,在写“白露”时用“横江”二字,在写动作时,用“纵一苇”和“凌万顷”两句,都有着其他词句难以达到的韵味。特别是“箫声”一段尤其精彩,苏轼采取一连串比喻的手法,很好地抓住了箫声所具有的特点,当看到怨、慕、泣、诉这些字时,读者皆可以感觉到箫声那幽咽与哀婉的腔调。在教学初期的朗诵过程中,学生如果无法体味这些特点,教师则需要刻意加以强调。再比如《赤壁赋》里面对偶句、四字短句应用较多,这也使本文读起来有着琅琅上口的音韵之美,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熟读、精读,相信学生定能从中体味到作品语言之美的独特魅力。

二、结构的形式之美

苏轼的这篇《赤壁赋》在结构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形式美在于,它中间采取了主客问答的方式。从先秦开始,一直到汉朝为止,散文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单句特点,六朝以后,骈文开始大量出现,对辞藻、排偶、音律等非常讲究,但也由此带来了内容的华而不实之弊,唐代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殆至晚唐,古文运动也终于趋向衰落,使得文风重新回到讲求雕章琢句的境界中去。到了北宋苏轼时代,则又提出师法韩愈、文道统一的观点,于是才有了所谓宋朝散文六大家,也才有了苏轼的这篇平易自然的《赤壁赋》,但在形式上,赤壁赋则依然有前朝遗风,保留了主客问答的华丽形式,作者虚拟出一个“客”来,用于和作者对话,表现作者思想中矛盾的一面。苏子同客在情绪的宣泄上是完全不同的,想法有差异、表达有区别,这很明显是作者苏轼在贬官外放后的痛苦的人生思索。教师若是带领学生细推究之,则完全能够从中发现作者痛陈其胸前空阔的思绪。这种形式取法于屈原等先贤,受汉赋文章形式的影响,然而苏轼又能在文章中大胆打破辞藻、音律等的桎梏,克服其弊端而彰显其优美,这是值得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表达的。

三、作者的人格之美

《赤壁赋》创作的时间,正是作者政治上不得意之时,在心情极度困顿、精神压力极大的情形下,他自然更容易有一种世事无常、人生若梦之感。然而可贵的是,作者苏轼并未因此对人生采取否定态度,而是想办法自我超脱,以一种超然旷达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境遇。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去发现,在文章里面,作者渴望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里找到感情寄托,这是不屈从于生活无奈境遇的良好心态。了解了作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后能够发现,苏轼胸怀旷达,而且在政治上颇有远见与抱负,但当这种抱负无从实现时,他只能在月夜美好景色中自顾酣畅淋漓与酒酣耳热,同时在月光盈虚中体悟万事变化。特别是当写到想当初魏武兴兵南下、横塑赋诗的一段历史时,此时的苏轼虽然会产生“千古风流人物”俱被大浪淘尽的悲凉之慨,然而与此同时,他还有一种英雄可贵之处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被冲淡之想。精神可以永存,无论是英雄还是凡人,只要具有旷达和超然的心态、刚直和赤诚的境界,就能够泰然面对各种人生不幸,也就能使自身价值为世所见、为人所钦。所以,暂时的苦楚又算得了什么呢?一切都可以放开,因此苏轼最后落笔道:“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体会到了《赤壁赋》这篇千古名文的文句之美、形式之美后,还应当继续深入了解,明白使文句之美、形式之美得以展现的深层次原因――作者那心灵的高尚之美。苏轼将其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的一切、还有时代变化中自然流露的一切,都倾注于自己的文章里。学生如果细细品味,是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苦痛的,然而他却因苦痛而富饶,由沉醉而清醒,在打击面前变得更加坚强,特别是在他由京城向外流放的过程中,更能够从虚无走向现实,体味到民风民情,从而为接下来的政治抱负奠定基础。这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是支撑文章不朽的原动力,更是千载之后课堂中学生需要深入体味之处。

苏轼身处困境时,多数是用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来接纳不幸,在此过程中,他将儒家坚毅精神、道家超然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消解痛苦的目的,也让其作品展现出别人难以比拟的魅力。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魅力固然值得学生欣赏,而其背后作者本人的魅力也同样应为学生所注意。

(阚海燕 江苏省淮安中学 223200)

上一篇: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下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职旅游文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