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

时间:2022-07-13 12:47:43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精神,保护、继承、弘扬我市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5.43%,全市的少数民族以苗族、布依族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全市18个民族乡。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市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精神家园。我市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搞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我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市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有效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当前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和方针

(一)工作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我市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三)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6—2010年)

1、2006年底前建立各级领导和工作机构,组织专业队伍,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

2、制定普查方案和工作规划,分步实施,做好分级试点,全面普查摸底,逐步建立分级分类保护名录。

3、重点抢救濒危品类,抓紧对现存各类资料进行全面抢救整理。

4、配备专用设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和网络平台。

(二)第二阶段(2011--2015年)

1、建立健全全市专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发掘、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机构和科研机构网络,形成市、县、乡(镇)三级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2、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形式,全面系统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多渠道培训后备人才队伍。

3、结合特色文化乡、艺术乡、生态村建设非物质文化专题陈列馆、博物馆,基本建成相关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域和特色文化保护区。

4、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在民族工艺品、特色工艺品、旅游工艺品、民族文化音乐舞蹈等方面推出一批文化产业的名牌产品。

(三)第三阶段(2016--2020年)

1、全面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编制,以各种形式编纂出版和保护学术科研成果。

2、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3、市、区(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保护专业队伍达到素质优良、专业精通、结构合理、管理高效的标准。

4、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化和法制化机制。

5、建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和产业开发中心,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产业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支柱。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一)、开展普查工作。市及各区(市、县)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地非物质文化资源状况,制定好普查工作计划和方案,循序渐进地开展普查工作,做到按村落或文化带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确定一批具有较大历史价值、特色鲜明,又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的项目,制定保护名录,运用文字、录像、数字化和媒体等方式,对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上报省和国家有关部门,争取申报省级和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5年列入省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花溪区苗族挑花刺绣手工艺、乌当区香纸沟的古法造纸技艺两个项目,市、区要确保对其立项和保护的配套资金。

(二)建立协调工作机制。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级政府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各区、市、县政府要比照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的模式,成立相应的领导与工作机构(以下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使政府工作形成合力,切实推动保护工作。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是政府行使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各区、市、县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保护工作规划,切实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实保护工作经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处于濒危状态的重大非物质文化种类和项目优先安排,抓紧抢救,对破坏非物质文化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各级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工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民族宗教事务、公安、工商、建设、规划、教育、旅游、环保、体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按各自的职责,配合文化行政部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搞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市、区(市、县)文化行政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积极组建一支业务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队伍,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培训体系。市群众艺术馆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心,区(市、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建立相应的基层中心,形成市、县、乡(镇)三级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和展示。

(五)确保经费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安排保护专项资金,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争取国家和省的拨款。二是“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保护资金不低于50万元;各区、市、县财政也要安排相应资金,每年不低于10万元。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六)建立我市非物质文化网站,随时通报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作的进展情况。

上一篇:中学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下一篇:古籍文献流散轨迹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