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7-13 11:58:03

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

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直接关系到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所得,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金属和矿产品、粮食、农业原料等资源性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对各国的贸易条件变动产生了影响。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往往用该国的出口商品价格除以进口商品价格所得值来表示。一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对该国具有重要的直接和间接福利含义,因此每个国际贸易参与国都会想办法提升自己国家的贸易条件,寻求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21世纪后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分析

资源性商品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食品、能源、金属和矿产品以及农业原料等多个类别的商品,资源性商品一般是作为初级产品投入于工农业生产或者直接用于消费,它可以分为能源型商品和非能源型商品两大类。能源型商品包括原油、天然气和煤等,非能源型商品包括食品、农业原料和金属矿产品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市场影响力,贸易条件更容易受到资源性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

(一)能源型商品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资源性商品价格在20世纪90年代比较平稳,进入21世纪后,各种资源性商品价格整体明显上扬。其中能源型商品的表现突出,截至2008年6月,和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相比,能源价格指数上升了四倍多。这样的上涨幅度远远超过同期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上涨,也大大高于商品价格的平均值――所有商品价格指数。

(二)非能源型商品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非能源型商品的价格上涨时间比能源型商品的要晚一些。整体来看,非能源型商品的价格在1990~2003年期间表现得比较平稳,处于低位徘徊状态。从2003年开始,其价格上涨趋势表现得明显起来,价格上涨速度非常快。截至2008年6月,和1990年代的平均水平相比,非能源价格指数上升了大约2.5倍。从类型来看,不同种类的非能源型商品在价格上涨趋势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二、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分析

按照贸易结构的不同,在这里,将发展中国家分为资源性商品输出国和工业制成品输出国这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一)发展中国家整体贸易条件和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对比分析

从整体上来说,进入21世纪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获得了一定的改善,其中作为资源性商品输出国的能源输出国和农矿原料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改善非常大,而工业制成品输出国的贸易条件却呈现恶化趋势。从2000~2006年,发展中国家整体的贸易条件上升了7%,其中石油输出国的贸易条件大幅上升了71%,而工业制成品输出国的贸易条件则恶化了13%。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可以说发展中国家整体贸易条件的小幅改善是在资源性商品输出国贸易条件大幅提升的带动下获得的。

(二)具体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的对比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观察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对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作为石油输出国的三个代表国――尼日利亚、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在1999年之后都呈大幅上升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后的上升趋势更是明显,三国的贸易条件都有了有效改善。三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与本文前面分析的能源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作为农矿原料出口国代表的蒙古、智利、刚果、布基纳法索等四国在1999~2006年这段时期内,除了布基纳法索的贸易条件有所下降以外,其他三个国家的贸易条件在2000年之后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作为工业制成品输出国,在1999年以后,中国、印度、韩国和菲律宾的贸易条件呈现出不断走低的态势,四个国家的贸易条件在2006年时相对于1999年都有较明显的下降,这与工业制成品输出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相一致。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资源性商品输出国受益于资源性商品价格的上涨,贸易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而工业制成品输出国的贸易条件则持续恶化。可以说,在21世纪初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的这段时期里,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有利于资源性商品的输出国。

三、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变化与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关系的实证分析

在本文中,资源性商品出口份额超过国家出口总量60%的,可归入资源性商品输出国类型;制成品出口份额超过国家出口总量60%的,可归入工业制成品输出国类型,其余没有归入这两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本文将不做分析。根据以上标准,将下列五国作为资源性商品输出国:伊朗(87.6%)、蒙古(78.7%)、尼日利亚(97.9%)、委内瑞拉(91.3%)、文莱(87.8%);将下列七国作为工业制成品输出国:中国(91.9%)、孟加拉国(89.6%)、印度(70.3%)、韩国(90.8%)、巴基斯坦(81.8%)、菲律宾(89.1%)、斯里兰卡(70.2%)。

(一)模型的变量描述及数据来源

本文将对下列影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量进行计量分析:资源性商品价格指数P(为能源产品、所有食品、农业原料以及金属和矿产品四类商品的价格指数的算术平均值。数据均来源于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8,以2000年的数值为基数,取值100)、进口国的收入水平GDP(采用世界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进口国收入水平的度量。数据收集于IMF官方网站数据库Data and Statistics)、出口国的汇率水平EX(采用一单位出口国的货币对应一定数额美元的标价法进行标示。各国的汇率数据收集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库)、发展中国家的类型Di(当发展中国家为工业制成品输出国时,Di取值为1;当发展中国家为资源性商品输出国时,Di取值为0)。

(二)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将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能消除样本数据的异方差性,因此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上述变量的对数形式依次表示为:LOG(TOT)、LOG(P)、LOG(GDP)和LOG(EX)。模型的设定为:

LOG(TOT)=C+βLOG(GDP)+λLOG(EX)+γLOG(P)+mDi+ui

变量均采用年度数据,样本期为1999~2006年。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1.对资源性商品输出国的五个代表性国家的计量分析:

从各个国家数据处理的结果来看,资源性商品价格指数P对五国贸易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并且统计上的显著性很明显。从资源性商品价格指数P的系数估计值来看,指数P每上升1点,五国的贸易条件也基本上能上升1点。从表1的估值结果可以很容易得出,五国的贸易条件改善的大部分功劳要归于资源性商品价格的上涨,进而说明了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对资源性商品输出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

2.对工业制成品输出国的七个代表性国家的计量分析:

表2估算结果表明整个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和优度。但有部分系数估算值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资源性商品价格指数P对上述七个工业制成品输出国贸易条件的改变的影响是负的,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表明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对工业制成品输出国的贸易条件变动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

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总体有所改善,但是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却并不一致,其中资源性商品输出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而工业制成品输出国的贸易条件却持续恶化,因此,国际贸易的结果更有利于资源性商品输出国,而不利于工业制成品输出国;当然,进入新世纪以来资源性商品价格的变动对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对资源性商品输出国的贸易条件变动有显著的影响,而对工业制成品输出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则不明显。考虑到资源性商品的价格具有相当的波动性和周期性,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是否持续有待继续观察。

(作者供职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上一篇: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下一篇:国内高端泵业市场调查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