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数学课堂的四个不等式

时间:2022-07-13 11:13:11

新理念下数学课堂的四个不等式

多年的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数学课堂呈现出的可喜变化。学生的兴趣浓了,学得活了,课堂也更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但是在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误区,现提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1.创设情境≠摆设情境。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在整个情境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索中构建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前不久听了一节《角的认识》课,教师在上课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精彩的“校园一角”的画面。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这个校园很美,花坛开满了鲜花。

生2:我发现机灵狗在蹦蹦跳跳,很可爱。

生3:有两个同学在打乒乓球。

生4:还有两个同学在看他们打乒乓球。

生5:远处还有人在跑步。

生6:这好像是课间十分钟的景象。

……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又有新的发现,教师在不断地肯定,听课教师也不时为学生的可爱发现而开心一笑。可是,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实际上,教师创设此情境的目的只是让学生观察到花坛上有转角和乒乓球台有角,用此情境把生活中的“角”带进课堂,可学生说来说去却说离题了。这样的情境不求实效。

教学情境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和应用应是优化、恰当而合理的,应突出情境的功能性和实效性。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情境的创设要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服务。

2.合作交流≠放任自流。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使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要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学习的场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上计算课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一道计算题的计算,如在小组内一个摆学具,三个写算式。事实上,四个学生并没有合作,摆的只摆,写的只写。

导致以上原因主要是有些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只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忽略了教师的引导。如何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明确合作的目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探究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用合作交流来发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应考虑到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否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如果是一些较单一的问题,还是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更好。

(2)学生要明确合作的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把合作探究的任务交代清楚,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3)规范操作。合作学习的小组划分、操作规则、任务确定、时机选择都要合乎规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

3.尊重学生≠放纵学生。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对课堂教学而言,尊重学生不等于放纵学生,作为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提倡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要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地点拨或制止,不能听之任之,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4.省略

上一篇:渗透美育 培养兴趣 下一篇:“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复习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