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唐豪塞》中的爱情伦理观

时间:2022-07-13 08:55:31

瓦格纳《唐豪塞》中的爱情伦理观

《唐豪塞》是瓦格纳编剧并谱曲的三幕歌剧,1845年10月20日首演于德累斯顿宫廷剧院。戏剧来源于两个不同的传说:一为13世纪埃森纳赫瓦尔特堡的歌手比赛故事;一为骑士歌手唐豪塞在维纳斯堡的爱情故事。故事讲述吟游骑士唐豪塞沉溺于与爱神维纳斯的享乐,后来他厌倦这种生活回到瓦特堡。然而,他在参加唱歌比赛时却唱了一首称颂维纳斯之爱的赞歌,几乎被愤怒的骑士杀死。在深爱着他的伊丽莎白的保护和解救下,唐豪塞深感悔恨,加入了朝圣者的行列以祈求教皇赦罪。但他的罗马之行并没有如愿以偿,为此伊丽莎白忧郁而死,她舍弃了自身而使唐豪塞最终获得拯救。《唐豪塞》表现了所谓感官的爱情和纯洁的爱情之间的冲突,同时贯穿着“赎罪”的思想。在剧中,瓦格纳试图通过戏剧的方式来阐述两种爱情的冲突,同时向更高尚的爱情升华。

一、的痴迷

《唐豪塞》一开场,就定下了性的基调:在维纳斯堡,成群的仙女们在飞溅着泡沫的瀑布池旁跳着充满诱惑性的舞蹈,卖弄风情。而此刻,唐豪塞正躺在维纳斯的怀中,充分享受着之爱带给他的快乐,甚至于忘记了他作为游吟骑士的使命以及痴心等着他的爱人伊丽莎白。在维纳斯堡,除了感官享受之外,人类的原始欲望得以最大的满足和发泄,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从本质上不难看出,他们的爱是激情和本能不加以控制所产生的结果,并非建立在深厚的感情之上,所以注定不会长久。果真,唐豪塞很快便对这种充满的生活产生了厌倦,但维纳斯却不会轻易放过她的“俘虏”,盛怒中她诅咒唐豪塞回到尘世必定会因得不到宽恕而遭到不幸,唐豪塞情急之下求助于圣母玛利亚,最终还是从维纳斯手中摆脱了。

对于唐豪塞来说,维纳斯无疑是充满诱惑的,但终究只是一同享乐的玩伴而已。他们之间的爱,是以满足和外表吸引为支撑点,是在所谓的“爱情激素”的作用下,对异性产生的强烈好感而已。但激素只能调节人的精神,而非控制人的思想。没有感情基础、仅仅依靠维持的爱始终是脆弱的。再炽烈的爱火终究还是会熄灭。瓦格纳在这里阐述的之爱,虽然符合人类的自然天性,但缺乏理性和精神的沟通,时过境迁,如过眼云烟,终将随风消逝,这样的爱情注定是短暂的。

二、忠诚的消亡

唐豪塞在遇见维纳斯之前,原本是与伊丽莎白相恋的。但他又经不住爱神维纳斯的诱惑,终日在“最甜蜜欢乐的居所”里沉沦,成为她的俘虏。他的享乐建立伊丽莎白的痛苦之上,是对伊丽莎白忠贞爱情的背叛。但爱的激情是强烈的、不可抵挡的,它如同汹涌的洪水将唐豪塞的理I生与意志击溃,他明知道不应该变心,但又确实依恋维纳斯带给他的之情。他的行为违背了爱情的专一性。

厌倦了维纳斯堡荒淫纵乐生活的唐豪塞回到了瓦尔特堡,伊丽莎白见到浪子回头的唐豪塞非常高兴。然而,在歌唱比赛上,唐豪塞居然唱了一首维纳斯的赞歌,这是对维纳斯之爱的肯定,也是对伊丽莎白的又一次背叛!

请求救赎未果的唐豪塞在失意中又想起了维纳斯,就在他一念之间,维纳斯出现了,并向他再次展开怀抱。唐豪塞不顾沃尔夫伦的阻挡,不顾一切地要朝维纳斯扑去。这是本剧中唐豪塞对伊丽莎白的第三次背叛。最终,伊丽莎白的死使唐豪塞醒悟过来,他倒毙在她的棺木旁边,最终获得了赦免。

唐豪塞的爱情虽然多情痴心,但只是出于个人的私欲,这样的爱情抛弃了伦理责任,丧失了理性之根,并非高尚的爱情。这种至上、缺乏忠诚的利己之爱是对爱情伦理的解构。

三、至死不渝的爱

在剧中,瓦格纳将伊丽莎白塑造成一个痴心的爱者,完全信任和崇拜着唐豪塞,她的爱已经达到完全忘我、无我的境界。在她的思想中,爱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比她的生命还要重要,在必要时刻,她可以向爱人奉献出一切,包括自己的宝贵生命。她对爱隋具有教徒一般的虔诚品质,即使唐豪塞一而再、再而三地背叛她,她还是对爱人不离不弃,将他当做完美的神一般信任和奉献。

第二幕中,伊丽莎白深情地吟唱起著名的咏叹调《可爱的大厅》,这首抒情咏叹调通过独特、恢弘的旋律,塑造出伊丽莎白对爱情的专一与包容,大量的旋律线条勾勒出伊丽莎白渴望再次见到唐豪塞的留恋和激动万分的心情:“在这里,他的歌声苏醒过来,而且把我从忧郁的梦中唤醒……现在我的心跳得多么厉害……”在这部咏叹调中体现了伊丽莎白矛盾挣扎的心理,揭示了她强烈的内心冲突。在乐曲的结尾,作者采用同一乐句反复重复的方式强调了伊丽莎白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也暗示了她与唐豪塞重逢之后,又将重新接受唐豪塞。

在歌唱比赛上,唐豪塞称颂淫邪的之爱,讽刺了伊丽莎白忠贞的爱情。骑士们拔出利剑,冲向唐豪塞,而伊丽莎白却挡上前去,用身体护住了他。她替唐豪塞向众人求情:“原谅他犯下的罪孽,让我把牺牲奉献给你。”她的一往情深和痛苦隐忍,将唐豪塞从骑士们的刀剑之下拯救出来。她用自己的生命做担保,为唐豪塞换来去罗马赎罪的机会。

悲痛欲绝的伊丽莎白每天都在苦苦等待着不知归期的唐豪塞,她已然没想到此时的唐豪塞在她和维纳斯之间再次动摇了。在灵与肉的斗争中,唐豪塞忘记了伊丽莎白的无私宽容,又一次出卖了她的爱情。但就在唐豪塞将要重新回到维纳斯怀抱时,骑士们抬着伊丽莎白的灵柩走过,深感震惊的唐豪塞终于意识到伊丽莎白对自己至死不渝的爱,被她忠诚、自我牺牲的精神打动。唐豪瑟在感官之爱与精神之恋的问题上徘徊与选择,最终他放弃了维纳斯神,回到伊丽莎自身旁,并悲切地倒毙在伊丽莎白的棺木旁,伊丽莎白用崇高的爱舍弃了自身而使唐豪塞获得了救赎。唐豪瑟以死对感官欲望进行了彻底地摈弃,对伊丽莎白做出了崇高的回应,是对精神之恋给以了肯定。

《唐豪塞》中爱情伦理的建构,表现为恋人们彼此间的忠诚信任、诚挚单纯的精神,通过爱情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虚无到本真,从多变到忠贞,并从自私的利己之爱转化为高尚的利他之爱,与理性达到和谐统一的平衡状态,使爱情境界得到升华。

四、结语

在《唐豪塞》中,瓦格纳塑造了伊丽莎白和维纳斯两个最为典型的女性形象。伊丽莎白所代表的是善良的、纯洁的女性形象;而维纳斯所象征是给男人带来巨大的感官诱惑力的、美艳的女性。唐豪瑟既对伊丽莎白怀有崇敬的精神之恋,又深深地迷醉于维纳斯的感官之爱。瓦格纳在这部戏剧中围绕着唐豪塞在与道德的矛盾困境中挣扎抉择的戏剧情节,完美演绎和传达了爱情伦理的丰富内涵和道德教诲。

在《唐豪塞》中,维纳斯与唐豪塞是自然欲望层次上的爱,这样的爱情受外表体态、冲动激情的影响,缺乏心灵的沟通,热烈而短暂,很难持久。唐豪塞对伊丽莎白的感情缺乏道德基础、不够坚定;对待爱情,他不负责任,违背忠诚的誓言,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是对恋人的毁灭性打击。在唐豪塞的爱情伦理观里,他在道德方面失去了应有的操守,同时在爱情对象的选择上不遵守道德准则。他对爱情的原始动机不是对灵魂伴侣的追求,不是对善良美好心灵的迷恋,而是感官快乐。他的爱情标准完全脱离了道德的轨迹,这种堕落的伦理道德观使他一再深陷在感官快乐与精神之爱难以抉择的道德困境里,丧失了基本的爱情伦理道德。

伊丽莎白对唐豪塞的爱情,可以说是表现出人类在爱情方面全部的完美风范。首先,伊丽莎白对待爱情的态度专一执着,对于唐豪塞的纠结和背叛,伊丽莎白并没有对他产生怨恨,而是宽容地接纳了他。她心中唯一的希望,就是唐豪塞的灵魂得到救赎,为此她不惜任何代价,不计较任何得失,这种爱情不可谓不伟大。其次,伊丽莎白对待爱情具有献身精神。她先是用身体挡住了刺向唐豪塞的利剑,之后更向上帝祈求,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唐豪塞的灵魂。伊丽莎白在对待爱情方面表现出的奋不顾身、义无返顾令人唏嘘感慨。她不仅用生命换来了爱人的救赎,而且显示出其宽宏大量、无私高尚的品格。

瓦格纳在《唐豪塞》中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爱情伦理的道德内涵,可以看出瓦格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赞扬肯定了自我牺牲、忠贞不渝的利他之爱,同时也强调必须受到理性的约束,精神之爱高于之爱,损人利己的私欲会在真情实意的德性中得到提升。当然,瓦格纳戏剧中展现的是一种带有宿命论思想的爱情观,而他对感官之爱与精神之恋的阐述,又使他戏剧中的爱情部分被归入到哲学范畴中进行思考。然而,不论是这当中的哪一种,都说明瓦格纳对完美的爱情进行着不懈的追求与期待将使恋爱双方的道德情操得以完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刘雪枫:《神界的黄昏——瓦格纳和音乐戏剧》,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1页。

2、杨九华:《爱情、婚姻、女性问题在瓦格纳戏剧中呈现的观念》,《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九华:《的阐释——再论瓦格纳乐剧中的婚姻伦理观》,《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鲁成文:《德意志之在——游思德意志民族文化性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583、565页。

5、【奥】汉斯·迈耶尔:《瓦格纳》,赵勇、孟兆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8页。

6、【德】理查·瓦格纳:《瓦格纳戏剧全集(上册)》,高中甫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7、陈金华:《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应用伦理学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2页。

8、Kurt Pahlen.Tannh user und der S·ngerkrieg aufWartburg.Augsburg:Presse-Druck,1986.

杨绿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小时代,或个人青春的独奏 下一篇:《大汉苏武》:“宣叙”顺耳,“咏叹”人心